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20-04-17 08:57卢成观李文勇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国家治理转化

卢成观 李文勇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方面是从宏观视角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逻辑、认识、内涵、价值等问题进行有益探讨,另一方面是从微观视角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社会经济、深化改革、国家治理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国家治理;民生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20)01-0040-10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主要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一重大判断可以说是客观实际和科学准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讨论在历届党的大会上也曾出现过不少,如何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于党和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科学准确地把握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就会大发展、大繁荣和大进步;什么时候在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上出现了偏差和谬误,国家就会出现错综复杂、难以控制甚至停滞倒退的局面。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这一实际,展开了诸多方面的论证和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对学术界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了解学术界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上的经验和不足,以便明晓今后研究的侧重点和方向。

一、社会主要矛盾轉化的逻辑、认识、内涵和价值研究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逻辑考量

其一,从哲学逻辑来看。张秀峰、刘卓红认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命题具有思想逻辑、辩证逻辑、实践逻辑。[1]王红艳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彰显了党的基本价值追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客观事实依据,要从价值纬度、方法论纬度、客观事实维度来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解决新时代主要社会矛盾需要在价值、方法与客观事实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中来解决,防止片面地、孤立地、形而上学地去解决这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2]。

其二,从历史逻辑来看。王向明从历史逻辑出发,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无论是从基本内涵来看,还是从具体表述来看,都是历史的、具体的,“都应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社会主要问题的变化而转变”[3]。高文兵、吴争春从历史逻辑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历史使命,提出毛泽东时代的历史使命——站起来、邓小平时代的历史使命——富起来,以及习近平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强起来的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使命,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使命进行分析,认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鲜明地体现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演进的历史逻辑”[4]。赵连君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沿革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符合社会实践的进程”,具有历史逻辑[5]。张波、朱帅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要理论前提和直接的思想及理论来源,指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接续发展”[6]。

其三,从理论逻辑来看。高文兵、吴争春认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源和反映出一定的理论创新。从理论根源来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继承;从理论创新来看,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发展。[4]赵连君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形态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这几个方面构成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逻辑。[5]张波、朱帅就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维度进行了探讨,从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维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维度阐述了新论断的衍生逻辑,找到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根源。[6]艾四林、康沛竹认为,社会主义矛盾转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逻辑。”[7]

理论探讨卢成观,李文勇: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其四,从实践逻辑来看。艾四林等提出了发展战略的调整、发展质量的提升、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对社会全面进步的关切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7]张秀峰、刘卓红提出了科学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了人民性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认为“坚持理论以实践为基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实践特性”[1]。高文兵等立足中国现实,从社会发展的“变”与“不变”的视角,辩证地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了基于“两个没变”,直面“中国问题”;基于“两个变化”,提出“中国方案”的现实逻辑。[4]

其五,从内在逻辑来看。彭志飞、张峰认为,“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逻辑。他们从人民主体地位的凸显、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发展、依靠人民群众的角度分别论证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前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动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的根本方法,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决定我们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心工作和行动纲领的根本依据”[8]。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和认识

吕普生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来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提出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理论依据:社会主要矛盾是根本矛盾的外化形式。他指出,衡量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实践依据是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化解了早期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需求结构与层次的发展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以满足新时代的社会需求。[9]侯衍社、侯耀文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动因,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正确履职尽责、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历史主体创造作用以及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最关键因素、最根本因素、最基本动因。他们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社会历史合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各种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0]刘须宽从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动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良性互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从生产力的欠发展到当前的部分产品产能的过剩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的需要的角度来探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原因,指出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要“从内涵与外延上进行再凝练”。[11]宋月红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依据是人民生活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这是“合乎历史的演进、合乎逻辑的发展,是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断相适应的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必然趋势”。[12]王永贵、徐俊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战略判断的逻辑依据,认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基于对坚实的理论依据、深厚的历史依据和鲜活的现实依据深刻把握与综合分析的结果”。[13]万是明认为新时代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新认识的依据主要有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两个方面,这是“基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所得出的正确结论”。[14]汪信砚、周可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的客观依据主要有人民需求的新变化和高要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和新问题,这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而得出的结论。[15]

卫兴华、赵海虹认为,准确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由于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才随之转化;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渐进的;三是对于某些难解的问题,应得到释疑解惑的回答。[16]陶文昭认为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符合矛盾运动的规律,符合中国当下的现实,是慎重的判断,这种判断“对我们认识中国社会、推动未来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17]程艳、孙来斌认为,要科学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以及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要求。[18]李燕认为,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解和认识,需要科学理解与把握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是三个“没有变”前提下的一次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美好生活的需求”比“物质文化的需求”内涵更丰富,“不平衡不充分”比“落后的社会生产”更精准地切近现实。[19]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和价值

万是明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14]卫兴华认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涵,应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矛盾的转化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在经济、政治、社会、安全、生态等方面的需要来理解。[20]周永瑞认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体现为内涵的扩展,但“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在内涵上没有推翻此前的基础,而是对此前认识的延伸与发展,是从较低层次提升到了较高层级”。[21]

另外,有学者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新认识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南,为新时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根本依据,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了“人民中心地位”思想。[14]汪信砚、周可则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特别是矛盾特殊性原理,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工作的理论指南。[15]汤顶华从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理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所彰显的时代价值。在他看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我国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的根本依据,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提出了新时代的实践要求。[22]陈灿芬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意义主要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决策指引,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理论前提,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实践魅力。[23]陈霄、吴波、王凤阁认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内涵,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集中反映了“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24]栾亚丽、宋则宸认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要从全局视角聚焦时代发展的根本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以全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价值指向,破解时代发展根本问题的中国方案将为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25]还有学者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创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将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推进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化;将社会主要矛盾从党内共识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推进社会主要矛盾制度化;将社会主要矛盾与民众需要相结合,推进社会主要矛盾大众化;将社会主要矛盾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相结合,推进社会主要矛盾辩证化。[26]

(四)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研究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理论视角,从这一理论视角看,社会主要矛盾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需要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学者认为,人的需要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内涵。在他们看来,人民群众的需要在新旧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在于:人民群众的需要与生产的辩证运动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丰富和无限拓展,对社会整体发展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相互交织要求社会治理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同时,要在实践中推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向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化。[27]基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三阶段理论,即人与人的依赖性、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全面发展,薛俊清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为前提,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人的发展理论透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认为要在“变”与“不变”中运用好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28]杨章文從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分析框架出发,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破解之法,指出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分析框架包括:社会原生结构、社会领域结构、社会类属结构。其中,社会原生结构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逻辑基点,社会领域结构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逻辑支撑,社会类属结构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逻辑线索。在他看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是社会结构性矛盾,破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指南在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即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29]赵士发、张昊借助对毛泽东《矛盾论》的分析研究,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矛盾论》是一种方法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要理解好、处理好与矛盾方法论的关系,就需要继承和发展好毛泽东的矛盾理论。[30]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经济、社会、治理、改革之间的关系研究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经济社会建设

卫兴华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论述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应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比如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抽象力方法、历史与逻辑方法等。他还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则分析了生产效率与分配公平的关系,认为“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必须将需求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新特点与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新特点统一起来”。[31]聂辉华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以及民众的需求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认为进入新时代,民众的需求已经“从追求数量变为享受品质”[32]。刘少波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角度探讨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举措,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是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共同作用下的均衡协调发展体系,是可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和再造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因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推进全面发展,要在发展思想和理念上、广度上、深度上、机制上,加快构建和不断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种内在机制,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发展。[33]葛扬从基本经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认识,一方面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力量。[34]

刘国习从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目标定位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认为加强社会建设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从两个阶段确立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合理目标,这是“一个在社会建设狭义解释与广义解释、学理解释与政策解读之间不断自我调整与完善的过程”。[35]童星从民生建设的角度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进行分析,他强调,要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点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因为,“民生建设是党和政府人民性的试金石。”[36]徐文奇、平萍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城镇低保政策调整有很大的关系,在他们看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瞄准对象及保障内容的局限性导致其減贫效果受到严重阻碍,因而这将对我国低保制度未来的改革调整方向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37]夏杰长、花楷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分析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逻辑与路径,他们认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是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体育领域的重要抓手,因而需要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机制,满足公众美好体育需求。[38]陈辉探讨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下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具体路径,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扶贫攻坚政策环境、对扶贫攻坚主体能力要求、对扶贫攻坚目标的影响。在他看来,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创新,要利用宏观经济政策机遇,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扶贫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全社会参与扶贫的创新路径。[39]

(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汪玉凯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要明确未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方面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方面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行。[40]张光雄、邓博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视野来谈地方政府的应急治理能力,他们认为新时代亟需提升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要通过完善应急治理法治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利益诉求机制、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来建立突发事件政府治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评估机制、科学构建县级领导干部应急治理能力、提供培训的质量来提高县乡干部的应急治理能力,以此来“努力提升地方政府的应急治理水平”。[41]唐皇凤认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于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根本任务与工作重点的重新聚焦,二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指向和根本归宿,三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聚焦点,四是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强大动力。他还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抉择: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及时推行“美好新政”,积极探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突破口;“以公共服务优化国家治理”是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大力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行动议程。[42]在陈洪玲看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契合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主要体现在社会主要矛盾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航向标和以社会主要矛盾为旨向创新社会治理。[43]张新文、张国磊则从乡村治理转型与乡村振兴的角度探讨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困境在于传统乡村管理的局限性。因此,他们提出了乡村治理转型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基层政府主动下沉,衔接乡村治理事务;构建“三治合一”体系,形成多元化乡村治理格局;还权于基层自治组织,增强乡村治理主体责任意识;配强第一书记,提升嵌入型乡村治理水平;积极培育新乡贤,激活内生型乡村治理力量。[44]

从网络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张爱军等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也促使了网络社会治理发生转型。他们从网络民主治理转型、网络法治治理转型、网络公平治理转型、网络正义治理转型、网络安全治理转型、网络环境治理转型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认为实现网络治理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45]。秦小琪深入探讨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网络公平治理,她认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网络公平治理的内在动力,网络公平治理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体现和保障。同时,她还提出构建宪法治理机制、制度治理机制、国家治理现代化机制的网络公平治理的主要路径,她特别强调,“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与网络公平治理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当中。”[46]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深化改革

胡鞍钢、程文银、 鄢一龙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他们认为,我国矛盾主要方面的具体体现及其演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同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演变。进而他们提出,新矛盾的解决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新思想,从增加优质供给和优化结构两个方面,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推动并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7]孙兰英认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在她看来,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确立抓主要矛盾的问题意识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新发展理念是引领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主要矛盾的先导,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然。[48]张斌认为,深化税收制度改革需要着重把握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税制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因而要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推进税收法治建设;优化税制结构,实现税负公平;建立服务于多重目标的现代复合税制体系;健全地方税体系,实现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协调;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制。[49]

(四)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其他领域

齐卫平、吴晨飞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角度论述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反映人民需求层次的变化,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前提,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50]陈华洲、赵耀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角度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指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具有必要性,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取向,最后他们从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结合点、理论生长点、动态交叉点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具体路径。[51]童兵则从新闻舆论工作的应对来探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强调新闻传媒要全面论证和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新闻观念和新闻方针作一定的调整,从而为党和政府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52]门小军从政学互动的角度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进路,认为理论界要依据基本国情变化提出新表述、在理论创新和政策制定层面应加以回应、针对新论断应进行学理阐释等。他指出,党推动重大理论创新的法宝是政学互动的意义,遵循中国式输入-输出-反馈的政治过程规律是政学互动的机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是政学互动的动力。[53]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呈现的特点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研究是深入、细致和全面的,研究成果斐然,呈现出许多新观点、新角度和新内容。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来分析、归纳和梳理学界关于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研究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学术界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研究反映出以下三个特点:

1.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广度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坚持以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为研究的立足点,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展开了相对深入的探讨。从理论视域来看,主要是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逻辑、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从实践视域来看,主要是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具体贯彻落实、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经济和社会建设、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各方面改革等内容进行研究。

2.既有宏观的高度,又有微观的详度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坚持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为研究的切入点,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行了相对细致的研究。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理解、多维逻辑等进行研究;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将经济建设、民生建设、乡村治理、社会治理、深化改革等具体社会问题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进行了衔接,突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各方面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3.既有历史的高度,又有现实的深度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坚持以历史与现实相衔接为研究的出发点,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行了相对全面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主要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历史性变化等进行研究。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主要围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与“不变”、城镇低保政策的调整、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进行研究。

(二)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的展望

综上,可以看到学术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研究取得了颇为丰富的学术成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视野。但是,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加以全面审视和反思,应深入理解和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这一重大政治论断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有比较整体的把握和清晰的思考。经过分析发现,今后学界就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性研究。

1.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对比性研究

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论断,是党充分根据我国现代化发展状况以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不断深化得出的科学结论。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就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演进和历史逻辑进行了研究,为我们全面梳理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清晰地了解到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各个不同时期的历史进路,但需要指出的是,学界的研究仍缺乏一定的对比性,没能更好地结合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进行关联性的探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因而,今后学界应该注重加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对比性研究,一方面要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理论依据、历史逻辑、现实境遇等与以往各个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进行对比,力求完整说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以往各个不同时期的异同点,更加清晰地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要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行对比,旨在把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其他国家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共通性和差异性。由此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处的世界历史大时代以及我国特定的新时代历史方位的基本特征,以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证性研究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54]大数据时代,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新的机遇,也给中国共产党推进治国理政带来了新的考验、新的挑战。大数据以一种全新的实践姿态深刻改变着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也深度整合了现代社会的种种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形式。因而,大数据时代要改变以往传统的研究模式,就必须综合运用大數据技术,以“大数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思维、新举措、新方式不断提高实证研究的科学化水平。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充分运用大数据开展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的现状,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绝非仅仅对其进行理论层面的阐述就可以,它还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各种影响因素,比如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等方面能够展现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历史必然性的相关数据。只有在以真实数据为支撑的前提下开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相关实证研究,才更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在大数据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为何转化、如何转化、转化得怎么样”的真正价值意蕴。当前和今后的时期内,学术界应该紧紧抓住大数据这一创新性的实证研究思路,扎实推进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的高效化、科学化与智能化。

3.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的方法论拓展

任何理论,都是反映一定历史阶段和历史过程的理论,而新的理论是在以之前的理论为思想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创立起来的。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以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人学理论、社会结构理论、矛盾理论等为切入点,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行了许多新的探讨,形成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理论。但除此以外,还有诸多理论可以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相结合来开展研究,今后学术界应该继续扩大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的理论视域和研究视角,比如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贫困化理论、公平正义理论、五大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学术界也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行研究,比如统计学、新闻传播学、民族学、法律学、伦理学、生态学、逻辑学等。由此,不但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还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探索和现实转向提供理论依据。

4.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民生基础研究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术界从乡村社会治理、网络社会治理、精准扶贫、税收制度改革、体育事业发展等涉及民生的经济和社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全局性、历史性、深刻性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既然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目前面临的最大实际,那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就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民生需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当前遍及全国的“择校难、读书贵”“老龄化、养老难”“看病难、看病贵”“房价高、当房奴”等现象大量存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学术界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研究理念,以人民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研究出发点,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就业、医疗、住房等关乎百姓福祉的民生建设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提供理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秀峰,刘卓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科学命题的三大哲学逻辑[J].广东社会科学,2019(1):96-101.

[2]王红艳.论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个维度[J].社会主义研究,2018(4):76-80.

[3]王向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J].社会主义研究,2018(11):56-57.

[4]高文兵,吴争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论的三重逻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34-139.

[5]赵连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逻辑[J].理论探讨,2018(6):18-23.

[6]张波,朱帅.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历史逻辑、理论维度和价值意蕴[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11.

[7]艾四林,康沛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与实践逻辑[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1):13-18.

[8]彭志飞,张峰.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深刻内在逻辑[J].学术前沿,2018(7):80-83.

[9]吕普生.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理论与实践依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8-31.

[10]侯衍社,侯耀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研究,2018(1):36-41.

[11]刘须宽.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及其应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1):83-91.

[12]宋月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中[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6):11-15.

[13]王永贵,徐俊.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战略判断的深刻意涵——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之一[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8-13.

[14]万是明.论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及其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18(6):83-88.

[15]汪信砚,周可.关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及其重要意义探析[J].江汉论坛,2018(12):5-10.

[16]卫兴华,赵海虹.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J].经济纵横,2018(1):1-8.

[17]陶文昭.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6):19-22.

[18]程艳,孙来斌.科学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2-26.

[19]李燕.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解和认识[J].学习与实践,2017(12):19-23.

[20]卫兴华.辨析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问题解读的理论是非[J].人文杂志,2018(4):1-5.

[21]周永瑞.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判断[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8(4):5-12

[22]汤顶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意蕴[J].学海,2018(4):5-10.

[23]陈灿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意义及要求[J].学习与实践,2018(2):13-19.

[24]陈霄,吴波,王凤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意涵[J].探索,2019(1):12-18.

[25]栾亚丽,宋则宸.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及其深远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18(1):5-11.

[26]孙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理论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4-7-9.

[27]高峰,胡云皓.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看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5):64-69.

[28]薛俊清.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J].湖湘论坛,2018(2):45-51.

[29]杨章文.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破解——一个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分析框架[J].西部论坛 ,2018(4):23-34.

[30]赵士发,张昊.《矛盾论》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探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8(2):33-37.

[31]卫兴华.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18(4):22-29.

[32]聂辉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2):17-19.

[33]刘少波.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8-15.

[34]葛揚.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认识[J].经济纵横,2018(1):25-27.

[35]刘国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新时代中国社会建设目标定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6.

[36]童星.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民生建设发展[J].社会保障评论,2018(1):3-12.

[37]徐文奇,平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城镇低保政策调整[J].经济问题,2018(5):8-9.

[38]夏杰长,花楷.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逻辑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8(2):8-15.

[39]陈辉.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下民族地区扶贫攻坚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8(10):82-87.

[40]汪玉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重要依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1):18-22.

[41]张光雄,邓博.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野下地方政府应急治理能力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63-68.

[42]唐皇凤.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17.

[43]陈洪玲.现代治理视域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论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90.

[44]张新文,张国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乡村治理转型与乡村振兴[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4-71.

[45]张爱军,秦小琪.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网络治理转型[J].求实,2018(2):36-46.

[46]秦小琪.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网络公平治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8-13.

[47]胡鞍钢,程文银,鄢一龙.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1):5-16.

[48]孙兰英.全面深化改革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J].前线,2018(4):39-42.

[49]张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深化税收制度改革[J].税务研究,2018(2):12-18.

[50]齐卫平,吴晨飞.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J].税务研究,2018(3):5-11.

[51]陈华洲,赵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J].思想理论教育,2019(2):16-23.

[52]童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揭示和新闻舆论工作的应对[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12.

[53]门小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进路——政学互动的视角[J].人文杂志 ,2018(11):41-48.

[54]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5.

Lu Chengguan,Li WenyongAbstract: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has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our society. On the one hand,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understanding, reason, logic, value, implic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specific contents such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various aspects of governance and major contradictions in socie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major contradictions in socie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major contradictions in socie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ll aspects of reform and major contradictions in society.

Key words: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society; Transformation; National governance;Construction of people's livelihood

责任编辑:王廷国 孔九莉 李祖杰 邓卫红 刘遗伦 余爽悦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国家治理转化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