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风文化建设为抓手 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2020-04-14 04:52曹峰春
商情 2020年11期

【摘要】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作风与风尚,它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文化建设是培育和践行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家风文化建设是对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有力支撑,家风文化建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挖掘家风文化的价值为培育和践行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支撑。以良好家风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家风文化建设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家风文化建设要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活动,以良好家风影响带动社风、政风、党风建设。

【关键词】家风文化建设 现实要求  價值支撑

一、加强家风文化建设是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家风文化建设是培育和践行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家风文化不仅仅关系到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建设,还会影响和带动社会公德、党风政风建设。儒家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起点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家风文化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团结奋进、崇德向善、共建共享的家风建设新理念新风尚。

(二)家风文化建设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家风作为一种作风和风尚,通过家庭代际之间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典型示范等方式传承下来。经过后人梳理归纳、提炼升华为文字性书面性的家训、家规和家教。家风文化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资源。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家书、家信等,如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司马光《训俭示康》、朱熹《治家格言》、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吴麟征的《家诫要言》、《傅雷家书》……无不成为后人礼敬前辈、相夫教子、养育子孙等体现家风文化的典范文本。

(三)家风文化建设是对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有力支撑

家风文化从家庭成员的私德开始,继之以涵养家庭的美德,终之以彰显社会的公德。培育良好的个人品德;通过家庭和睦、邻里守望,培育良好的家庭美德;通过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大力弘扬家风文明,提升了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二、挖掘家风文化的价值为培育和践行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支撑

(一)当前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当前城乡家庭的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大家族减少,小家庭增多,农村中“核心家庭”,即两代人的家庭,取代了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广大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剩下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受市场经济逐利功利主义的影响,传统的家训、家规、家教式微,出现了家风淡化,家教缺位,家规式微的现象;社会上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的不良现象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风气也在不断地侵蚀着农村家庭的和谐。

(二)家风文化式微的原因分析

一是农民主体性由稳定性向流动性转变。农民往往是以土地作为养家糊口,安身立命之本。依靠土地获得生活、生产资料,发展家庭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过度依赖土地转化为与土地保持一个比较松散的关系。基于这种流动性,一方面家风文化自觉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礼,另一方面农民工与家人、孩子饱受别离相思之苦,加之以因农民群体个人智力、技术和身体素质等因素差异。一些农村出现了孝道式微社会现象。

二是乡村社会关系由熟悉性向陌生性转变。传统一些乡村从地域上来讲相对的封闭,流动性不强,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互通有无等,呈现出的人际关系为熟人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合理地向城市流动和聚集,打破了熟人社会的秩序。

三是乡村的空间由地域性向公共性转变。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业的产业化,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趋势。乡村社会发展的空间开始突破了原有的地域性开始向公共性转变,由此也改变了农民的从事农业生产的理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四是乡村社会的文化由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转变。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 “前喻文化”是指在农耕文明时代,文化的传承是前辈向后辈传递,“后喻文化”是到了信息时代,文化的传播由后辈向前辈传播。返乡的青年、大学生村官、退休的企业、事业单位、公务员各类人才等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三)挖掘家风的社会功能价值为培育和践行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支撑

1.家庭和睦

家庭和睦,对上要孝敬老人、尊重老人,心存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他们有敬爱之心,使其过得有尊严,心情舒畅、身体康健,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对下要教育孩子,率先垂范,做楷模和榜样,通过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把优良的家风传递给孩子们,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孝敬父母关键体现在一个“敬”,对其敬重有加,心怀感恩意识。

2.邻里守望

乡村社会以一定的地域,以及宗族相互之间的联络,形成一个具有独特乡村气息的生活群体。家风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家庭和睦之上,而且也延伸到家庭之间、邻里之间的互动互助互学互敬。在农村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团结、互助、友爱、友善的价值品质。正因为有这些价值品质的维系,才会出现扶贫济困、发展生产、邻里相助等风尚,展现生动活泼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3.诚实守信

传统农业社会讲求立人以诚为要,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根本。秦有商鞅图变法而徙木立信,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之古训。教育子女重信守诺会成为每一个家庭的成员的价值遵循,会形成诚实守信的家庭风尚,会带动和促进整个乡村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4.尊法守法

传统社会以礼乐来维系社会公序良俗、调节情感。礼是对人一种外在的约束限制,乐是对人内心的一种调适。礼数对人的约束规训由此演变成礼法对人的一种刚性约束。家庭教育从尊法开始,教育孩子尊崇宪法,学习法律法规,严格地守法。宣传教育广大农民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以良好家风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一)家风文化建设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文化建设要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家风建设在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家风文化建设要与爱国主义教育紧紧联系起来,弘扬乡村农民的家国情怀。正如歌词中所写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国的国,才有富的家。

(二)家风文化建设要开展形式多样接地气的活动

一是要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家风文化为契机,加强农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国家观、文化观,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提高乡村的社会文明程度。

二是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坚定不移地推进移风易俗,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和禁赌禁毒会等作用,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的陋习,引导农民大力弘扬时代新风,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腐朽落后文化侵蚀。

三是要以城市文明带动乡风文明。要保护农耕文明的优秀传统,营造望得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农耕文化历史记忆,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

三是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开展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挖掘身边那些具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和秉持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家庭和个人,大力推介和评选“最美好人”、“最美家庭”等活动,在农村传播正能量。

四是要创新宣传的载体。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为宣传农村的新风新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家规家训、以及相关的格言、警句、楹联等,通过新媒体得意传扬,农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形成了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以此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落细落小。

(三)以良好家风影响带动社风、政风、党风建设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涵养家庭成员的道德情操,而且关系到乡村干部的作风。各级村干部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要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严以律己严守规矩,管好自己身边的人,管好自己亲属,廉洁奉公,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积极营以德育人、以德化人的良好家风的氛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郭建宁. 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N]. 人民日报,2013-12-30(012).

[2]劉奇葆. 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人民日报,2014-03-05(06).

[3]任仲平.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N].人民日报,2015-04-20(01).

[4]党刘栓.涵养传承优良家风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理论导刊,2015(06):79-8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6]黄坤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人民日报,2017-11-17(006).

作者简介:曹峰春(1976-),男,汉族,陕西陇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