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救援队伍参与涉疫灾害处置如何做好自身防护

2020-04-16 12:50黄小东
消防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消防救援队伍新型冠状病毒

黄小东

摘要:目前,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力以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消防救援队伍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缔造的一支担负应急处突职能的国家队和主力军,义不容辞参与抗击疫情应急处突工作,积极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完成“病员转运、疫区消毒、疑似物品或人群洗消”等任务。本文就消防救援人员在涉疫处置中如何做好自身防护进行探讨,以期在完成涉疫处置任务的同时保护好自身安全。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消防救援队伍;自身防护

一、什么是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

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结构非常简单,靠寄生生活的介于生命体及非生命体之间的有机物种,它既不是生物亦不是非生物。病毒借由感染的机制,利用宿主的细胞系统进行自我复制,可以感染几乎所有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个体极其微小,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病毒,直径约80~120nm,因该病毒形态在电镜下观察类似日冕而得名,冠状病毒有包膜,包膜上存在棘突,仅感染脊椎动物,可引起人和动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疾病。新型冠狀病毒即从武汉市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冠状病毒,WHO(世界卫生组织)命名2019-nCoV。

二、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感染的机理

新型冠状病毒同其他病毒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成为一个非生命体的蛋白质结晶,一旦遇到宿主细胞便会通过吸附、进入、复制、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病毒随着人、动物等宿主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离开宿主,依附在飞沫、灰尘、液滴、尘埃等载体上,被新的宿主直接吸入呼吸道,或间接通过手、皮肤、物体等接触眼、鼻、口粘膜感染,进入新宿主的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系统不断自我复制,完成传播和感染。

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途径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可知,病毒主要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包括手污染导致的自我接种),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传播,近距离飞沫传播是主要途径。飞沫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或说话产生,指直径>5μm的含水颗粒,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人或动物易感的粘膜表面。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包括血液或带血体液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或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

四、涉疫处置防护的核心本质

阻断传播途径和消除病毒传播源头,采用消毒、隔离、灭活、阻止等物理和化学措施,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防止病毒通过空气、物体等载体,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感染。如戴口罩阻止携带病毒的飞沫、尘埃、液滴吸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传播;穿防护服、洗手等防止病毒通过直接接触口鼻、眼睑、伤口等造成感染传播;使用消毒剂、紫外线照射、高温蒸煮等方式灭活病毒,使其失去活性,无法感染传播等。

五、医疗机构涉疫防护标准

根据《医务人员职业分级防护制度》规定,医务人员防护标准分为一般防护、一级防护、二级防护、三级防护四种类型,其中三级防护等级最高。

(一)一般防护。医务人员的基础防护,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根据需要戴医用手套。

(二)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穿工作服、隔离衣、工作鞋、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特别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三)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传染病留观室、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以及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等。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连体防护服、鞋套,戴医用手套、工作帽、护目镜。按标准流程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四)三级防护。适用于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包括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在二级防护的基础上,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六、化学事故处置防护与涉疫事故处置防护的区别

(一)防护对象不同。化学防护主要针对各种危险化学品的防护,防止对人员身体造成腐蚀、中毒等伤害,但其本质上是属于没有生命物质的。涉疫处置防护对象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是具有无限制繁殖能力的生命体,主要防止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通过各种载体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和感染。

(二)防护对象的性质不同。危险化学品具有腐蚀、毒害、污染等特性,能够使人致病和致死,但与化学品的性质和剂量有直接关联,不会出现无限制的问题。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具有无限制感染和传播特性,只要有一个人感染,若不加以控制和干预,就会无限制传播,直至感染所有人。

(三)防护标准不同。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且理化特性各不相同,防护装备的性能和要求自然随之不同,因此才有不同类型、级别、厚度、材质、性能的防护装备,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有效防护。涉疫处置针对的是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虽然传播感染能力强,但其终究属于同一属种,因此防护针对性比较强,其标准和要求相对单一和统一。

(四)防护原理不同。化学防护是隔绝、隔开,也叫隔绝式防护,采用各种相应等级材料的防护服与化学物质隔绝、隔开,防止化学物质对人体造成腐蚀、毒害,如呼吸中毒,皮肤渗入中毒、腐蚀等。涉疫处置防护是阻隔、阻止,采用口罩、隔离衣、防护服等措施,阻隔、阻止病毒微生物通过空气、接触传播和感染。

七、化学防化服能否适用于涉疫处置防护

防化服通常是指高等级的隔绝式化学防护服,它的突出特点是不透气、不透湿,通过空气呼吸器维持防化人员的正常呼吸,以保证在化学环境中能将整个人与外界有毒有害物质彻底隔绝。而医学防护服主要功能是阻挡粘有病毒的飞沫、灰尘、尘埃、小液滴,使其不能透过防护服,达到防护隔开的目的,但空气和水蒸气能透过,提高了穿着舒适性。用隔绝式防化服代替医学防护服在性能上没有问题,其防护等级远远高于医学防护等级,但必须要考虑连续工作时呼吸器的使用时间和消防员自身体力消耗问题。通常情况防化服的防护等级越高,有效工作时间越短,即使使用空气呼吸器供氧的隔绝式防化服,连续工作时间通常也在25分左右,不一定能够满足涉疫转运、消杀等长时间作业需求。因此,在涉疫事故处置中必须要根据作业的时间、环境、距离和强度综合考虑使用隔绝式防化服的供气问题。

八、医学防护服能否适用于涉疫处置防护

单从医疗系统职业防护来看,医学防护措施完全能够满足微生物病毒防护要求,但必须要考虑消防和医疗职业特点和作业环境不同的问题。医疗系统涉疫防护作业环境是针对手术、实验、治疗等相对平静稳定的作业过程,而消防涉疫处置通常是疫情和各种灾害事故叠加,作业过程中除了疫情外,还会涉及破拆、灭火、转运、高空等大强度、高风险的动态作业。在防护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涉疫防病毒感染问题,还必须考虑防穿刺、割破、高温、浓烟等问题,若只穿医疗防护服进行消防处置作业,完全不具备防割、防水、防高温保护能力,甚至还有将医学防护服划破、刺穿、高温焦熔等风险而失去原有防病毒感染效果。如在作业过程中,护目镜、口罩被刮碰掉落导致口鼻暴露风险,穿着的医学防护服被刮破、刺穿等导致接触感染风险。因此,医学防护措施可以满足病毒防护需求,但并不一定满足消防涉疫处置作业环境的实际防护需求。

九、涉疫灾害处置防护等级和标准

(一)防护等级

参考化学灾害事故防护等级,建议将涉疫灾害处置防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四个防护等级,其中一级最高,一般最低。

一般防护:在疫情期间,未直接涉疫的场所、区域火灾扑救或抢险救援,以及涉疫处置外围安全区域、后方保障的基础防护,如后方供水、物质、生活等保障人员的防护。

三级防护:涉疫处置中担负洗消、消杀、物资运输等非直接接触病毒污染源的人员安全防护。

二级防护:涉疫处置中负责病员转运、疫区开展作业或直接接触病染源的人员安全防护。

一级防护:接触具有开放性伤口受伤病人,或者具有血液、分泌物喷射、喷溅性污染源,以及接触呕吐、流血等危险病员转运和救助的人员安全防护。

特殊防护:涉疫场所发生火灾,需要内攻灭火,或者受限空间救援穿防化服不便作业时,既要防病毒感染,又要防高温、防割、防水。

(二)防护标准

一般防护:战斗服或抢险救援服全套、N95口罩、医学护目镜、医用手套、灭火手套或抢险救援手套。

三级防护:简易防护服或透气膜医学防护服、N95口罩或综合性防毒过滤罐、医用护目镜、医用手套、防化手套、长袖纯棉内衣裤。

二级防护:二级防化服、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综合性防毒过滤罐、医用手套、防化手套、长袖纯棉内衣裤。

一级防护:一级防化服或特级防化服、空气呼吸器、外置气源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医用手套、防化手套、长袖纯棉内衣裤。

特殊防护:在灭火战斗服或抢险救援服内穿着医学防护服或简易防化服组合式防护,或者在防化服、医学防护服外再穿隔热服,达到防护病毒感染的同时防高温、浓烟、穿刺、划割、喷溅水等的效果。

十、涉疫灾害处置防护选择原则

(一)树立安全、简单、有效的防护理念,立足自己单位实际,结合现有装备配备情况,按照现场具体所需,坚持确保百分之百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合理、简单、有效的防护方式和措施。

(二)采用化学灾害事故一级防护(一级防护服、特级防化服、佩戴空气呼吸器)措施时,必须考虑空气呼吸器使用时间限制问题,防止出现因更换空气呼吸器气瓶而频繁进出现场和反復洗消问题。

(三)不是最高防护等级的防护措施就是最合理的防护等级措施,还必须结合现场实际和现有装备配备情况,合理、科学选择防护等级措施。

(四)选择氧气呼吸器保护呼吸时,必须要严格按照氧气呼吸器使用要求进行佩戴,特别注意二氧化碳吸收和呼吸器系统呼吸气体循环降温问题,防止出现意外。

(五)选择防毒面具保护呼吸时,必须要使用具备粉尘、烟颗粒过滤功能的综合型P等级过滤罐(盒),并严格按照使用条件和操作要求进行佩戴,防止出现防护失效问题。

十一、结语

本文结合消防救援队伍涉疫灾害处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涉疫处置的等级防护标准和措施,以期消防救援人员在圆满完成涉疫灾害处置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好自身安全。

猜你喜欢
消防救援队伍新型冠状病毒
新时期消防救援队伍水域救援能力的提升
如何提高基层消防救援队伍实战化训练水平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如何生成作为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战斗力
消防救援队伍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研究
消防救援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优化策略探索
从疫情到舆情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与公众的变与不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药物使用法规依据
疫情防控下的高校网上财务管理思考
消防救援队伍灭火救援实战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