新文科背景下本科大学课程体系的新探索*——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2020-04-10 03:32方友熙李成宇
海峡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科敏感度课程体系

方友熙 闫 玄 李成宇

新文科背景下本科大学课程体系的新探索*——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方友熙 闫 玄 李成宇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教育部把新文科建设纳入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体系,为新时代全面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建设指明方向。建设新文科重在课程体系创新。课程观作为课程体系核心,决定本科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取向。采取以“课程敏感度”区分专业类课程,实现课程体系动态建设的链接;采取以“研究性分类”融合验证性实验与科研性实践,实现培养拔尖人才目标。

新文科 课程体系改革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为落实中央对拔尖人才培养的指示,回应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之问[1],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制定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选择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学科率先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该计划又称“拔尖计划”或“珠峰计划”。经过十年实施,“拔尖计划”培养了一大批卓越人才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云谲波诡环境中,谁赢得人才谁就将站在时代前头。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义无反顾地承担着人才培养这一历史重任。2019年4月教育部联合13个部委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打造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工程,把新文科建设纳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体系,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建设指明方向。

1 新文科的内涵

传统意义上,科学可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新华字典》将科学解释为“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2]。现实生活中,一般把除自然科学以外的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发展规律、精神及价值等的科学统称为人文社会科学,又称哲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或文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之间相互渗透,全球人才教育面临了新挑战。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了“新文科”[3]教育理念,把新技术融入到人文社科专业课程中,这一举措引起了世界瞩目。那么,何谓“新文科”呢?目前学界尚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我国的“新文科”最少包括以下几项内涵。

1.1 中国时代特点的新文科

科技革命引动产业调整从而使得全球经济结构板块发生变化,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正朝着有利于新兴崛起的国家演变,长期以西方国家占绝对优势的话语权已经不再绝对。

世界政治经济矛盾交织发展,“导致国际政治经济处于频繁震荡和新的相互磨合之中,这种复杂局面超越了近代史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4]。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轨迹为人类进步积累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精神食粮。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新文科在坚定中国文化主体性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诠释中国成功实践,解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正确引导国际学术界研究了解中国思想、改革开放政策、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便是中国新时代文科发展方向。

1.2 融合自然科学的新文科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奠定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愈发迅猛,以量子信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突破,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生命科学融合数字化技术推动制造业革命,以深海、深空技术发明创造开拓人类活动区间。科技变革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作为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也必然需要吸收相应的自然科学新理论与新知识,以新视野、新方法探索社会问题。在这一趋势下,文科课程体系中嵌入交叉、前沿学科,诸如空间计量经济学、生物经济学、大数据金融、机器学习或知识图谱运用等,形成与社会发展共节拍的教育新模式。

1.3 着眼于素质和能力的新学科

新文科以创新思维和方法探索中国和世界现象,回答当代世界理论和实践问题,预测未来趋势。这就要求高校精心打造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良好的思想道德、敏锐的理论思辨力、突出的捕捉能力、勇于实践的创新能力。而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育是建立在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之上,只有扎实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改革评价机制,才能使“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5]不停留在口号上。

2 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涉外性极强的应用性经济学专业,国内外经济、科技的风吹草动最先反映在该专业上,对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产生重要影响。那么,什么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指课程体系化,它包括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方式等。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课程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观主要有:

一是主体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特色价值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话语的主体思想。

二是世界观。在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以及对外交往活动中,课程体系体现世界各国文化、民族习俗,反映不同价值观,跟踪当代世界现状与变化趋势,揭示世界各社会之变化信息规律,掌握国际科技发展动态的全球知识体系。

三是理科观。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它是以国际贸易学、跨境电子商务等系列专业课程为基础,设置和开发与之有机连接的理科课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经济学、智能政治学、智能新闻传播学;基于大数据采集和处理等技术的大数据分析学、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与国际商务活动延伸学科相关的知识,如摄影技术、美学技术、生物学(商品检验检疫)等。

四是动态观。动态也是创新观,创新是动态观的直接体现。创新体现在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新理念、课程组合新思维、课程更替新方法以及交叉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创新还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新文科领域体现。

五特色观。特色是根据社会变化结合学校定位、师资结构、科研平台、教学资源、区位特点而设置的有别于他校的独创教育,创新与特色相互并举。不同大学的课程体系也应各具特色,人才各领风骚。

3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新探索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理论教学体系,采用动态组合方式,以课程对社会知识能力要求的敏感度进行分类调整;二是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探索研究。

3.1 以“课程敏感度”动态组合课程体系

所谓“课程敏感度”就是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联理论知识的变化多长时间内导致整个课程体系的变化程度。时间越短,敏感度越高,时间越长,敏感度越低。“课程敏感度”反映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要求的变动幅度。对照《标准》,在不讨论思政理论课程和通识课程条件下,可将专业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按照敏感程度分成三类;高敏感度为专业变动性课程、中敏感度为专业半变动性课程、低敏感度为专业固定性课程,如图1所示。

图1 专业类课程体系

专业固定性课程最具专业特征,是高关联、低敏感度且不可缺少的专业课程,如专业基础课中的政治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专业课中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函电和国际商法。这些课程的原理和方法相对稳定,即使有新发展变化,也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予以解决。专业固定性课程是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供给量,显示专业基本特性,在课程体系中处于相对稳定、核心的位置。

专业半变动性课程也可以称为专业半固定性课程。划归专业半变动课程是由于该类课程的部分知识结构与经济科技发展变化较为密切,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相关,与新业态、新模式相契合。不开设这类课程,可通过有关专业固定性课程内容加以补充,如跨境电子商务实务、网络运营、跨境电子商务法律等课程,也可以分别在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商法课程内容中加以调整,但从知识体系角度看,增设新课程比补充新知识更有利于知识传授。专业半变动课程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定位加以选择。

专业变动性课程也可以称为时代性课程,它是由于社会文明进步,专业理论知识因时代变化而变化。信息化时代新知识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既交叉融合又渗透拓展,形成与之相应的课程,如上述已经提及的大数据分析学、智能经济学等新型课程知识群。这些与专业知识有机联系的课程必须及时调整进入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中,为学生提供充实的“巅峰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高级主题学习,面对当代主要的认知冲突[6]。专业变动性课程是动态的课程系统,是课程体系高质量的标志性指标。

3.2 以“研究性分类”融合验证性实验与科研性实践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主体是人,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是通过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训练达到教育目标。将实践教学环节按照“研究性分类”,所谓“研究性分类”是为了指导学生深入认知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做的分类,它包括验证性教学与科研性教学,如图2所示。

图2 实践类课程体系

验证性实验教学主要引导学生用实验操作去验证已经学习过的原理、概念,从中加深理解并探索思考实验所反映的表象。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利用实验室实验来验证国际贸易谈判规则、网络营销技巧、平台规则、合同规则、单证内涵、国际结算程序、国际物流流程、报关通关规定等一系列程序性、规则性的理论知识。

科研性实践教学包括课程研究性实践、课程论文、毕业学术论文三部分。专业教师根据讲授的课程内容设置一些研究性小项目,供学生在实验(实训)中探索,或结合科研课题引导本科生参与研究项目。国际经济贸易热点多,可引导学生探究本课程国内外经济贸易问题,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并推荐发表。或组织本专业学生开展本科学生校际学术交流,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通过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开展的研究性项目训练,累积科研经验,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设置研究性实践教学项目主要是培养本科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适应创新型社会注入一种探究元素。

另外,社会实践是本科生认知社会、感应社会、为未来服务社会的课外实践活动,是锻炼和提升学生情商的重要教育环节,而且是长期性的课题,将它放在学生素质评价体系中予以体现更具有积极意义。

4 讨论

以“课程敏感度”区分专业类课程,可实现课程体系动态建设的链接。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根据考察、跟踪专业变动性课程对专业知识的影响程度,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建立新的专业课程群,使专业建设始终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曾有学者采用定量分析法试图寻找课程变动指数作为课程调整的依据,因变量太多,受制于诸多不确定因素制约,难以寻求合适的变动指数。“课程敏感度”分类法解决了课程选择的“链接”问题。但是不足之处是主观意识较强,需要运用经验判断预测知识变动和社会发展方向,同时受课程体系设置者格局和视野的影响。

以“研究性分类”融合验证性实验与科研性实践,可实现培养拔尖人才目标。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在巩固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突出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这种分类法有利于应用型本科大学、教学研究(研究教学)型本科大学、研究型本科大学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特色人才。但要创新教育模式,一方面需要专业教师加强实践教学设计,甘于沉心科教融合事业;另一方面需要学校改革唯课题、唯论文的评价指标,方可平衡教师的“教-研”重心。

[1] 陈希同志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筹备会议上的讲话[Z/OL]. (2012-10-10). http://www.moe.gov.cn/s78/A08/gjs_left/moe_742/s5631/s7969/201210/t20121010_166817.html.

[2] 新华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 麦可思,王慧.一场新文科的尝试[N].北京日报,2018-09-19(19).

[4] 霍建国:当前世界大变局的八大特点[EB/OL].(2019-09-0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690354799028965&wfr=spider&for=pc.

[5]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OL]. (2019-10-08) .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6] 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数字贸易时代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编号:FJJKCG18-060)。

G642

A

1673-8683(2020)01-0084-04

猜你喜欢
文科敏感度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假体周围感染联合诊断方法的初步探讨*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