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一本难书

2020-04-15 03:59王文
大学生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评兰州大学金融学

王文1998级兰州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兼任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兰州大学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环球时报》英文版、观察者网专栏作家,“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专译编著作包括《强国长征路:百国调研归来看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伐谋:中国智库影响世界之道》等30余本。

此前啃了一年多都没有读懂的一本书是亚历山大温特写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尽管译者、后来担任过外交学院院长的秦亚青教授的翻译如火纯青,精炼清晰,但原著的内容实在是博大精深,有些部分晦涩难懂,根本不是一名硕士研究生能读懂拿下的。

幸运的是,两三周的隔离期给了我“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绝好机会。从早到晚,一天十多个小时的阅读,400多页著作,有时一天只读10多页,一句一句啃,一页一页地标注,不懂时就翻阅随身带的其他相关文献来佐证。几周“死读书”,感觉像是一次“闭关修炼”,这本难书竟被我啃了下来。

此后,我又“闭关”,整整用了一个暑假翻译完了《世界治理:一种观念史的研究》(后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还在《读书》、《南方周末》及《国际观察》、《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等一系列当时著名的报纸、杂志与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有的还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那算是我研究生涯的早期作品,现在看来,仍是经得起考验的。

再后来,我到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工作近八年,先后担任编辑、评论部负责人、赴美特派记者、社评起草人、编委等职,起草过近千篇社评。赖以支撑的学养,最扎实的部分几乎都与那几周隔离期的“闭关修炼”相关。后来又担任新型智库执行负责人,从事经济、金融等宏观政策的研究,跨学科运营,触类旁通,其实也与在兰大啃下几本难书有很大渊源。

现在再回头看,很重要的心得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翻越几座必翻的山峰。这些“山峰”就是那几本本学科或在一定领域最难啃的代表作。学海无涯,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年轻学子往往会无所适从,或常常一本书读几页就放下了,或读一段摘要与介绍就以为读了。其实都是万万不行的。

研究没有捷径,啃完难书犹如被大师们打通了任督二脉,内力大增,再看其他书籍便很容易一目十行,举一反三。而一本难书,不屏气凝神花几天、甚至几周功夫,是很难完成的。从这个角度看,疫情期恰恰是我们每一个人难得的读书机会,切不可浪费。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下,我从国外回北京,也隔离在家。除了通过网络与同事们一起工作、写作、研究之外,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正在啃一本金融学方面的名著。历史本科专业出身的我,尽管在金融研究院工作七年多,但金融学仍需要不断地“补课”。而啃下那些难啃的金融学著作,是我必须要做的功课。事实上,啃难书,应该伴随着一生的阅读生活。

责任编辑:丁莉莎

猜你喜欢
社评兰州大学金融学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简介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工程移民项目“稳评”与“社评”异同性探析——以工程移民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