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的职责与使命

2020-04-17 12:49黄良奇邢国英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新时代

黄良奇?邢国英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际传播同样进入了新时代。本文指出,在新时代环境下,中国国际传播“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与使命具体体现为让世界了解中国和让中国了解世界,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和全人类故事,创作贴近中国发展实际和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需求的精良产品,增进中国和世界之间的相互了解,齐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力打造和谐发展的新世界。

【关键词】新时代;国际传播;“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①的48字方针。48字方针中“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要有世界思维和开放眼光,要把握好外宣时机、讲究好精准策略,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优化对外传播战略布局,让新闻舆论有效“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齐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力打造一个和谐发展的新世界。新时代媒体“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与使命具体表现为让世界了解中国和让中国了解世界。

一、让世界了解中国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非常时期,人类面临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需要寻求全新的解决方案。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全方位、历史性的成就,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正逐步从国际事务的参与者成长为国际秩序的建构者,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日益为世界多数国家认同,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始眼望东方,中国方案为国际社会热切期待。②中国的国际传播要不断加强传播能力建设,积极响应世界对中国治理方案的期待,把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共同进步联接起来,搭建起连接中国与世界互信互助、合作共赢的桥梁,更好地引导世界了解中国,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进步,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认知与了解的迫切需求。

(一)亟待纠正言论乱象,在主动“自塑形象”中让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成功实践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视角。有良知的国际社会舆论纷纷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治国理政業绩鼓掌喝彩和点赞认同,同时,诋毁、歪曲、诬陷、污化和抹黑中国形象的各种言论也不绝于耳。这些言论乱象深刻反映了在世界格局不断变化、大国关系深度调整和中国对世界影响与日俱增的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国日益强大起来的矛盾心态,严重损毁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真实形象。长期以来,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多重原因,我们的国际传播要么失语,要么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状态,导致中国形象“他塑”大于“自塑”。一方面,多数国家越来越期望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获得中国发展的秘籍;另一方面,少数国家又极尽所能抵制和打压中国,别有用心地诋毁和丑化中国。所以,积极加大“自塑形象”的主动力度,有效纠正国际社会的各种言论乱象,让世界了解中国就变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坚信文化化人,在弥合“认同差异”中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世界了解中国,实质上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核心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伟大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取其精华,把至今仍闪烁着思想与人性光辉的内容传播到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和独特文化魅力的国家;让世界了解中国伟大革命文化,就要告诉世界各国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闭关锁国和外国列强的野蛮入侵,直接导致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国民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是寻求和平解放道路受阻而被迫进行武装斗争的正义革命,是为民族谋独立、为人民谋翻身的正义之举,讲好中华民族经历深重苦难进行不屈不挠斗争逐步掌握自己命运的红色革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一个坚持和平发展理想信念、崇尚正义能战胜邪恶、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社会主义大国;让世界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有效设置“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议题,阐释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革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人民的崭新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一个朝气蓬勃、自信自觉、敢于承担责任、愿意履行义务的东方大国。让世界了解中国,既要旗帜鲜明地介绍有特色的中国,也要介绍全面的中国;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也要介绍当代的中国;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③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大大方方地型塑中国形象,堂堂正正地传递中国价值,④引导世人更加全面真实地认知当代中国。国际传播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就要主动设置中国文化故事的好议题,讲述中国是一个朝气蓬勃、自信自觉、敢于承担责任、愿意履行义务的国家。要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以事实说服人,以形象打动人,以情感感染人,以道理折服人,达到以文化人、文化化人,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差异”,不断扩大“朋友圈”,在民心相通的基础上让世界全方位了解中国。

(三)走出去、请进来,在推动“交流互鉴”中让世界了解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利用各种外交场合担当跨文化交流的使者,有效推动让世界了解中国。瀛台夜话让奥巴马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执政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武汉关于“新时代”的对话让印度总理莫迪对中国的治国理政、反腐倡廉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了全新的认知。让世界了解中国,就要培养人人开展对外传播的公共外交意识,构建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行为主体多音齐鸣、协同创新的“复调传播”,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⑤,让对外传播有效走出去;同时,又要把外国元首、政要、媒体、记者、企业和国际友人请进来,尤其要发挥在华工作和留学人员的作用,让他们回国之后直接或间接地在本地介绍中国,自觉地在本国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⑥更要发挥新闻报道、国际时评、影视文化作品等的作用,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防范国际社会因误会和曲解错误地认知中国、评价中国。例如,由外交部定期召开中外记者招待会,就一些国际社会关心的问题如实地对外通报并就国外媒体的不实报道进行纠正;国家及地方拍摄并传播对外形象宣传片,由外交部会同各省人民政府合作有效对外推介各省形象等;2016年上海广播电视总台制作了《中国面临的挑战》,以海外民众长期存疑的尖锐问题为切入口,采用外籍人士现场发问的形式,直面中国发展面临的困难、矛盾和挑战,通过事实和论述答疑解惑,给出充满正能量的答案⑦,有效回应了国际社会“认知错位”的相关关键问题。这样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内外传播主体相结合、新闻报道和对外评论相结合、线上渠道与线下通道相结合,用事实说话,用事例论证,以数据释疑,用道理解惑,就会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有序引导世界逐步真正了解与客观评价真实、全面和立体多样的中国。

二、让中国了解世界

中华民族向来就有胸怀天下、海纳百川、探求世界和宇宙奥妙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国对外传播积极打造外宣旗舰媒体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及地方有实力的媒体都在海外建有分社、分台或记者站,以便第一时间报道世界各国的风云变化,把脉世界风云变化的真实走向,引导国人正确看待外部世界,理性地评述国际事务。

(一)把脉百年未有之变局,在“笑看风云变化”中让中国了解世界

清王朝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困苦的深刻教训,提示着国人铭记封闭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改革开放锐意进取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安康,新时代治国理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诸多问题的及时治理,需要借鉴国际上已有的措施和经验。在全球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和传播融合化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政治领域的格局变迁、政权更替、民族动乱和地区危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我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及时调整;经济领域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供给、贸易等任何变化,都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社会领域的生活、交流、交往、对话、公共卫生等同样会关涉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与对外交往;文化领域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信仰等也同样涉及到日常交往、沟通对话、交流互鉴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变革与塑造;生态领域的大气污染、资源恶化、气候变迁以及地震、海啸、泥石流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都会影响到周边国家与地区甚至全球生活的安全与安宁。中国国际传播应不断加强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所发生变动的及时报道与准确评述,把脉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在 “笑看风云变化”中,吸取事实经验和教训,为党和政府制定方针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打造国际品牌提供环境参照,为老百姓交流学习、游历各国锦绣山河提供及时信息。

(二)立足全球一体化,在“冷静洞察”中让中国了解世界

不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就无法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也无法理解当下的中国;不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中国就不大可能真正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在追求一个全面现代化的中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要想能够有水平地讨论别人的问题,那就必须先去了解别人,否则就会无谓地重复支付一些其他国家已经支付过的高昂“学费”,继续走一些不需要走的弯路甚至歧路。⑧在全球一体化的视阈下,中国媒体应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科學配置全球资源,始终坚持全球视野,优化全球战略布局,站在推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高度上发现世界、感知世界、报道世界。在政治领域,应坚持正确政治站位,积极关注全球政治格局,主动报道全球政治事务,客观评价全球政治事件,科学阐明中国的政治态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18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人民日报》通过“观察”专版,以《金钱政治已成为美国社会顽疾》为通栏标题,集纳《体制机制弊端为腐败提供土壤》《竞选成为任人摆布的闹剧》《选举沦为一种金钱游戏》《游说离不了权钱交易》等一组文章,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揭开美国深层次的体制弊端和美式民主的面纱,有利于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美国金钱政治实质的了解。在经济领域,应着眼经济全球化视角,报道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人民生活状况,阐述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法律与惯例,把脉现代国际市场和贸易环境的发展趋势,回应国际贸易纠纷等相关事务。例如,如何让国民了解并看清所谓的“安倍经济学”的本质内涵,新华社组织了《缺乏获得感的“安倍经济学”》《日本新刺激计划难以拯救“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陷困境 推出“收入公平”政策救急》《失效、失信与失败的“安倍经济学”》《三大悖论令“安倍经济学”不攻自破》等系列报道,并结合《看穿“安倍经济学”的政治把戏》《裸泳的“安倍经济学”》《“安倍经济学”黔驴技穷》等系列时评,揭示“安倍经济学”是赌博性的金融缓和政策。在社会领域,应报道全球治理环境与对话沟通的关系,关注全球公共社会事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例如,为了让中国国民全面了解“萨德入韩”以及国内首宗围堵乐天超市事件的前因后果,各级媒体紧密配合外交部、商务部、原国家旅游局等协同发声,阐明“萨德”入韩意味着把尖刀抵在中国的脖子上,背后是美国围堵封锁中国战略的“阳谋”。在文化领域,应以文化多元的态度正确对待各国的文化资源、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求同存异中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例如,有着近20年历史的“感知中国”活动,在推介中国文化文明成果的同时,积极介绍异域文化的灿烂辉煌,结出了一个又一个“合作之果”,像“感知中国·湖南文化走进芬兰”等,⑩以及开办“孔子学院”与其他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介绍中国的同时,让中国了解世界文化文明成果的丰硕和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与价值意义。在生态领域,以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主张,警示生态环境恶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机,提示全球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例如,针对日本福岛核泄漏及其后续影响,我国媒体紧紧抓住西方国家刻意回避的事实,从不同角度科学设置相关议题,并引述各国专家的分析和建议,在冷静观察中阐明中国态度,让中国老百姓全面了解福岛核泄漏事件及其他国际生态问题,进而全面、真实、客观地了解一个情况复杂、瞬息万变、立体多样的外部世界。

(三)融入主流话语体系,在参与“全球治理”中让中国了解世界

历经战后两极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演变的毛泽东,通过对世界的真实了解,以维护国家权益和人民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武器,以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为基本策略,先后作出了“两大阵营”“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等关于国际政治格局的著名论断,为我国区分敌友、制定外交政策、确立国际方位和打破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体系,推动人类解放事业和世界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站在国际战略全局的高度,通过对世界的准确了解,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关系新论断,确立了我国“不结盟、不干涉内政、不当头”的对外关系原则,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维护创造一个良好的地区环境;江泽民通过对世界的全面了解,提出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八字方针的国际新秩序观,为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对世界的具体了解,提出建立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新理念,体现为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对外坚持和平稳定发展相结合,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使世界经济增长惠及各国人民;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深度洞悉,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树立新安全观和正确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体系”等国际战略新思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安排,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设了良好的国际氛围。让中国了解世界,为党和国家制定外交政策、构建新型大国外交关系提供了积极参照,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与任何大国结盟或结成战略关系;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让中国了解世界,有利于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国自古秉持文化交流互鉴可以跨越国界的理念,用文明的力量拉近与世界各国的距离。张骞出使西域,法显远赴天竺、唐玄奘和义净到印度,明郑和七次下“西洋”;与此同时,鸠摩罗什、真谛等来华译出诸多佛教经典,日本晁衡、新罗崔致远出仕唐朝廷,马可· 波罗游历中国、利玛窦传授西方科学知识等,中外文化交流在历史上绽放璀璨的光芒。新时代让中国了解世界,在充分疏通线下渠道的基础上,还要激活“互联网+”思维,积极开展线上对外文化交流,在参与“全球治理”中,使中华文化不断融入国际社会的主流话语体系,通过交流互鉴增进相互了解,共同推进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建设和繁荣发展。

三、结语:“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任重而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国际传播要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了解,就要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顺应“全球、全媒、全民”的传媒变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优化对外传播战略布局, 积极发挥外宣旗舰媒体的作用,唱好主旋律,守好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讲好中国故事和全人类故事,以贴近中国发展实际和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需求的精良信息产品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齐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目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有理说不出、说了也传不开”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传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国内舆论与国际舆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宣和外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别人的地盘上”进行传播活动,要学会“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要构建新闻舆论一体化大传播格局,占领好新闻舆论传播的制高点,最大限度放大新闻舆论引导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增进中国和世界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合力打造一个和谐发展的新世界。国际传播应把握百年未有之变局,顺应国际传媒格局和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优势有效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话语权和国家形象塑造力,“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责任与使命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2016年2月19日。

②⑦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新华出版社2017年版,第171页、第174页。

③柴野、王晖:《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談》,《光明日报》2014年3月30日。

④胡正荣、李继东:《媒体如何构建中国话语权》,《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7日。

⑤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2016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1页。

⑥袁赛男:《中国大国形象战略的新飞跃》,《学习时报》2017年10月2日。

⑧唐世平:《少沉迷中国历史,多了解世界文明》,新浪微博,https://weibo.com/p/2304186109ef710102wavf,2016年2月17日。

⑨《金钱政治已成为美国社会顽疾》,《人民日报》2017年2月7日。

⑩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湘风劲吹千湖国——“感知中国·湖南文化走进芬兰”活动分析》,《对外传播》2019年第3期。

刘洋、孙宝坤:《毛泽东的国际政治格局论及其当代价值》,《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李文、沈予加:《论邓小平外交思想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指导意义》,《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2期。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6页。

胡锦涛:《在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年6月9日。

陈启懋:《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和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国际展望》1989年第6期。

黄良奇:《习近平的国际观及其时代价值》,《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31/c_1120226953.htm,2016年12月31日。

(作者黄良奇系温州大学舆情与网络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邢国英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旖】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新时代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