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
——新华社在湖北抗“疫”一线忠实履职尽责

2020-04-15 02:10唐卫彬,刘刚
中国记者 2020年3期
关键词:分社新华社武汉

庚子冬春之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阴影笼罩荆楚大地,迅速蔓延波及全国。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疫情就是命令,报道就是使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新华社湖北前方报道团队在新华社党组的坚强领导和直接指挥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忠实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职责,深入战“疫”一线践行“四力”,充分发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力以赴做好宣传报道和疫情防控工作,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力量的报道,以“镇版之作”“刷屏之效”有效引导和影响国内外舆论,凝聚振奋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斗志和信心。

2月17日,新华社党组发出嘉奖令,对前方全体同志提出表扬。

一、危机突袭,以舍生忘死精神坚守“主阵地”

面对前所未见的病毒,这是一场猝不及防的遭遇战。对于新华社湖北分社干部职工而言,这是必须牢牢坚守的“主阵地”。

——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第一时刻冲得上、打得响。2019年12月30日,湖北分社记者廖君发现微信中有“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的信息。当天,分社主要负责同志就与记者一道立即向相关医院和部门采访核实,及时发出报道。

今年1月初,尽管相关通报一再表明病例数较少、未发现人传人、无医护人员感染等,分社依然高度重视,高度警觉,6日即成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不明原因肺炎报道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宣传报道和防疫保障工作作出部署,突破重重阻力,密切跟踪疫情发展,持续开展报道。其中,于1月11日及时发出有专家研究认为“或有人传人风险”的报道。

1月20日,随着疫情形势日益严峻,分社启动应急报道机制,全体紧急动员,进入战时状态。分党组同志带头退票取消春节休假,坚守阵地,干部职工纷纷响应,已经休假的同志也克服重重困难,逆行回汉。大家以舍生忘死的精神挺立“孤岛”,并发出誓言:“在生死考验面前,我们选择当战士、勇士,不畏生死,宁可倒下,也绝不当懦夫、逃兵!”

——不畏艰险,直面考验,到第一线去、到最前沿去。疫情爆发之初,情况复杂多变,事实真相不明,网络舆论场一片焦虑。与此同时,武汉的疫情急剧变化,传播数量惊人,传播人群底数不明……

湖北分社记者24小时密切跟踪,冒着风险,深入医院、社区、超市一线采访调研,快速密集发布权威信息,传递一线疫情真实情况。

截至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在疫情防控的初期阶段,新华社湖北分社已采写各类稿件612条,其中推出《以非常之役迎战非常之疫》《“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春暖花开”》《他们,战斗在疫情最前线》《除夕,夜幕下的武汉》等镇版之作,全面书写众志成城抗“疫”行动。受众评价称,新华社报道“很快将混沌不清的舆论场拨乱反正,让主流声音更广泛地占领了主阵地。”

□ 1月26日,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唐卫彬(右一)、钱彤同志(左一)召集会议,研究部署疫情报道和防控工作。

□ 2月3日,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刘刚(右三)、唐卫彬(左二)同志召集会议,研究部署疫情报道和防控工作。

27岁的摄影记者熊琦,23日凌晨得知武汉可能要“封城”的消息后,只身驾车从老家荆州紧急赶回武汉参战。大年三十,他深入中南医院重症病房——被医护人员看作“生死禁地”的隔离区域,透过防护镜上的层层雾气,大汗淋漓地按下快门,在医院就地发回图文故事《重症隔离病房中的除夕》,记录了医护人员大年夜在最危险岗位的坚守,成为这次疫情中媒体记者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组现场报道,催人泪下,全网阅读量超过2亿。

他在自述报道《不在现场我会遗憾终身》中写到,“作为新华社记者,我知道该出现在最该出现的地方,这也是成千上万医护人员日夜奋战的地方,无数病人寻找生之希望的地方。”

——疫情汹涌,危机四伏,“硬核”防疫全面覆盖,一刻不松。疫情肆虐,危难关头,新华社湖北分社面临着严峻考验:采访艰难频频受阻、安全防护和生活物资严重匮乏、采访对象接二连三确诊、职工中出现发烧情况、两位院外家属因疑似感染离世、大院之内险象环生……

紧要关头,新华社蔡名照社长、何平总编辑等社领导对分党组进行视频连线,对分社干部职工忠于职守、临危不惧,充分履行职责给予充分肯定,指导部署报道工作和疫情防控,千方百计调度增援人员和防护物资。总社各部门、各单位和滇、琼、陇、闽等地分社闻风而动,紧急相助。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分社班子始终以坚强的领导力量,一手抓好报道、一手抓紧防控。

1月23日武汉“封城”当日,分党组立即下发《告分社全体干部职工及家属书》,号召大家并肩战斗,勇于拼搏,坚决打嬴抗“疫”大仗。紧接着,又快速发出《关于让党旗在防疫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职工挺身而出,克难攻坚,以最严的作风、最严的措施、最严的纪律,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凝聚起戮力同心抗击疫情的“硬核”力量。

同样在“封城”当日,分社就果断采取“雷霆行动”:1.先行一步实行大院封闭管理,严控人员进出;2.建立职工和家属全覆盖的疫情隐患监测机制,实行日报告、零报告;3.安装红外热像测量仪进行体温监测;4.全力帮助患病家属入院治疗,对相关家庭进行严格隔离;5.对分社办公楼、家属院、食堂等场所每天定期消毒……

实践证明,早期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坚决措施,确保了防控工作的有序得力。此后,又在总社的重视、指导和支持下不断细化和完善防控保障工作,严防死守,不留死角,并通过各种途径紧急采买、调集防疫用品,优先保障一线采编人员。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分社干部职工、总社增援同志、驻鄂分支机构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至今无一例感染的阶段性成果,有效保证了履行报道职责的战斗力。

□ 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除夕夜进入中南医院隔离区采访。

□ 新华社摄影部记者王毓国、音视频部记者许杨进入同济医院“红区”采访。

由于长时间日夜奋战,分社领导班子同志和干部职工陆续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却始终坚守岗位,不下“火线”。

二、大疫大考,以逆行而上的姿态彰显“新华精神”

大疫,形势严峻;大考,惊心动魄。

关键时刻能否冲得上?危难关头能否豁得出?新华人以逆行而上的姿态,写下了自己的“答卷”。

随着疫情形势更加紧急,新华社党组不断加强对前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指挥。1月25日,成立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由湖北分社社长唐卫彬担任总指挥,总社总编室全媒编辑中心副主任钱彤担任副总指挥。2月3日,增派总编室副主任刘刚同志,实行双总指挥,钱彤、张旭东、周甲禄同志担任副总指挥,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记者陆续从北京驰援一线,在鄂休假的部分记者就地参战,组成强大报道阵容。

1月28日,新华社党组向武汉前方发来慰问信,对疫情报道和防控保障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前指不断加强对疫情报道和防控工作的组织协调,优化发稿流程,加强与后方编辑部联系,全面提高报道时效,不断加强和改进全媒体报道质量水平。每当子夜时分,城市一片静寂的时候,新华社湖北分社办公楼总是灯火通明、一片繁忙。

红色基因红色气质是坚守的“基石”,深入一线使命必达是逆行的“航标”。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奋战在疫区的新华社记者就是不畏艰险的“逆行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一个个历史时刻,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新华精神。

据初步统计,前指成立后至2月底,播发各类报道近5000条,单篇最高总采用达4127家。

——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吹响“战斗号角”,为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磅礴力量。报道团队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深入梳理、精心策划、巧设议题,连续播发一大批重点报道,推出《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将战“疫”进行到底!——写在武汉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战红区!——发生在武汉抗“疫”隔离病房内的故事》等重点融合报道,全面展现一场保卫湖北、保卫武汉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在全面铺开,鼓舞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万千英雄向前、向前、再向前!

——在日益严峻的疫情和纷繁复杂的舆情中,敲响“定音鼓”,回应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围绕热点问题,密切联系权威部门,通过有预见性的议题设置,以全媒体形式及时回应大众在不同阶段关切的各类问题。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专栏播发《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应收尽收,刻不容缓》等稿件40余条,坚持做好每日例行新闻发布会直播20余场,及时传递权威声音。紧扣关键节点,把握疫情防控大局走势,播发《“火神”战瘟神》《方向:武汉!》《农村战“疫”如何攻坚?》等报道,全方位、多层次展现疫情防控进展,稿件被各类媒体广泛采用。在防控工作攻坚阶段,专访中国工程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组织采写全媒头条稿件《关键时期的关键之举》,回应疫情防控焦点问题,被860多家传统媒体采用,配发的抖音短视频总浏览量过亿。网友评价:“新华社在关键时期,为民众释疑解惑。”

——热情讴歌冲锋陷阵的白衣战士,谱写英雄赞歌,深情讲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先后组织一批又一批记者深入定点医院隔离区、方舱医院等危险区域采访,挖掘推出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等重大典型,播发《拼渐冻生命 与疫魔竞速》稿件,讲述他在自己患有“渐冻症”、妻子也不幸感染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与病毒顽强斗争的可歌可泣故事。开设“隔离区直击”专栏,记录奋战在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感人事迹,推出《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与国家同舟,与人民共济”——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同济医院战“疫”直击》《凡人亦英雄》《一直在一线,从来未缺席》等一批稿件,引发社会强烈共鸣。

——全力唱响英雄的城市、英雄的“正气歌”,展现武汉人民的坚韧担当和顽强坚守。围绕武汉“封城”七天、元宵节、大排查等重要时间节点,播发《武汉,负重前行——“封城”七日记》《人间至味是团圆——武汉庚子元宵节全纪录》等,以白描手法展现武汉人物群像,以普通武汉人身边事的小切口,展现整座城市的疫情抗击。记者们还将目光对准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基层民警、环卫工人等维护城市正常运转的无名英雄,播发《守望相助 坚忍不拔》《黄鹤楼下的防疫战》《特写:“你保护他们,我来保护你”》《咖啡也逆行》《“天使在人间”》等稿件,弘扬正能量,让一个个普通人担当的正气,激荡起为家为国的英雄气魄,总浏览量超过3亿次。

——发现问题,深入调研,查明真相,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团队深入医院、社区、农村、工地等现场,掌握一线真实情况,开展深度调研和舆论监督,对网络不实传言予以澄清,围绕信息发布不够、统计数据存疑、医护人员感染、医疗物资匮乏、物资调运梗阻、农村防控薄弱、百姓求医困境等突出问题进行采访调研,及时反映疫情发展的真实情况和防控工作的问题与困难,加强建设性舆论监督和反思报道,提出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建议,受到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坚持内外并重,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力量”,回应国际关切。报道团队深耕国际舆论场,坚持中英文报道同步,连续播发系列稿件,被境外媒体广泛采用。推出了英文Vlog栏目“Wuhan Today”,平均每集在推特、脸谱、优兔平台阅读量超400万。围绕海外一系列热点话题,组织《武汉:一座城市的牺牲和贡献》《中国在武汉10天建成一家医院抗击疫情》《阿拉伯抗疫志愿者:不用感谢,因为我们爱武汉》等报道,在相关境外平台的总浏览量突破5000万。国外网友点赞评价“这就是中国的生产力!绝对是史诗级的”“真正的坚强来自于一个民族的人民”。

——守正创新,当好融合报道“轻骑兵”,不断创新话语表达。报道团队发挥融合报道优势,打造全媒传播矩阵,实现一次采集、N次加工、多元分发、全媒覆盖,已推出《托举起生命的方舟——方舱医院建设记》《兵者勇武 医者仁心》等中文新华全媒头条和《Xinhua Headlines:A race against time! Wuhan battles coronavirus》等英文新华全媒头条共60余个,一系列全媒产品平均浏览量过亿。此外,开设“新华社记者武汉Vlog日记”专栏,累计浏览量过亿。制作“我们在武汉”系列短视频,以记者第一视角记录抗击疫情故事。

三、与英雄同行,以火线战士的角色践行“初心使命”

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与英雄同行,践行“四力”,冲锋陷阵,新华社记者也是抗击疫情的新闻战士。

——把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在火线上。“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2月14日,一场特别的入党宣誓仪式在新华社湖北分社举行。摄影部记者才扬、音视频部记者骆慧两位战斗在“抗疫”报道最前线的新党员,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面向党旗庄重宣誓。

一个多月以来,不论是华南海鲜市场,还是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无论是雷神山、火神山建筑工地,还是“生命之舟”方舱医院;无论社区农村防控一线,还是救援物资转运现场……都是新华人的主战场。

形势依然胶着对垒,战斗仍是最吃劲状态。2月18日,新华全媒头条播发《战“疫”的一天——新华社记者直击湖北保卫战》,以多名记者不同时间段的视角和感受,为受众串联起武汉“红区”、方舱医院、隔离观察点、街道社区、农村等不同地点在抗“疫”斗争中普通而又难忘的一天。稿件来自战斗最前沿,内容丰富、情感饱满、现场感强,全景式地生动再现了湖北保卫战的积极变化,也展现了新华社记者逆行而上的战斗姿态。

火线之上显担当。每次在组织进入重症隔离病房、集中收治医院、方舱医院等污染区域报道时,大家都士气高昂,纷纷主动报名请战。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参加过战地报道,我先上”“我年轻抵抗力强,我先上”……

生死考验,正是一面镜子。火线上,每位冲上前线的新华人都是表现优异的“答卷人”。

——忠实践行“四力”,到最危险的地方,倾听最真实的声音。“红区”,是抗疫医院中危重、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摄影部记者王毓国18年前曾深入阿富汗反恐战场采访。这次,他又坚决要求进入最前线采访。经过认真准备,王毓国和音视频部记者许杨一起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危重科病区,仅穿脱三层隔离服就各需要半小时。傍晚,走出病区,两人的后背已经湿透。

一名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号角已经吹响,唯有坚持,唯有坚持!”这句话,同样代表了一线新华人的心声。

女记者廖君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名医生的妻子。从疫情第一天开始,就克服家庭困难,和丈夫各自战斗在防疫斗争第一线。报道初期,她曾经三次直接面对的采访对象事后确诊感染。尽管明知凶险,但只要一接到任务,她又会毫不犹豫奔向前线。和她一样,把两个孩子留给父母、投身报道一线的,还有记者伉俪喻珮、饶饶。

负责卫生报道的黎昌政义无反顾奔波各大医院采访,尤其是在疫情早期,为了第一时间发出稿件,他经常整夜盯守,累了就在沙发上躺一躺。余国庆、程敏、徐海波及其团队始终奋战在最现场、第一线,李劲峰、梁建强等在前方指挥部和分社总编室的带领下,精心打磨重点稿件至凌晨,早已成为常态……

危险时刻见本色。前方报道团队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危难之时,他们都选择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把家庭困难放在一边,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近日,湖北分社“火线”提拔了8名同志为二级部门负责人,其中有两名90后记者。

——牢记初心使命,当好时代的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摄影部记者才杨是一名在中东工作过5年的记者,曾经参与过埃及骚乱、利比亚战争报道,他在个人日记中写到,“所有的经历都没有这一次危险”,因为病毒可能无处不在,在空气中,在朋友身上,甚至在拿过的一瓶水里。

即使是这样,新华社记者依然义无反顾,在看不见硝烟和战火的战争中,用手下的笔记录当下,书写历史,抚慰人心,鼓舞人民,让人们在忧虑中坚定信心,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前指临时党支部书记、新华社全媒编辑中心副主任钱彤大年初二即紧急赴汉,积极投身报道,工作夜以继日,在京的老父亲病重,他仍然选择坚守岗位。2月16日,老父亲不幸离世,他也没能赶回去看最后一眼,成为心中永远的遗憾。

摄影部记者李贺等驰援武汉,下了火车就一刻不停,直奔基层物资生产企业采访。音视频部记者杨志刚、董博涵从逆行出发就开始一路拍摄“我在武汉”系列Vlog。增援而来的30余名记者在持续的战斗中,也已经以“武汉人”自称。

哪里困难,哪里危险,哪里就可以看到新华社记者的身影。一度,黄冈、孝感疫情告急!在形势非常严峻、各方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总社国内部政文采访室副主任邹伟、云南分社总编室副总编辑伍晓阳同志分别带领队伍毅然挺进基层一线。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新华人在疫情防控的主战场上,努力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高强度、快节奏的战斗持续已达一个多月,但采编人员谁都不愿下“火线”。近日,新华社湖北分社和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被迫”给李鹏翔、陈晔华和吴植、肖艺九等同志分批次下达了《强制休息令》。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投身新闻战斗的新华人正不折不挠、愈战愈勇,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猜你喜欢
分社新华社武汉
再创新高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法新社进入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