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浅析

2020-04-12 11:27田悦姚慧敏胡彦武张海丰
文教资料 2020年33期
关键词:双师双能型双能双师

田悦 姚慧敏 胡彦武 张海丰

摘   要: 本文结合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整理总结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队伍培养模式和措施,为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   “双师双能型”   教师队伍建设

一、引言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开启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整体转型的改革工程[1](94-95)。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在7号文件(教发〔2015〕7号)(简称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双师双能型”教师,并提出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2]。同年,吉林省将9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并于2019年确定了8所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5个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二级分院及21个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群),其中包括通化师范学院等一些地方高师院校[3](25-27)。由此看出地方高师院校转型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又是地方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积极发挥地方师范院校非师专业“双师双能型”人才的作用是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因此,建设素质高又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就显得尤为关键。

传统的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综合实力较强、社会声誉好,一直以培养各级各类专业教师为培养目标。随着社会发展及人才的紧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地方师范院校为适应地方发展需要,开始开办社会急需人才的非师专业。开办非师范专业,一方面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人才引进,另一方面可缓解地方创新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使地方院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4](66-68)。但随着非师专业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有所显露,如师范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非师范专业社会认可度不高,非师范专业学生实践性不足等。建设一支业务精良的非师范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发展及发展地方经济和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所谓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指教师不仅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专业理论水平、高超的教学科研能力,还具备本专业资格技术证书,且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具有生产、经营、创新、推广等能力[5](125-126)。近些年来,地方高师院校虽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双师雙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定标准不规范。

对于“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一直以来都比较模糊且不规范[6](60-64)。随着各地方高师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问题逐渐凸显。一些院校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概念认识理解普遍存在偏差,将拥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专业技能资格证的教师认定为“双师双能型”教师,重“双证”轻“双能”现象严重[7](133-135)。“双师双能型”认定标准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队伍的发展。

2.“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不足,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到2022年,“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要超过专任教师的一半。在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双师双能型”教师数量仅达40%左右。由于近年来一些地方院校非师专业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致使师资力量不足问题越发明显,普遍存在年龄、职称结构等不合理问题[8](71-75)[9](9-10),青年教师占比较大,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较少,且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影响了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不完善。

地方高师院校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是“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的指示牌,队伍建设常常随着制度走,制度鼓励哪方面,教师就朝着哪方面发展。作为处于转型发展初期的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虽积极选派教师赴企业实践,但未建立起完善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考核制度和奖励机制。如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工作职责无明确要求;缺少比较科学针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标准[10](50);薪资方面与普通教师无明显区别;晋职和职称评定方面,对“双师双能型”教师政策倾斜力度不大等。上述问题影响了教师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打击了在职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和参加实践培训的主动性,制约了新时代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

三、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1.多维度、全方面界定认定标准。

首先增强地方高校领导、管理部门及教师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制定高效、合理的教师教学发展政策,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内涵,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保障。其次明确认定标准,为更多青年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培养平台,使认定标准具体化[11](135-137)。学校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地方的发展需求,非师专业目前的情况及专业的发展前景,结合“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扩充个人的专业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充分体现认定标准的可操作性。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专业化培训。

通过多方式招聘,如内、外聘,校企合作等方式,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帮助教师与企业有机融合,保质保量地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力,组建一支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及扎实实践能力的多结构型教师队伍[12](197-198)。积极发挥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的传承精神,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不断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参与针对性培养或与其他经验丰富的高校、企业等地联合,相互培养交流,进修学习,不断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优化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为学校发展服务。

3.建立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制度。

对于建立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制度,要坚持科学性、全方位、多角度、优势互补等原则,以确保科学、公正地评价所有教师[13](18-19)。在建立评价制度时,一是明确目标,明确“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标准和要求,明确教师的发展方向;二是明确培养方法,学校应明确教师外出学习实训、挂职锻炼等细则,明确外出时期的教学工作开展及相应的绩效标准等,对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特殊奖励;三是明确奖励政策,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先政策[14](24-25);四是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技能类比赛和行业的资格考试,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及时对获奖和获证的教师给予奖励。奖励的同时对选派人员把好关,做好阶段性检查、过程监督和成果考核等工作,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教师,并不断加强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全面评价考核管理,提高教师培养自我实践能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15](5-6)。

四、结语

在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转型发展背景下,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清晰、能力突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迫在眉睫。习近平在《吉林省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建设行动宣言》中指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吉林振兴,高教先行;高教先行,重在转型。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紧密结合地方发展特色,做好转型工作,努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凤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下“双师双能”教师队伍建设探析——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16-05-16].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 218942.htm.

[3]李云云.關于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3).

[4]滕坤,张海丰.地方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转型发展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4).

[5]谢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9).

[6]郑水珠,吴芳芳,吴思.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1).

[7]黄高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索[J].语文学刊,2016(11).

[8]王润彤,朴雪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与“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06).

[9]曾艳.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4).

[10]盛晓颖.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才智,2019(01).

[11]秦捷.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02).

[12]张静.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究——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3).

[13]郑锦伍.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5).

[14]刘春侠.地方转型发展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0).

[15]张贤才,严思甜,艾潺潺.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学周刊,2017(05).

项目基金:

1.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规划课题,新时代地方高师院校非师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平台构建研究,GH19272。

2.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JGJX2018D504。

通讯作者:张海丰

猜你喜欢
双师双能型双能双师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中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对胰腺癌的影像诊断价值初探
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不同造影剂用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