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意识”对语篇建构的推动

2020-04-16 12:50韦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1期
关键词:读者意识语篇考场

2019年无锡市中考作文《你是我生活的阳光》和2019年南通市中考作文《致敬奋斗的时光》中的一个共同点引发了我的思考:谁是“我”生活中的阳光?“我”是在向谁致敬奋斗的时光?考生在下笔之前无疑要解决倾诉对象的问题,即“读者意识”的落实,方可完成一个完整的考场语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待方家批评指正!

一、“读者缺失”是桎梏考场作文的罪因

考场作文惨不忍睹:结构散架、语言破碎、思维紊乱、主题错位、立意肤浅等。考场作文虽有时空的客观限制,但也该向一般的写作常识靠拢。众所周知,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活动应该是“作者揣摩具体语境要素,设想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已有知识储备,根据写作目的选择具体话题,并对文章的结构、体式和语言等进行恰当安排”。[1]“设想读者”作为写作思维展开的第一步,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图一)具体表现为:

作者→读者→目的→话题→文体→表达

图一:写作任务语境要素的关系

1.打破文体思维的局限性。“文体思维是写作者面对不同文体时所采用的写作思维模式”。[2]就《致敬奋斗的时光》而言,考生若想对未来的自己说几句,大可选择书写畅谈青春岁月的耕耘与收获;若想对现在坐在考场上的自己说几句,大可选择散文的形式记录追梦时的执着与美好。而千篇一律的记叙文体,是没有精心挑选适宜文体的表现,是无视“读者”的悲惨后果。

2.消弭言语思维的凋敝感。“言语思维是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进行建构与解构”。[3]就《你是我生活的阳光》而言,考生若选定父母作为表达对象,语言要力求温暖人心,柔和隽丽,通俗晓畅,真挚感人;考生若将好友作为倾诉对象,语言不妨俏皮明丽,直击人心,随和舒缓,情感四溢。“阳光”有着积极进取、乐观开朗、朝气蓬勃等不同的寓意,不同的语言形式与风格传递着不同的内容,而关照“读者”无疑是语言摇曳多姿的催化剂。

3.拓展文化思维的单一化。“文化思维是基于文字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思维”。[4]文化思维的单一造成语篇内容的单一,而聚焦“读者”的文化思维往往造就多元共生的容度。《你是我生活的阳光》可以描绘经历苦难后的阳光普照,可以寻觅平淡生活的灿烂阳光,可以刻画不朽青春的阳光华年;《致敬奋斗的时光》可以记录自我奋斗的心酸年轮,可以缅怀奋斗青春的义无反顾,可以高歌收获成功的心潮澎湃。

因此,“读者缺失”在考场写作中是万万不能的,“拟想读者”有着决定语篇塑形的不可忽视的潜在意义。

二、“心怀读者”是突围考场作文的根基

考場作文素来有“带着镣铐跳舞”之称,想要舞姿曼妙动人,就必须做到“心怀读者”,选材真实,以情动人。正如托尔斯泰坦言:“我写的作品的应力与质量,都取决于我心目中最先提出来的这个关于读者的概念。”

1.这两道作文题中的“隐含读者”

中考作文的读者不止是阅卷老师,它面对的是芸芸众生,指向的是茫茫人海。学生习作意义的永恒与持久源于某一种读者的绝妙阅读反应。他就是伊瑟尔提出的“隐含读者”,他能够高度吻合文本结构的暗示方向。

《你是我生活的阳光》中的“隐含读者”可以是赐予“我”阳光的人,也可以是“我”倾诉获得阳光经历的他人。表达对象不同,交际的意图就不同,从而生成的主题就不同,文体和言语表达自然也就不同。譬如说,有同学将读者指定为帮“我”重拾希望的母亲,文章大体内容为:昏暗的日子让“我”迷失了前进方向,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偶然妈妈的指点让“我”守得云开见月明,阳光照射的瞬间,我重获了精神的宁静与生命的喜悦,涅槃重生。

《致敬奋斗的时光》亦如此:可以将美好的祝福敬献给现在或未来的自己,也可以赞叹作者眼中奋斗的他人。例如说,有同学将读者定位成现在的自己,文章大体内容为:时光是匆匆又是丰满的,初中三年时光承载了太多回忆。是谁在早读课书声琅琅,是谁在一场场考试中奋笔疾书,是谁半夜抬头便是黑夜无边无际的帷幕……

2.这两道作文该有的“语篇构建”

“读者意识”决定着“语篇构建”,其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为:其一,监控作用,学生笔下的文字会受限于对象、意图、话题等。其二,启发作用,“写作过程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一方无时不刻不影响着另一方。其三,认识价值,作者为了成为读者的话语权威,尽己所能地组织语篇。其四,创新价值,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

为了避免与上述内容重复,如下的《致敬奋斗的时光》将读者选定为“我”眼里全力拼搏的他人,《你是我生活的阳光》向读者交流阳光使“我”内心灿烂的美好回忆。举例如下,仅供参考:

三、“理想读者”是生成考场语篇的灵魂

“为读者而写”是写作教学改革的主流趋势,由配角一跃成为主人,成为与写作者平等对话的思想博弈者。斯皮维说:读者群体极为庞杂,有已知的,有未知的;有直接的,有间接的;可能单个存在,可能成群结队;可能一无所知,可能无所不能;可能善意温暖,可能敌对冷漠……一般而言,读者有四种类型:作者自己、普通大众、文化读者和理性读者。毋庸置疑,其中的“理想读者”最为作者所期待,因为“理想读者能够凭借结构能力找到并填补叙事文中的空白,成为生产性的读者”。[5]

1.话语能力指向言语的理解

“理想读者”的话语能力是将普通语言理解成文学语言的能力。[6]上表二第七段文字中“这束‘阳光温暖了我敏感的心”,这几个字文学气息浓重,“话语蕴藉”中饱含深厚情感。洞悉作者语用习惯的读者清晰地知道:这里的“阳光”一语双关,既指冬季里阳光的美好,又指班主任老师的话语如阳光般温暖人心,给人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进一步突出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进而转向对给我播种阳光的人的讴歌赞赏。

2.逻辑能力指向思维的发散

“理想读者”的逻辑能力是在阅读过程中表现为对故事意义的推断能力。[7]表二中的语篇意蕴丰富,折射出无比耀眼的思想光芒。深谙作者思想层次的读者一看便知:作者以十一月的冬花自喻,借萧条的冬景抒发伤感之情。老师安慰人心的话语是冬日里一束久违的阳光,照亮人心,照暖心扉,照化心事,让我这枝冬花成为了傲然的腊梅。全文笼罩在淡淡的忧愁与明丽中,缓缓的情感流变寓于平淡的情节起伏中,衔接自然,极富艺术感染力。

3.形式能力指向文体的辨析

“理想读者”的形式能力是指对叙事文形式技巧辨析的能力。[8]表一语篇中的“我爸爸帮大队种田卖花”部分,详写爸爸去种田买花的路上与归途,略显劳累的过程;而“妈妈到周边的城乡推销茶叶”部分,详写妈妈前往的路途,略显推销茶叶的过程。深知作者这种详略得当的叙事艺术的读者自然明白:情节的详略安排要指向文章思想主题,爸爸起早贪黑奔波的身影更贴合其艰苦而又充实的生活轨迹,而妈妈用自行车骑了整整三十里路的细节描写更为符合她琐碎而又充实的岁月面貌。

4.结构能力指向叙事的开合

“理想读者”的结构能力是指他有能够分解故事和重建故事的综合阅读能力。[9]表一中的语篇结构严谨,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记叙文。“理想读者”能够依据文本线索作出精准的反应,通过联想与关联,全面系统地还原具体话语语境。文章用爸爸种田买花和妈妈推销茶叶的事例,一边是爸爸的踏实稳重、执着坚定的性格,一边是妈妈乐观豁达,积极开朗的心态,互为帮衬,一同指向“奋斗造就人生”的主题表达。

考场作文和寻常写作一样,写作者要时时刻刻预想阅读者,无论是明确的还是潜在的。优秀的作者总是心系“读者”,“以读者为中心”,竭力思考读者的知识背景、文化修养、认知结构等,即“预想的读者不同,写作内容和行文方式就需要有相应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关照“读者意识”会生成出异彩纷呈的“语篇形态”,而“读者缺失”的考场作文只会两脚悬空,“咚”一家伙,掉进万丈深渊。

参考文献:

[1]韦伟.关照“写作任务语境” 创生“语文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2019(6).

[2][3][4]徐赛儿.培养“语文思维”: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0).

[5]呼致伟.理想读者[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9).

[6][7][8][9]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8:211.

猜你喜欢
读者意识语篇考场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期末小考场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