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

2020-04-13 09:09
黑龙江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区域信息化信息技术

谢 铮

(长春中医药大学 管理学院,长春 130117)

自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教育公平和均衡问题多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努力方向,也是关系着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理想目标。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探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是一项长期而又迫切的任务。

1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意义

教育均衡主要体现为教育机会和教育权利均等[1]。区域均衡发展问题作为教育均衡的主要内容,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并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域均衡发展的本质是一种发展性的战略思想,强调了一种动态的、持续的、内涵性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首先,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全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全民素质也相对得以提高,但是,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仍在日益加剧,不仅影响我国社会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也关系到中国在世界形象的建立。其次,基础教育资源是一类特殊的社会公共资源,能否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公平、公正地分配,关系到万千家庭的教育权利能否得到保障。最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机会均等。因此,区域教育均衡问题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任务,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公平和均衡改革与决策的成败。

2 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与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管理者的共识。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工作,并且将信息技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在城市与农村、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重点与普通学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出阶段性和区域性的特征。从具体内容上区分,可以把教育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以软硬件建设为主,主要通过全方位的信息化投入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如:在过去的十年间,国家加大了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先后推出了“校校通”、“班班通”、“农远工程”等,用以消除“硬件”上的差距。

第二阶段,信息技术推广与应用阶段。强调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以及师资培养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学校通过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与管理,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全员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如:教育部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开展的“国培计划”、“特岗计划”等项目和举措,全面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实现了消除“软件”差距这个目标。

第三阶段,信息技术深化应用阶段。随着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到来,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极大地丰富,在线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并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和学生的认同,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选择。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正在逐渐“下沉”到不发达地区,并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各种网校、明星教师也提供了一些免费和付费的教育教学资源,使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到高水平的教育。

这些措施对于提升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部分地区实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国家的这些计划和措施无法兼顾到差异不同的地区,因此,部分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情况仍不容乐观,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3 技术促进区域“内涵式”教育均衡发展模型

区域均衡发展的思想本质是在不依靠外部资源持续性投入的条件下实现长期和有效的发展。通过挖掘学校内部力量,充分调动领导者、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等其它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创新教育模式,力求在既定的投入总量和特定环境下,保障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公平与平等。

图1 信息技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互动模型Fig.1 Interactive mod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moting regional balanced development

4 信息技术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

4.1 建立全面统筹的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协同机制

信息化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已经得到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家长的广泛认同,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当前的信息化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部分农村地区,受地方经济条件的制约,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与城市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需要建立全面统筹的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协同机制,优化教育信息化资源供给,从而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战略协同主要由政府负责并组织实施,通过统一战略意图、周密组织、有效协调等一系列措施来形成协同行动。区域战略协同的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中小学校以及高校等研究性机构。地方政府是区域战略协同工作的主导方,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领导作用,前瞻规划、有效监控、整合资源、科学管理。区域战略协同可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为教育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与保障。

4.2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作发展合作共同体

区域内均衡发展要发现和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这个动力源不能由政府强制性指定,应该是一个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全方位参与并且产生效益的生态圈。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协作发展共同体。需要中小学校的领导者,在政府的支持下,与高校、企业和学生家庭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形成一个全方位、多部门的合作共同体,实现互惠互利,多方共赢。中小学可以成为高校的实验区,为高校的科研、实习提供实验环境,高校可以为中小学提供科学指导与技术培训。

猜你喜欢
区域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分割区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