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翻译理论之习近平《摆脱贫困》英译本政治术语的英译研究

2020-04-17 09:00王江波
青年时代 2020年1期
关键词:三维转换

摘 要:中国的政治术语是体现中国政治特色和文化的词语,它不仅包括政治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教育、科技、民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国政治术语的英译为世界各国展现了中国所特有的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对推动中国政治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政治术语英译;生态翻译理论;三维转换

本文以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扶贫论述文集《摆脱贫困》的英译本为语料,将政治术语与生态翻译理论(Theory of Eco-translatology)有效结合,基于生态翻译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转换的角度,对《摆脱贫困》英译本进行评析,并探讨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政治术语英译的策略,以期更好地进行政治术语的翻译,促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一、引言

胡庚申教授所创建的生态翻译学三个核心理念分别是:“以译者为中心”(胡庚申,2011:99)、“翻译即适应与选择”(胡庚申,2013)和“翻译的生态环境”(胡庚申,2008:1),为解决政治术语英译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思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以译者为中心”原则是翻译研究的重大突破,它打破了“以文本为中心”的传统,转到了“以译者为中心”。“翻译即适应与选择”实现了翻译研究从静态到动态的突破性转变。“翻译的生态环境”则为今后的翻译研究指明了方向。在政治术语翻译的过程中,生态翻译理论要求译者能够充分考虑到翻译的生态环境,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来处理政治术语翻译中的难题。生态翻译理论是中国本土衍生而来的翻译理论,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于过去的这十几年来,生态翻译学所取得的成绩无疑是瞩目的。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翻译理论,它结合政治术语翻译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将综述这一政治术语领域,希望能对今后的翻译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生态翻译理论与《摆脱贫困》英译本的关系

《摆脱贫困》一书共收集92篇文章,是习近平1988年到1990年在福建省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全书紧紧围绕如何加快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同时还涉及到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是习近平在闽东的实践和思考的智慧结晶。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同样也涉及到了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大背景,因此,将生态翻译理论与习近平《摆脱贫困》英译本相结合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我们以生态翻译理论来指导政治术语翻译以及探索提升译文合理性、可读性的翻译策略,对生态翻译理论的研究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生态翻译理论还强调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群落)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胡庚申,2008:1)。在《摆脱贫困》一书的生态环境中,能发挥作用的是译者和读者,其中译者则处于中心地位,在生态环境这个大背景下,作出决策,决定如何“选择性适应”,并作出“适应性选择”。《摆脱贫困》这本书受众广泛,其英语读者便是整个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这就要求译者要把握整个扶贫的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到生态翻译理论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三、“三维”转换下《摆脱贫困》英译本政治术语的英译研究

胡庚申教授把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翻译方法概括为“三维”转换,具体来说,它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基本原则之下,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维度之间相对集中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胡庚申,2011:8)。

(一)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载体,是人类沟通交流的媒介,人类任何意图的传达离不开语言的表达。此时,翻译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与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是两者语言之间的意义转换。在阐释生态翻译理论时,胡庚申教授就曾提出,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

由于政治术语的特殊性,译文要做到忠实于原文首先要做到政治上的忠实。做到政治上忠实于原文,应仔细推敲英文的含义掌握分寸注意轻重褒贬(程镇球,2002:67)。对于政治術语的英译,我们应立足于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力求完美再现原文的风采,可以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体现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性。

例1: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①。

译文:The people are the most realistic.They not only want to hear what you say,they also want to see how you do it.They not only want to hear your “nice singing”,they also want to see your “nice performance”.②

“唱功”与“做功”原来分别是指一个人演唱的能力和表演的能力,但是在原文中,“唱功”是指领导干部的口头能力,“做功”是指领导干部的办事能力。译者在处理翻译的过程中,将“唱功”与“做功”分别直译为“nice singing”与“nice performance”,显得工整又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直译过来的“唱功”与“做功”也表现了中文语言的引申与幽默意义,通过前句话对“唱功”与“做功”的解释,英语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其内在含义,体现了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例2:“经济大合唱”就是要讲协调,讲配合③。

译文:An “economic chorus” requires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④.

“经济大合唱”是指在经济工作中,各个部门要像合唱团那样团结一致,弘扬经济主旋律,促进经济的大发展。译者在这里同样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将其直译为“economic chorus”,显得十分简洁与干练。“chorus”这个词指的是“合唱、合唱团”的意思,用于“经济大合唱”中,就体现了我们要注重协调与配合,团结一致,各司其职,促进经济发展,形成一个经济繁荣的大合唱,更加突出了其深层次的涵义,也有利于英语读者的正确理解,符合了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译者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保留了政治术语形神兼备的特征,达到了语言维的目的。还比如《摆脱贫困》一文中“黑板种田”政治术语的翻译,译者直接将其直译为“farming on a blackboard”,既体现了中文语言的幽默性特征,同时也充分注重了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在不造成理解困难的前提上,保留了原文的忠实性,符合了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

(二)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

我们给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下个定义,它是指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内涵的传递、沟通与衔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翻译者了解和运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者的差异,避免单纯地从原语文化或译语文化来曲解原文。换句话来说,就是“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需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束慧娟,2010:41)所以,在政治术语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注重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观,了解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好地符合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当有些政治术语直译无法表达其涵义时,译者可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遵循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再进行灵活翻译,重现原文最真实的涵义。

例3:这就是说,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⑤。

译文:That is, agriculturally,“on the mountain one lives off the mountain, and by the sea one lives off the sea.”⑥

在原文中“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意思是指我们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在翻译这句话的过程中,应注意中文与英文的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确保两种语言文化内涵的传递。译者在这里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其翻译为“on the mountain one lives off the mountain, and by the sea one lives off the sea”,译者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省略了山歌、海经等的翻译,体现了翻译的简洁性。“靠山、吃山与唱山歌”以及“靠海、吃海与念海经”其实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如果译者一味地将“靠”“吃”“唱”“念”直译为“rely on,eat,sing,read”,就会显得十分重复与累赘,同时也不能将中文的因地制宜文化传达给英语读者,这就会造成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障碍。

例4:“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⑦

译文:“What truly is within will be manifested without.”With a mass viewpoint,close ties with the people will become a conscious act.⑧

“诚于中者,形于外”出自《礼记·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其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内心真诚,能在其外表中看出来。译者在这里将其译为“What truly is within will be manifested without”,处理得十分自然与巧妙。译者首先将原文的文言文用中文意思来解读,之后便转换为英语读者所理解的英文意思。译者比较注重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并考虑到了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者的差异,在实现双语转换的同时,更好地适应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网络体系。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译者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做到了深层次的理解。还比如《摆脱贫困》一文中“战斗堡垒”与“先锋”的翻译,将其分别译为“strength”和“exemplary role”,而没有译为“fortress role”和“pioneering role”,因为这两个词对于大多数英语读者而言是死亡的象征,译者在这里充分考虑了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处理得也十分到位。

(三)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

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关注的焦点是原文中的交际意图在翻译过程中是否成功得到实现。如果原文信息的交際意图没有实现,那么翻译处理的信息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译者要关注多方面多层次,包括语言信息和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转换,同时,要关注转换中交际目的是否顺利达成。切忌只按照字面对原文进行忠实翻译而忽略对原文富含的深层内涵作出适应性选择处理(陈慧玲,2016)。因此,在政治术语的英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注意到两种语言在语言意义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还需要对原文进行交际层面的适应与选择,实现原文信息的交际意图。译者应了解不同文化在交际层面上的差异,采用借用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交际维的目的。

例5:现在有一些同志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更不愿作自我批评,甚至向提意见的群众“戴高帽”“穿小鞋”“揪辫子”“打棍子”,这是党的纪律绝对不允许的⑨。

译文:Some of our colleagues cannot stand to hear the slightest criticism and arent willing to perform self-criticism.Some engage in flattery,give people a hard time,seize upon faults,or wield a big “stick” when people offer their opinions and this is strictly forbidden under Party discipline.⑩

原文用4个比喻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某些干部针对群众的错误行为。分析译文,“戴高帽、穿小鞋、揪辫子、打棍子”分别译为:engage in flattery、give people a hard time、seize upon faults、wield a big “stick”。前3个比喻的译文均省去了原文的比喻形象,保留实际意义,这保证了英语受众对话语的理解(熊正,2018:40)。而在第四个比喻中,译者将“打棍子”译为wield a big “stick”,保留了具体的“棍子”喻体,这是因为中文与英文两者都存在着相通的寓意,同时,译者这样的处理也达成了中英文交际的目的。

例6:老区革命精神是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

译文:The spirit of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is a powerful cultural pillar for eliminating poverty,and we must vigorously carry forward this spirit.

“精神”是无形的,而“支柱”是有形的,原文将“精神”比作“支柱”,让读者感受到了老区革命精神如支柱般坚强挺拔,支撑着我们脱贫致富的事业。对应到译文中,译者在这里同样采用了借用的翻译策略,将“精神支柱”译为“cultural pillar”,借用了英文中的“pillar”一词,这是因为两者之间都存在着“支撑”的寓意,也可以让英语读者正确地理解我们老区革命的精神与脱贫致富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了交际维的目的。

译者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实际上采用的是借用的翻译策略,体现了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还比如《摆脱贫困》一书中关于领导干部“瞎忙乎”的翻译,译者直接借用了英语的相似表达,将其处理为“tinkering”,因为“tinkering”一词在英语中是指补锅匠胡乱地修补,用在此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领导干部胡乱忙碌的行为,从而达到了交际的意图。

四、结语

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源语与译语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和交际三维度的各种因素往往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原则指导下,最佳的翻译往往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陈慧玲,2016)。习近平扶贫论述文集《摆脱贫困》的政治术语英译在充分理解原文意义的基础上,针对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方面对进行了恰当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最终顺利地把原文政治术语的交际意图有效地传达给了译语读者,将中国的政治理念及思想成功地传递给了世界各国人民。

注释:

①③⑤⑦⑨摘自2014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摆脱贫困》.

②④⑥⑧⑩摘自2016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摆脱贫困》英译版.

参考文献:

[1]陈慧玲.生态翻译学视角下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策略分析[D].福州:福州大学,2016.

[2]程镇球.翻译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67-69.

[3]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4]胡庚申.生態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5-9.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8(6):96-99.

[7]束慧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上海翻译,2010(2):39-42.

[8]熊正.习近平《摆脱贫困》一书汉英修辞对比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7):37-40.

[9]邹金成.从《摆脱贫困》看习近平的哲学思维[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4):32-36.

基金项目:本文系本人主持的吉首大学201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翻译诗学理论之红色文化翻译与对外传播研究——以许渊冲《毛泽东诗词》英译本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SKY65);系参与的吉首大学2019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变异理论视阈下莫言小说英译变通手段研究——以葛译《生死疲劳》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Y201903)。

作者简介:王江波(1995—),男,汉族,浙江台州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三维转换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解读《赠汪伦》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字幕经典台词翻译
外宣英译改写策略的生态翻译
《舌尖上的中国》翻译策略的生态翻译学阐述
生态翻译视域下中式菜名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