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Davidclarke“桌上的风景”主题教学的思考与解析

2020-04-10 11:01田伟玲
艺术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器皿教学思路教学内容

摘 要:在“桌上的风景”主题课程中,David丰富的教学内容、严谨的教学态度、幽默的教学方式以及活跃的设计思维值得我们学习和分析。

关键词:“桌上的风景”;器皿;教学内容;功能;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4-0-04

David clarke是英国著名银器家,广泛任教于英国伯明翰艺术大学、皇家艺术学院等欧洲知名院校,教学成果得到了广大师生及业内人士的好评。“桌上的风景”是David clarke在南京艺术学院做的为期14天的工作坊,开设的对象主要为南京艺术学院本科二、三年级金属专业学生以及部分研究生。此次的工作营主要以器皿的功能进行探索,经过课程的系统学习,感受西方艺术家灵活的教学方法。

1 “桌上的风景”主要教学内容

David clarke将本次课程分为3个部分进行,具体内容如下:

1.1 “桌上的风景”主题导入

对于器皿主题的导入,David以3种方式进行。第一,以探讨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桌上的风景”主题选择的意义进行,学生在此环节各抒己见,真实、放松地讲述自己的理解。第二,以食物为线索,深层次地探索“桌上的风景”选题意义。在此环节中,David要求每个学生带一种自己最喜欢的食物,讲述选择这种食物的原因,并用绘画的形式绘制对食物的理解。在绘制过程中,首先在有效的时间内绘制8张食物形,并讲述理想的绘画因素;然后闭上眼画,根据理解绘画,进行对比挑选;最后要求去除手、脚参与绘画,40分钟画3幅,并选2幅进行对照、评比。第三,分组合作,完成有障碍绘画。此环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2幅绘画要求。第一幅为平面作画,要求把一张纸折成5份,每个学生画1份,并给其他学生留2点,让其他学生以此点引申作画。第二幅为障碍绘画,根据建筑环境特点,设置作画障碍并作画。在此环节,学生会根据需求,制作特定“画具”,如喷壶、雨伞、铅笔、拖把、泡沫、绳索等。画作完成,对照、讨论。

这一阶段的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围绕“桌上的风景”主题进行。运用平面绘画、立体作画、障碍式作画等作画方式。这一系列的内容安排,目的是告诉学生器皿设计像游戏一样需考虑到就餐者和就餐环境,而此处的器具具有了特定的功能。课程从室内移到室外,为了展示就餐环境,有桌子、灯光、观众、表演者、道具以及进食方式。

1.2 思维启发

此阶段开始探讨器皿的形式、功能。起初,要求收集无限多的各式器皿,把所见的器皿都收集起来进行摆放;之后,每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容器,并说出它的特征,感受器皿形式与理想状态的差距;此后的任务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7把勺子,选1把自己喜欢的勺子放到桌子上,并体会器物与肌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制作一把新的勺子,并进行功能测验,从而进入对实际意义的器皿功能的初探。

在对“桌上的风景”器物功能初探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确定器皿与形式的关系。此阶段,David clarke让学生们收集7件容器部件,在小组内将收集的部件组合成7件新器皿。经过重新组合部件,新的器皿形式让学生们思考良多,开始了对功能与形式的真正理解。

1.3 器皿功能探讨

在前期对器皿功能研究的基础上,逐步进入正题。根据前期试验,每人选一个自己制作的器物,并画出器物的10种状态,可以对器皿进行拟人化的处理;延续画稿思路,每人在3个小时内制作7个器皿模型,模型要求整洁、准确、单色,并根据模型探讨器皿的功能、形式;根据前期思路再发展3个器皿模型,进行讨论;在前期的基础上再制作3件金属器皿,分组讨论。

从课程训练中,David主要从3个方面加强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主要为器物的本义功能、附加功能、延伸功能。设计中,器物必须拥有最基本的功能,杯子用于喝水,如果它失去这一功能,那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然而,器物的功能与形式之间又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器物的设计既要注重外在的形式,又要注意使用的方式。在一系列的创作活动中,David不断地促进学生对器具形、功能的思考。从一个物件发展到另一个相连的物件,从一把勺子发展到以勺子为原型的花瓶,逐步深入对功能和形式的探讨。

2 “桌上的风景”教学思路、效果分析

2.1 思辨性的教學模式

课程中,David并没有急于组织学生对器皿进行设计制作,他把大部分的时间运用在对器皿的了解中。课程初期以食物、绘画以及障碍绘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另一角度,课程以食物、绘画、表演的形式为切入点,展现课程主题“桌上的风景”,并引发学生对有关器皿的构成因素的分析。在课程的学习中,David clarke以思辨性的思维模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对器皿形式、功能的思考,并对功能作出多方面的理解。David clarke在检查作业时,常以为什么、怎么样、你觉得如何等语言让学生进行思辨,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在国内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讲评多采用答案式的方式判定作业的完成度,学生根据教师的意见修改、完成,往往缺乏主观意识。在此次课程中,David clarke对学生的任务没有给予直接评价,而是以提问的方式探讨个人所看所想。经过系列的思辨,逐步促进学生对作业任务作全面思考。例如,在对勺子的创作中,会被问道“它的长度是多少,你觉得它使用起来舒服吗?”等问题,伴随着对问题的思考,学生会对勺子每一个细节进行思考。有时还会联想到,如何帮助没有自理能力的儿童或老人,勺子所具有的功能也许不仅限于进食。经过对问题的思辨,对勺子的功能、形式进行思考,使器具拥有更人性化的设计。

David clarke对学生作业都会进行实际测验。在设计中,为了验证勺子的功能,David买了一大桶冰激凌分给每个学生,并让学生在所有的勺子中选择一把自己喜欢的勺子,用选择的勺子进行冰激凌体验。在勺子的设计与制作中,学生们都投入极大的热情,但多是对勺子外在形式的追求,从而忽略了勺子与肌体的关系。在此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勺子是用泥巴制作而成,这一举动不仅给课程增添了趣味性,也让学员体会到器具、功能、材料之间的关系。[1]

2.2 注重教学过程大于课程结果

David对于课程内容的设置具有连贯性和研究性。无论是前期食物描述、绘画形式、场景表演还是后期的部件组合和对功能的探寻,都是紧扣“桌上的风景”主题进行,内容设置环环相扣,极具连贯性。从另一方面讲,David的课程设置具有对知识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这是本科教学中欠缺的部分。学生在对知识的探索中,不断寻找思维成熟的过程,也是对设计方法论的思考。学生从最初的想法到阶段性相关因素的寻找再到最后的视觉呈现,带有多种不确定性,是在多次反复思索、试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具有对知识的探索精神。相较于国外的教学模式,国内教学在课程作业问题上显得速成,从想法到稿子直接到物品的呈现,这其中缺乏对知识的多方探索,缺乏对艺术形式的深入研究,因而作业平平,缺乏多种表现形式,大家内容形式区分不大,丧失了主体创造性的开发。

以大量的作业形式达到思维开发的极限。在每一个课程环节,David都布置大量的作业,以量的要求实现对器皿功能、形式所呈现的最大可能性。在整个课程训练中,学生们不断地探索器物之“用”的不同,经过多重思考,发现器物的功能主要有3个——本义功能、附加功能、延伸功能。器具的功能都是具有本身所原有的功能体现。此外,学生对设计功能的理解更为活跃,应对原有功能作进一步发展,使器物的功能不断增加,从而引导设计向更远的方向发展。

2.3 课程完成效果

在此次课程中,学生们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由于机会难得,参与此次课程的不仅有本科生,还有研究生。此外,此次学习中不仅有金属专业的学生,还有漆艺专业的学生,因而课程中学生们的思路更为活跃。在课程的前期,90﹪以上的学生都按时、按量完成课程任务,创作思路较为活跃;课程中期以思维引导为主,作业量的要求相对宽松,因而学生的完成度较好;课程后期以作品呈现及连续性的创作为主,课程作业量较大、要求高,由于时间紧张,虽然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了相关作业,但多数同学生反映此次作业工作量大、任务重,较难按质按量完成作业要求。

3 对高校相关课程的影响

3.1 幽默式的教学方式

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往往注重工艺技术的授课,在授课方式上多采用演示、制作等形式,因而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学生缺乏主动性思维来应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影响较大,风趣、幽默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沉默、寂静的课堂次序容易让学生产生懒惰、依赖心理,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上较为被动。David clarke在本次授课中穿插了多场情景来调节课堂气氛,并借助表演、游戏、故事等手段开展教学,因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浓厚,对课程问题思考积极。在立体作画的过程中,学生们对新型的授课方式有极大的热情,他们运用拖把、喷壶、海绵等作为作画工具,因而增加了课程内容的刺激性,也为后续课程打开了设计思路。通过绘画、表演、障碍性作画等方式,学生们对课程作画效果、作画手段有了新的认知,也认识到在特定的环境下我们所需要的特殊器具,因而此处的器具也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对于幽默的教学方式,David还在知识传授中穿插了故事表演。为了更有利于对器皿使用方式的了解,David针对不同的器皿进行分组表演,要求每组运用器皿编制一个故事并展演出来。这一举动不仅给课程增添了不少幽默感,也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器皿的适应性及功能的特需性。西方艺术家对设计功能的理解是活跃的,他们以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介入教学,使学生用直观、风趣的方式感受设计要点。David在游戏教学中,不仅着手于物体本身的功能思考,也进行了对物与环境的思考,使物件的功能不断扩大,从而引导设计向更远的方向发展。

3.2 逻辑性教学内容设置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虽然看似轻松、自由的教学内容,但每一环节的内容设置都环环相扣,它们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前一环的课堂内容是为后一环服务的,后一环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次的课程内容起到铺垫作用。David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较为严谨,步步相连,逐渐加深对课程的推进。从最初的对食物喜爱原因的分享到对食物的理解绘画,再到三维作画方式及障碍性作画等内容的设置,都是为了引出“桌上的风景”器皿设计主题。在这一过程中,看似无关的教学内容却为学生们引出器皿的生产环境,从而进入了对器皿功能的理解;从绘画到模型制作以及对模型的游戏介入,再到器皿部件的组合与认知,这一过程主要是对器皿功能的探索;從部件的组合再到纸模,由纸模到实体塑型,这一过程多是对器皿功能的思考。David clarke以发散性的思维方式逐步引出“桌上的风景”主题设计的各个环节,并以严密的逻辑安排课程,促使课程内容有序进行。

3.3 严谨的教学态度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David的教学态度较为严谨,认真应对每一教学细节。在课程中,无论是绘画形式还是故事讲述,他都认真倾听每一个作者的阐述,并给予指导性意见。在最初勺子体验的过程中,David多次、重复引导对勺子的理解,也并没有因为学生们尝试了一次勺子涉及体验就进行下一项内容。在这一环节,其对勺子的初次体验到深入研究逐一引导,没有一丝懈怠。为了更深入地体会器皿设计的功能、形式之间的关系,他亲自体验勺子给嘴巴带来的舒适感,这时勺子的材料多为泥巴、纸、金属,表面并不清洁,他并没有太在意,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David对作业内容的安排,严格遵守时间和数量要求,无论作业量的大小,都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查,因而激发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创作热情。此外,在连贯性的实践训练中,David要求每个学生在前期模型的基础上再发展10~20个新的模型,之后再不断发展新的模型。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态度下,学生们开始出现烦躁情绪,但David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一如既往地开发学生思考的无限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徐博文.《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05):147.

[2] 郑国强,范慧,孙友敏,王树臻,丛俊滋.慕课对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9(04):91-92.

通讯作者:田伟玲(1982—),女,山东济南人,研究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首饰设计。

猜你喜欢
器皿教学思路教学内容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彝族器皿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瓶瓶罐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