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微课教学设计

2020-04-12 10:49乐,张
黄山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货币环节理论

周 乐,张 青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 安徽行政学院,安徽 合肥230059;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200093)

一、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一)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内涵

人类从未停止对“人类如何学习”这一问题的探索,从19世纪初的行为学习理论到19世纪中叶的认知学习理论,再到1990年代起越发受到关注的情景认知理论都在试图解释这个问题。情境认知(Situated Cognition)认为不能脱离情境谈知识,知识是情境的一部分并且是在情境中发展的[1]。情境认知学习理论(Situated learning)是在情境认知的概念上发展出来的,这一理论一方面建议学校教学手段“情景化”,另一方面揭示了人类知识的本质——知识既不是一种抽象概念,也不是规则的集合,而是一种解决各种具体情境中问题的思维能力的构建[2]。这一理论试图纠正传统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的学习是有关概念理解和思维锻炼的过程。经过学校理论灌输的学生往往只是对知识的机械理解记忆,在解决实践问题上一筹莫展——学习驾驶原则和会开车是两码事。情境认知学习更注重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认为这样学到的知识技能才是“活”的,可以迁移。比如学生在厨房学会了一道菜,之后就会炒无数道菜。传统的教学把知识当成了可以传递的包裹,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Beberly认为学校灌输的知识往往是“死”的惰性知识,当需要运用在复杂多变的实践环节时,学生往往手足无措[3]。而情境认知学习认为知识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具体情境下掌握的知识是流动的,这些知识能够发生迁移,运用到各种各样的实践环节中,帮助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二)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

区别于传统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有以下特征

1.“真实”活动的情境

传统的学习剥离了知识需要被运用的情境,比如在课堂上而不是手术室学习如何做手术。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行为发生在实践的情境中,只要人们参与实践并受到影响,就发生了学习行为。情境即可以是课外真实的实践场所,比如医院对医科生来说是真实的实践场所,也可以是课堂对真实实践环境的高度模拟,比如医学院开设的模拟手术室[4]。不是非要在真正的工作环境才叫“真实”,如果课堂内容安排的理论结合实际,并且实践结果是有目标导向的,这种课堂就是有意义的。

2.合法的边缘参与者

传统的教学中,强调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主体,学生被认为是被动参与对象。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中的学习者不能被动接受知识,要参与到情境中学习构建知识、去解决问题。边缘参与是初学者由于缺乏经验等原因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先边缘后中心的参与程度[5]。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允许初学者像“学徒”一样能够合法地以边缘性角色参与资深者“师傅”的工作过程,从而观察、模仿、获得知识。

3.实践共同体

在传统的学习单元——班级,学生们往往水平相似,竞争激烈,缺乏合作,以教师为中心形成知识的传播途径。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中的学习单元——实践共同体,成员往往有“学徒”有“师傅”。他们在组织中分工合作,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核心主体,教师作为配角,只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像“脚手架”一样指引学生逐渐深入、攻克难题。

(三)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现代教学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弥补了传统学习理论的不足,是未来中西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教学设计要考虑营造逼真的实践情境,并提供学生合法边缘参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老师作为配角,在学生学习止步不前时为学生提供“脚手架”推动学习顺利进行。学校要发挥协调能力,促进学生们构建社会化实践共同体,并在这一集体中尽可能使学生有机会扮演不同角色、获得不同的观点。区别于传统学习考核方式片面单一“唯分数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侧重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各种反馈,反思不足,进一步完善整个教学环节。

二、微课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特点

(一)微课的基本内容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主要以短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的针对零散知识点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不仅仅包括学生学习主体的教学视频,还包括融于视频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供学生检验学习成果的课后任务,以及师生双方的反馈意见等配套补充性教学资源。换句话说,微课不是简单的教学视频而是围绕教学视频组成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资源整体,这个整体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有主题的半结构化的学习环境[6]。

(二)微课的教学特点

1.教学短少精

传统课堂教师讲授一节课45分钟,而微课教学视频的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课抓住了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时分。微课也不像课堂教学,老师会发散思维,引出很多知识点,微课一般一个视频就讲一个知识点。被选取的知识点往往是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往往有拨开云雾的满足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资源丰富、半结构化

微课简短却不简单,教学资源包括课件素材、教学设计、教学视频、课后任务、反馈意见等内容。这些内容共同组成了一个结构严密、内容充实、目的明确的学习环境。这一学习环境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结构,由于微课反馈及时的特点,老师可以随时调整微课内容,使得微课成为了有结构、但可以随时改进的半结构组成形式。

3.学习方式便捷

传统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教室坐45分钟听一节课,而微课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微课的视频资源一般只要几十兆,学生们可以选择线上手机、电脑观看或者下载后观看。地理位置也不受限,可以在地铁、公交、家或任何地点。现代教育摆脱了传统教育受空间(教室)、时间(固定时间)约束的限制,真正实现了无缝学习(U-Learning)。

三、将情景认知学习理论运用于微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以金融学的知识点为例

金融学课本里对货币的定义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具有交易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藏功能的商品就是货币。针对这一抽象概念如何理解,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设计微课。

(一)研究框架

首先明确设计方向,解决为谁设计、预期达到的目标,然后根据微课程需求设计教学方案。微课程的教学资源是一套包含课前、课中、课后的系统化学习资源,因而微课的设计主要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进行。

(二)基本路径

1.分析课程需求

微课内容围绕“货币的定义”开展,这部分内容一般属于经济金融专业的入门基础知识,学习者主要是经济金融专业大一新生,他们不具备相应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对新鲜事物普遍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货币的定义偏抽象,学习目标不是让学生们死记硬背概念,而是希望学生们在情境中理解货币的内在含义。学习这个内容的学生们普遍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货币,可以以日常使用的钱作为切入点,结合日常消费行为,建立用钱的情境,帮助学生们理论联系实践。

2.设计教学方案

微课的基本流程分为课前视频导入、课中教师讲解、课后应用实践以及评价总结。微课的设计围绕四个环节进行。

图1 微课流程图

(1)课前阶段——真实的情境导入

这一阶段是微课视频最重要的应用阶段。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微课教学环节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前把微课视频自学过程完成。课前,教师会提供“货币的定义”微课视频片段,在手机或者电脑端的app上供学生课前预习。微课视频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以及参与之后学习流程的效力,因而微课要结合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来设计,尽可能符合学生们的认知心理,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货币的定义”微课的内容重点是货币的普遍接受性和四个职能。可以通过设置五个具体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

普遍接受:设置情境问题——“钱”就一定会被普遍接受么?举例:一战后,德国马克被居民当纸来烧,这个时候如果你是商家,你愿意接收马克作为钱么?引入货币的普遍接受性含义,只有被普遍接受,钱才是钱。

交易媒介:菜市场里,两块五毛钱买一斤番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时候,货币充当的就是交易媒介的功能。如果不用钱,用你的手机或者黄金戒指去换,菜贩会同意交易么?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去思考问题,微课视频中不要直接给出老师的答案,在之后的课堂上可以展开讲解。

价值尺度:类比体重秤可以称重,尺子可以量长短。价格可以衡量贵贱。在奢侈品商店里,一个包可以卖一两万;在超市里,一个塑料袋两毛钱。货币像镜子一样反映了价格的高低,这就是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同样是装东西的物品,为什么一个贵一个贱,价格和价值是一个东西吗。先让学生们思考,课堂讲解的时候可以展开来说。

支付手段:商品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实现时间出现分离的时候,货币就起支付手段这个功能。贷款买车,先享受开车的快捷舒适,再去慢慢还钱;淘宝的双十一活动,先付定金,之后才能以低价买到商品。这些赊销赊购行为,都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体现。顺势引出思考题:为什么货币会出现这样的职能?可以类比之前的交易媒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优缺点,进一步理解支付手段出现的必然性。

储藏功能:指的是货币从流通领域退出,发挥价值储藏的功能。《人民的名义》里面贪污犯赵德汉家里一整面墙的钱,对于他来说不能花,放在家里,就是起储藏功能的货币。除了货币,还有什么东西有储藏功能?如果你是一位富翁,你会选择什么储藏?原因是什么?这些思考题,提前布置给学生们,在课堂上作为学生讨论的题目。

通过情境导入视频学习片段,学生对“货币的定义”会有直观的感受,并激发他们对货币定义相关内容的思考,之后需要在学习视频后设置反馈栏,及时把学习的难点、疑问提交系统,以供教师安排课堂讲解。

(2)课堂讲解——教师引导、启发为主

根据学生提交的反馈意见,教师要有选择地安排课堂内容,一般选择课程的重点、难点作为课堂讲解部分。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微课学习了相关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以引导和启发为主。比如微课视频中的关于货币价值储藏功能的思考题,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实践共同体,教师要按照学生能力水平,尽量平均分配,保证每个小组都有表现优异的“师傅”和“合法的边缘参与者”,把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精髓,比如师傅带徒弟这种实践学习方法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一个小组选择一种价值储藏资产,可以分为货币组、黄金珠宝组、股票债券金融资产组、房产组、古董艺术品组等。每个小组解释选择这种资产作为价值储藏工具的原因,以及他们的优缺点。并通过讨论选出自己认为的最佳的价值储藏资产。讨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点评,提出建议。对开放式问题,教师不要给出统一意见,不要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同学之间也要给出建议,增加互动和参与性。通过课堂环节,对课前学习的微课内容的知识进行深入剖析,有针对性地抓住重点、难点,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为接下来的实践环节打好基础。

(3)课后应用实践——抓差补漏

在经过前面的微课视频预习、课堂深入理解两个环节以后,这一阶段是整个流程的抓差补漏环节。微课资源不仅仅包含视频学习内容,还包括配套的课后环节。传统的教学课后任务一般就是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检验学习成果,这样习得的知识还是纸上的知识。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微课的课后任务更加多样化,包含课后习题、实践任务、实验、论文等,通过多渠道来让学生们体验知识的运用过程、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比如“什么是货币”微课的课后任务,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们去超市买一次东西,这是体会什么是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让学生刷一次信用卡,这是体验货币的支付手段功能;或者写一篇关于“比特币是不是货币”的论文,帮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思考、去解决问题。此外,课后要配有类似论坛的交流版块,鼓励学生发言,可以是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也可以是学习上面遇到的问题、困难,还可以是对课程、老师、其他实践共同体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其他学生可以跟帖交流心得,或者解答问题,老师也可以回答疑问,点评其他学生的留言等。从而促进学生们的交流、参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把感性认知用逻辑语言表达出来,促进默会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

(4)总结——升华

微课课后任务完成后,整个微课环节告一段落,最后要对前面三个环节的内容、过程予以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提升微课程的教学质量,升华整个流程。这需要认真收集、研究各个环节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信息教师需要反思微课视频内容、课堂环节、课后任务设置等过程的不足,调整教学设计,改进微课。从预习阶段,学生们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后的评价,到课堂教学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再到课后应用实践阶段的交流、意见反馈,评价环节贯彻微课始终。老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是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评价,应该是综合的评价,反映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传统教学那种唯分数论。比如“比特币是不是货币”论文的评价标准,老师要根据学生在论文中阐述观点是否能够自圆其说来评价,而不是根据“是”“不是”的答案来给出评价。学生的评价,包含对微课情境设置是否真实的评价(老师选择的案例是否切合实际?)、对教师微课环节安排是否合理的评价(课堂节奏如何?)以及对实践共同体彼此的评价(其他同学在团队中是否贡献出了一份力量?)等。最后总结环节是整个微课流程的升华阶段,反馈意见是否能被重视、被利用到课程改进中去,取决于这一环节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纸质调查问卷或者微课程自带的在线投票软件等手段帮助收集、整理反馈信息,以达到及时调整微课的内容、结构、流程,进一步提高微课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结 语

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微课,作为先进教育理念和新兴信息化教育手段的结合产物,从根本上改变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了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果。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这种模式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比如微课知识体系不健全,微课制作门槛高以及对学生自觉性的要求高等问题[7]。

总之,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微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创新,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探索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微课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货币环节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提高种公牛精液品质的几个主要环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古代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