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04-13 09:38蔡晶
中外医疗 2020年36期
关键词:斜视病程患儿

蔡晶

漳州华厦眼科医院斜弱视小儿眼科,福建漳州 363000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好发于儿童人群,包括共同斜视与麻痹性斜视,为眼科较为常见疾病[1-2]。发病原因与解剖因素、眼外肌、眼球筋膜及韧带解剖结构先天或后天异常影响眼位眼外肌正常运动、 神经支配因素及屈光调节等因素密切相关, 患儿主要表现出内斜视、外斜视、下上斜视等典型症状,不仅对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对外形美观亦会带去负面影响,患儿内心自卑心理较重,严重降低患儿生活质量,因此,对影响斜视患儿生活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 利于依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予以措施防范干预,提升患儿生活质量,促使患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3-4]。 该次研究对该院2017年1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50 例收治的斜视患儿进行了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50 例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该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50 例患儿中,女29 例,男21 例;年龄3~13 岁,平均(6.54±0.66)岁;病程1~6 年,平均(3.01±0.13)年。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经视功能检查,屈光检查确定为斜视患儿;②无手术史;③患儿家属签署同意书,知情研究。

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等器官疾病者;②合并先天梅毒、艾滋病者;③因颜面畸形所致斜视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

以该院收治的50 例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综合评定问卷量表GQOLI-74 对患儿生活质量予以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分组。

调查方法:所选患儿经电话随访调查,在患儿家属同意条件下,眼科护士按照综合评定问卷量表GQOLI-74 中内容对患儿进行口头提问, 将患儿回答情况详细填写在对应表格项目中,询问完毕后进行总分计算,开始分析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因素,保障调查结果准确性,分值高低与患儿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重点观察患儿性别、年龄、居住地区、父母文化程度、病程、斜视度数、视力、复视等情况。

1.4 观察指标

①分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单因素。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量表(GQOLI-74),该表共计74 条目,总包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等4 个维度,统计各维度得分、总分,均按照正向方法计分,各项分值均将粗分转变为0~100 分标准分,总分亦为0~100 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理想。 以生活质量评分>60 分为限,≥60 分者,将其归为生活质量良好组、<60 分者归为生活质量不佳组。

②观察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多因素分析结果。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单因素影响分析

生活质量良好组性别、年龄、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病程、视力受损、复视等相关数据与生活质量不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单因素影响分析[n(%)]

2.2 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多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病程、视力受损、复视等均为影响斜视患儿生活质量因素,见表2。

表2 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有关研究表明,斜视在儿童发病率较高,对其进行治疗时,单纯采取遮蔽健眼、斜视矫正手术予以治疗,虽能改善斜视症状,但会影响患儿学习与日常生活,亦不利于患儿心理健康,患儿自卑感、孤独感较为严重,性格极易改变,发展成内向或抑郁者,严重者影响患儿一生,给患儿家庭亦会带去精神与经济的双重压力[3-6]。因此,对影响斜视患儿生活质量因素进行分析,再依据分析结果选择适宜的应对措施干预最大程度提升患儿生活质量,促使患儿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7-9]。

续表2

观察该次研究分析结果发现, 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因素中主要为性别、年龄、居住地、患儿父母文化程度、病程、视力有无受损、有无复视等因素,遂对其原因进行逐一分析。 就性别而言,生活良好组中15 例均为男性,女性仅有7 例;生活不佳组中,6 例仅为男性,女性高达22 例,可知女性患儿生活质量普遍偏低,分析其原因,多是女性更注重美学需求,而斜视则会影响外形美观,给其心理带去巨大冲击,自身较难接受。 此外,较之男性而言,女性心理较为敏感脆弱,面对问题多采取消极方式面对,致使其生活质量降低。 提示患儿家属及护理人员需加强对女性患儿心理疏导, 改善其负面情绪,提升患儿生活质量。除该次研究证实外,王岚[10]研究中表示,生活质量较优组,男性高达35 例,而生活质量欠佳的女性为25 例, 证明斜视女性生活质量更低,进一步证实该次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 再观察年龄情况发现,>7 岁患儿生活质量良好组中,仅有6 例生活质量较高,而生活质量不佳者有21 例,可知年龄越大患儿生活质量越低, 分析原因多是7 岁患儿已意识到自身与健康儿童具有一定区别, 能感受到来自外界异样的眼光与歧视态度,心理极易出现自卑、孤独与焦虑等负面情绪,心理处于消极悲观情绪中,致使患儿生活质量较低。 刘艳丽等[11]在其研究亦表明,年龄较低者生活质量普遍较低。 观察居住地这一因素发现,处于农村地区患儿生活质量偏低,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多是因农村地区人群文化水平不高,对斜视疾病无较大认知,当发现有斜视患儿后常以异样眼光看待,甚至嘲笑,致使患儿心理产生极大自卑感,长期处于这一环境中,心理承受巨大心理压力, 致使生活质量降低。 观察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文化水平在大专以上患儿生活质量较高,分析原因多是因父母受过高等教育, 能指导患儿正确看待自身疾病,教授患儿如何克服自卑心理,使患儿不会质疑自身价值,能平静乐观面对生活,面对他人看法,生活质量较高。 观察病程情况发现,病程>24 个月患儿生活质量相对更低,分析其原因多为患儿病程较长,受到讥笑、嘲讽、歧视等时间较长,长期以往,质疑自身价值,心理负面情绪较为严重,对生活失去信心,致使生活质量降低。 有复视者生活质量更低,分析其原因多是因为复视影响患儿正常学习、就餐、外出游玩等日常生活行为,患儿日常生活行为受较大影响,致使生活质量降低,针对这一情况,可予以手术治疗,改善复视程度,达到提升生活质量目的。 视力受损同样对患儿生活质量有极大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多是因为视力影响正常生活所致,患儿视力不良内心较为烦躁、焦虑,降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医务人员及斜视患儿患儿家属应对女性患儿、年龄较大者,居住地为农村,病程较长、视力受损、复视等患儿人群给予更多关心照顾,最大程度减轻患儿心理负担,促使患儿身心全面发展,提升患儿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斜视病程患儿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
下斜肌切断术与下斜肌转位术治疗V征斜视的效果比较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高频超声评价糖尿病膝关节病变与病程的关系
IMU/GPS测量误差对斜视条件下机载重轨干涉
颞叶癫痫脑灰质和白质减少及其与病程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