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水库的雨季

2020-04-16 12:51肖存利
心理与健康 2020年2期
关键词:负性养育成人

肖存利

蜜罐里長大的孩子为何要自残?

通过深入交流我逐渐了解到,在张小华的养育过程中,尤其是小时候,家里就她一个孩子,家中四个老人加上父母,共六个成人围绕着一个孩子,张小华可以说是蜜罐里泡出来的。家里人认为过去生活条件不够好,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绝对不能委屈孩子。家庭经济条件还可以,给孩子所有的日用品都是最好的,上学也是最好的学校,买的各种玩具是最好的,只要是别的孩子有的,就一定会给买上。在孩子的情感生活方面也是尽量满足,一直坚持“快乐教育”,赶走一切不高兴,让开心快乐围绕在孩子左右;孩子如果哭了,就是没有尽到责任。

在这样的理念下,张小华在“快乐地”成长着……在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在哭的时候,六个成人会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尽快找各种方法,有的给孩子抱到外边,有的给表演节目,有的给唱歌,有的转移注意力。总之,想尽办法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从哭声中或者是从痛苦的表情中,恢复到一个平静的状态。这样几个成人好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样,而且默默达成了一个家庭共识——绝对不能让孩子哭。

张小华能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爱和关心,但她很累,说自己像是生活在聚光灯下,时刻都有人在帮忙,甚至是代办一切事项。她内心很不满意,但表达不出来,也开不了口。父母家人对自己这么好,自己怎么能不高兴呢?因此,所有不高兴的情绪都不知该指向何处,只是觉得自己没有被理解,甚至没有哭的权力,没有释放情绪的权力,她觉得很痛苦……她厌恶透了这样的生活环境,甚至想和家里人发脾气,想要愤怒地砸掉她看到的一切东西,想毁掉一切,包括自己,但她知道自己没有这个权力。

近期在门诊,经常看到像张小华这样的孩子在自残,这些行为都是不知道怎样去表达自己的一种表现。他们不知道怎样描述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这是一个非常严重且常见的问题!家长的养育理念是“要对孩子好”,可怎么才算是对孩子好?

家长给了孩子最好的,而不是孩子最需要的

文中张小华的一家是很多家庭的一个缩影,父母倾其所有呵护孩子,包括生活所需和情感所系,以为自己把现在最好的给孩子就可以了。

张小华父辈、祖辈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匮乏的场景,他们贫苦怕了。在父辈和祖辈儿时的年代,他们的父母需要做的事情比较多,很多家务活动都需要自己动手,从生火做饭,到洗衣缝补、织毛衣等,会占据很多的时间,对孩子的陪伴自然会减少。在那个年代里成长的孩子面临的养育问题是需要父母多来看看自己,多来关心自己。另一方面,这也让孩子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相对地可以自己做主。回到张小华的养育案例中,六个成人所表现出的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投射,把自己缺少的全部变本加厉地还回来,物质上要让张小华极大丰富,精神上过分给予,像是在补偿自己小时候的亏欠一样。

像张小华这个时代的一批孩子,都是这样的现状,物质已经相对充足,大多数孩子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那么,这些孩子的心理需求将会很快浮现于意识中,也就是说,当没有生命危险的时候,我们会考虑自己的感受、掌控感及舒适感等——而在养育中恰恰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

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其实给的是父母认为的最好的,或者是父母欠缺的那部分,是一个幻影。也许没有最好的,给予需要的才是恰当的和合适的。

快乐成长≠不能有负性情绪

孩子的情绪本来就是一种需要,也是他的一种释放和表达。养过孩子的成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就是孩子吃饱了,也喝好了,他就是想哭来表达一下他的情绪,来对他的情绪进行一些释放和尝试。这时候,有些家长很焦虑,不知所措,甚至像做错了事一样,围着孩子在前后晃悠,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尽快笑起来,尽快从不良的情绪里面走出来,或者从闹人的哭声中唤醒孩子,让他尽快变成一个“快乐”的孩子。

其实情绪表达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这从人类大脑的进化中已经显现。科学证明,人类大脑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爬虫脑,也类似于鳄鱼的大脑,它只负责基本生存,负责我们的吃饭、睡觉、体温、呼吸、心跳等;第二部分是原哺乳脑,它就如马、猫、狗等动物的大脑一样,它掌管情绪威胁等与生命危险有关的事情;第三部分是高级哺乳脑,是掌管意识的大脑,负责逻辑计算推理等。其中第一和第二部分合称情绪脑,第三部分为理性脑,人类的情绪脑的体积占到了脑容量的70%,理性脑只占到了30%。

在漫长的人类大脑进化过程中,情绪脑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去识别各种威胁,通过情绪的快速反应,调动全身的资源加以应对,才能使我们在威胁中尽可能活下来。人的四大类基本情绪:恐惧、愤怒、喜悦及哀伤,都有存在的必要和表达的需求。但在养育中,成人通常只允许孩子喜悦情绪的出现,而在回避恐惧和愤怒,尤其是哀伤情绪,总是不允许或者减少它们的出现。

“情绪水库”,宜疏不宜堵

家长们反复用行为制止了负性情绪的释放,这就像筑了一个“没有泄洪口的负性情绪水库”,遇到雨季,可能就会出现“水漫金山”的场景。

上文中的张小华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由于家长害怕坏情绪对孩子不好,在她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就是:负性情绪就是不允许的。长期浸泡在这样的教养环境中,这样的观念已经形成,当她长大碰见哀伤事件时,她内心没有办法酣畅淋漓地哭一场。这样造成的问题是一方面她能感受到负性情绪持续聚集,另一方面又明白自己不能有哀伤情绪。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煎熬,随之而来的羞愧感,甚至是恐惧情绪也会出现,会引发一系列压抑后的情绪问题。

也许孩子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问题,而是在与家长“共谋”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可能在自己未来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通过代际传承继续出现这样的问题,形成这个家庭独特的文化现象——“负性情绪是不允许表达出来的”,并由此而扩展到所有的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中。

养育过程“做”比“说”效果好

在孩子养育过程中,教育本身不是说什么,而是做什么。有些教育是能被意识到的,而有些则没有被意识到(潜意识),是在潜移默化的行为中实现的。我经常在咨询中听到家长说“我从来都没有教给过他这个,他怎么就这样子呢?”我会说“你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已经教完了,不知道自己何时一直在教他。”这就是真相。尤其在孩子生命早期,家长常常是通过行为传递价值观。比如张小华的例子,只要孩子一哭家长就去拦着,直接传递给孩子的是“哭就不是好的,哭是不被允许的”。虽然家长没有这么说,但这样的做法已经传递了这样的价值观,是通过这样的价值体系来传递出去的。因此,家长一定要对自己教养孩子的行为有所警觉,同时,也可以通过更多有意识的行为,传递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观。

除此之外,在教育孩子表达情绪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要给孩子提供表达情绪的适宜场合。当孩子情绪出现的时候,有时并不适合去直接表达,但是家长一定要给他一个释放空间,让孩子知道,在一个限定的时空内,可以去进行情绪表达。有些场合是不太合适的,而有些场合是允许的,有些场合甚至是非常开放的。这样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既符合了社会规范,又有途径进行情绪表达。

2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把握好人际边界的度。孩子在边界受到侵犯时会感到愤怒,表达这种愤怒感觉有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边界,让自己没有边界或者是不敢保护边界,一直变成“老好人”,唯唯诺诺,总是退让,像骆驼一样一直在背着各种沉重的东西,而没有办法再展示我们身上应该有的像狮子一样的形象。长此以往,就可能给他带来一些向内的攻击力,比如自残。我们要给孩子传递的,是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把握好度,既不伤害到其他人,也不要让自己受伤。当然,若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敏感,常感到威胁,表达愤怒,也容易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孤独等问题。

猜你喜欢
负性养育成人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养大成人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抓住特征 剖析本质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神奇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