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推理式新闻报道的尝试
——以天津宝坻区百货大楼聚集疫情分析报道为例

2020-04-15 02:10吴宏
中国记者 2020年3期
关键词:百货大楼张颖宝坻区

我从来不认为,新闻报道的写作模式要保持一贯的叙述风格。我喜欢尝试。可读性在新闻报道中,是忠实于新闻事实以外,非常重要的因素。好比一个人,穿上剪裁得体、款式独特的服装,人还是那个人,但是整体的气质却更加赏心悦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所有人都被疫情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在疫情报道中,我们能不能也大胆尝试,做一些探索?对于天津市宝坻区百货大楼聚集性疫情,关注度是非常高的,对其进行的流行病学分析同样备受瞩目。所以,对它的报道重点在于提醒公众,并且释疑解惑。因其错综复杂和充满了悬疑色彩,我想,不如我的稿件写作也来一次推理式的尝试。

一、报道始于对一个聚集性疫情的关注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后,天津相继出现了动车客车段以及宝坻区百货大楼聚集性疫情事件。动车客车段由于是工作单位,环境相对封闭,防控措施也更具操作性。宝坻区百货大楼是公共场所,又适逢春节,前往购物的市民比较集中,发生了聚集性疫情,容易引起百姓的恐慌。报道上要更加及时准确,说清楚疫情发生的来龙去脉,缓解恐慌,普及防控知识,让百姓有效自我防护,进而使疫情得到控制。

宝坻区百货大楼第一个确诊病例1月22日发热、1月31日被确诊。紧接着,相继出现了4例确诊病例,第5个病例是1月29日发热,2月1日被确诊。宝坻区百货大楼这5个病例被专家认定为聚集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聚集性疫情”这个词甚至比“确诊病例”对公众的冲击力还要大。聚集性疫情病例背后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于防控疫情至关重要。

然而,宝坻区百货大楼最先出现的这5个确诊病例均没有武汉工作、旅行史,究竟他们是怎么被传染上的?疾控专家们也始终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大大的“问号”增加了流行病学调查的紧迫感,也给市民带来一定的恐慌,更是记者要抓住不放,及时追踪的关键点。

2月2日下午16点,时任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室主任张颖(现任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作为新闻发布会主角登场,她要发布的内容正是宝坻区百货大楼出现的5个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作为记者,我敏锐地感觉到,这个发布会太重要了。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及时精准的报道。

二、权威声音跑过疫情发展

作为一位有着丰富疾控工作经验的专家,张颖不仅业务能力强,而且还可以将复杂的调查和专业的流行病学术语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因为张颖的发布全程无稿,只有一张病例间关系的示意图。面对这样一位疾控专家的发布内容,我第一时间全程录音,确保不遗漏任何一处有用的细节。

在录音的同时,我仔细、认真地听了张颖全程的分析和介绍。她对于宝坻区百货大楼5个病例以及东丽区叶姓一家三口不同的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做得深入、细致,讲解步步推进,体现了医生侦探的明察秋毫,刨根问底,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张颖的讲解堪称教科书式的流行病学分析,她讲得明白,我在下面听得也清楚。

发布会的认真聆听和及时录音,只是做好报道的第一步。接下来,整理录音,同时形成稿件写作的思路,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确保该篇报道能否做到及时准确,为百姓认知聚集性疫情指点迷津的关键。

张颖发布完毕,发布会还在继续。我第一时间开始整理采访录音。整理采访录音是一个熬人的工作,也是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一些现场很难发现,却对整个稿件权威性起决定作用的问题。果然,我发现了几处发布会现场被我忽略的内容。张颖对于宝坻区百货大楼几个病例的表述是“疑似病例”而非“确诊病例”。听到此处,我立刻做了标记。

恰好此时发布会没有结束,我抓紧时间一边整理录音,一边关注着发布会的进程。待发布会全部结束,我立刻找到张颖,询问关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表述。张颖跟我解释说,区级疾控中心对于病例确认的说法就是“疑似病例”。只有将病例的核酸检测样本送到市疾控中心进行复核以后,才可以被最终确定为“确诊病例”。这个求证的过程,强化了我对于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工作流程和相互衔接细节的认知,更便于在报道的写作中有的放矢。

另外,由于几个病例的发热和确诊时间前后相差不多,我又跟张颖再次确认了这些细节,以免写稿过程中写错时间。在现场听张颖说这些细节,和落到文字上相比,完全是两种感觉。跟张颖交流了这些细节以后,我既舒了一口气,同时又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对于张颖发布内容的录音整理才刚开始,这个录音整理起来的难度超出了我的预期,是理解“破案”推理的过程,也是稿件谋篇布局组织语言的过程。

这种边整理、边求证、边成稿的见缝插针式的工作方式,保证了采访的高质量、高效率,为防控知识报道争取了时间,也为权威声音跑过疫情发展创造了前提。

三、讲明道理兼顾隐私保护

作为疾控专家,张颖的调查是刨根问底式的,解读是掰开揉碎的,但是这些内容,在媒体上发布到什么程度,如何既实事求是报道,又兼顾保护病例的个人隐私?这是我作为记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在整理录音的同时,我随时调整稿件的逻辑关系和走势,尽量将录音整理出来落在文字上的同时就形成通顺的文稿。对于一些专业术语,我及时跟张颖沟通,做好翻译工作,完善张颖的专业分析和解读内容。

张颖在会上还发布了东丽区叶姓一家人的感染原因,其中提到了汤某某。张颖略去了汤某某和叶姓一家人前后发病的细节。我在整理这部分的录音时发现,这个关系如果不搞清楚,报道存在明显的堵点。我第二次打电话找到张颖,但是她在开会。

几分钟以后,张颖给我回电话。沟通后我发现,原来是叶姓一家人回温州探亲,其间三次聚餐,两次都有汤某某在场。1月30日,汤某某在温州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1月31日,叶某某的母亲也在温州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返津后,因为温州聚餐的缘故,2月1日,叶姓一家三口全部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

这些细节是疾控专家流行病学调查必须要搞清楚的,但是作为新闻报道,如果将这些细节原原本本放在稿子里的话,相当于泄露了叶姓一家人的隐私。在电话里,我说出了这个顾虑,张颖也有同样的顾虑。最终由张颖认定了我在稿件中具体如何表述叶姓一家三口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这段内容虽然不长,但是言简意赅,既写明了确诊病例因聚餐感染病毒的过程,又略去相关的隐私。既可以突出家庭聚餐导致疫情发生的事实,还可以强化受众对家庭聚餐引发感染危害的警惕性,也应和了专家反复强调的不要聚会、不要聚餐的提示。至此,张颖发布会的内容,一些有疑问的地方都找到了答案。

疾控工作面对的是大众,是群体,所以,流行病学调查就是在断医学案件,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医学侦探。发布会现场,张颖发布的时候,对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史的分析也是抽丝剥茧,拨开层层迷雾,最终揭开谜底,找到病例间的关联性,完全是断案的方式和思维。

面对这样两个典型的聚集性病例的分析,在报道的时候,我也要实事求是地突出其中的悬疑性。一方面,稿件的撰写可以突破固有的报道模式,更具可读性;同时,遵循了疾控专家们医学侦探的逻辑思维和刨根问底式的工作作风,体现病毒感染的复杂性、流行病学调查的艰巨性和疾控专家们强烈的责任感。另外,我也想通过报道再次向大众强调,如果外出不做好防护,疫情期间仍然要聚餐、聚会将会造成传染的巨大可能性和危险性。

在这样的思路下,我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整理好张颖17分钟的发布会录音,并完成稿件的写作。本着忠实于张颖发布内容的原则,在稿件的逻辑关系上强调了福尔摩斯探案的意味。稿件完成后,我又把录音重新回放一遍,查找可能疏漏的地方。在确认过细节上的严谨、对患者隐私的保护、强调聚会的危害性等方面都没有问题以后,我把稿件正式交了出去。

四、巨量传播引导个人防护

疫情期间,任何一篇解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报道都会引起大众的关注,特别是报道内容还是大家尤其在意的聚集性疫情。事实证明,《宝坻百货大楼疫情、东丽一家三口疫情警示了我们什么?》的报道做到了这一点。

2月2日晚,在发布会结束的3个多小时以后,津云微信公众号刊发了《宝坻百货大楼疫情、东丽一家三口疫情警示了我们什么?》,津云客户端也随后一并进行了及时发布。稿件迅速引起广大网友关注。津云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很快达到了10万+。2月3日,传播效果继续发酵,该报道同时被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澎湃新闻、观察者网等众多全国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在显要位置全文转发。

与此同时,这篇报道于2月3日登上微博热搜榜榜首,并形成爆款话题——“福尔摩斯式破解病毒传染迷局”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成为现象级新闻报道案例。据不完全统计(从2月2日晚到3日),短短两天内就创造了5.8亿阅读、6.6万讨论的热度。2月3日当天,该篇报道由于转载量大,引发全国广泛关注,大家纷纷为天津市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点赞,为天津市疾控专家的专业精神点赞。稿件的广泛传播,推动做好自我防护的防控知识深入人心,为防控疫情做出了贡献。不少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网友“老白”跟帖:“看了此文章,我想再劝说所有人,不要再外出了。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人就把你给传染上了。多亲多近说话都要保持相当距离,因为你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携带者,况且对方也确实不知道有没有被病毒感染。”网友“肖”说:“天津市对这次疫情的防控工作做得非常好。我们一定要配合按照要求去做,尽量减少外出,不聚会,大家一起加油,携手战胜病毒,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武汉拼音的声母是W H,吴宏拼音的声母也是WH。疫情期间采写的稿件,每当我敲下键盘上的WH时,输入法的联想功能中,排在第一个的是武汉,随后才是吴宏。这冥冥中也是一种缘分,作为一名新媒体记者,我愿用自己的笔,写作出更多有质量,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猜你喜欢
百货大楼张颖宝坻区
“量”出你的反应力
奇怪的等式
天津宝坻区总工会:职工求学圆梦 工会暖心“埋单”
张颖
张颖
张颖
如果不抽烟
水源热泵项目取用地下水分析——以抚顺百货大楼为例
On the Notion of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成语猜猜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