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话语体系核心内涵及其当代意蕴

2020-04-17 12:49朱清河董一陶
教育传媒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媒体时代

朱清河?董一陶

【内容摘要】穆青是当代中国新闻战线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在长达60余年的新闻工作中穆青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这些话语给中国的新闻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本文着重对穆青“党性是我們新闻工作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新闻是舆论的向导”“勿忘人民”这三个方面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进行了阐释,并且分析了穆青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形成的根源,以期对当下中国新闻业的改革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穆青;新闻话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业

穆青曾任延安《解放日报》记者,后来曾经担任过新华社社长,是一名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士。他不仅是一位“勿忘人民”的好记者,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新闻工作的领导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穆青恪守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勿忘人民铭记于心,是我国新闻界当之无愧的杰出代表。在新闻实践的过程中穆青心怀人民、深入实际、了解群众、寻找典型,饱怀激情地塑造了如焦裕禄、赵占魁、吴吉昌、王进喜等不同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在不断进行新闻实践的过程中,穆青善于总结成功的工作经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这些话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阐释

(一)“党性是我们新闻工作最大的特色和优势”: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生命

穆青,这位从清凉山起步、“喝延安奶水”成长起来的新闻战士,早在初到《解放日报》参与党报改版这一重大历史时刻起,便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结缘。从穆青呕心沥血60多年的新闻实践和相关话语阐释来看,恪守党性原则是穆青时时刻刻铭记于心的崇高信仰和工作信条。

党性学说以及党的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从总体上讲,是20世纪的产物,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①列宁曾对党性作出以下论述:“严格的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斗争的随行者和结果。反过来说,为了公开地和广泛地进行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②这就对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恪守党性原则提出了要求:“无产阶级新闻传播的党性,要求无产阶级政党所主办或领导的新闻媒介,在新闻传播中必须贯彻和体现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③毛泽东更是提出了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的观点,这就进一步阐释了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在政治方面体现在要积极、准确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

穆青坚决贯彻了列宁、毛泽东等关于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思想。④在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性,他曾在新华社国内工作会上提出“把握大局,改进作风,当好党的喉舌”的口号,他指出:“新华社是党的重要宣传机关,是党的喉舌,是代表党和国家向全国、全世界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布重大新闻的舆论机关。”“如果我们的职责尽得好,就能促进党和国家的事业顺利发展;如果我们的责任没有尽到,我们的宣传不得力,或者出现了偏差,那就会给国家,给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带来很大的损失。”⑤从穆青上述话语来看,他确实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喉舌论这一重要论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不移地传达党中央的声音。

在思想上,穆青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是为不同的政治、经济团体服务的,而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推动工作、教育人民,为人民服务的,这是两回事,有天壤之别。”⑥穆青不仅对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那套改造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的言论持严厉的批判态度,还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不着眼大局、不顾及社会效益,只为追逐哗众取宠效应而大肆报道反常信息的西方新闻理论观点嗤之以鼻。穆青认为:“我们的报纸,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报纸,就在于我们坚定不移的群众观点和为群众服务的方针。”⑦这就使得我们的新闻事业能够在群众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穆青对党性在我国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有以下论述,他指出:“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非常重大的胜利,也奠定了自己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如果说我们党的新闻工作有什么优势,有什么最大的特色的话,在我看来就是党性。”⑧

“党性是我们新闻工作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生命。首先,这个判断深刻阐释了党性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区别于资产阶级新闻事业最显著的标志。其次,这个判断指出了恪守党性原则对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意义重大。再次,这个判断也说明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穆青关于强调党性重要性的话语,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新闻是舆论的向导”: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指出:“报刊不仅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地,它也制造这种社会舆论。”⑨在创办《新莱茵报评论》时,他就申明:“自己的目的——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⑩这说明了报刊具有制造和引导舆论的功能和任务。

穆青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中国新闻战线奋斗了60多年,不仅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新闻思想有深入的学习,而且深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熏陶。他们关于舆论的相关论述,对穆青关于新闻舆论引导话语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江泽民所提出的“福祸论”的舆论导向观:“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阐释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意义重大,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些对穆青的新闻舆论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穆青曾多次提出,“新闻不是消极地反映舆论,新闻是舆论的向导。新闻的组织作用不是自发的,它是通过科学的组织报道实现的。”这实际上就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新闻与舆论之间的关系,新闻不仅能反映舆论、代表舆论,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正确地引导舆论。穆青认为,新闻报道做好正向引导,可以有效减少党和政府同人民之间的隔阂,从而可以保持社会安定团结,由此观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这并不是简单地说新闻可以单方面操纵舆论,“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反对报刊愚弄舆论,而主张按照报刊规律办事,通过表达舆论而影响舆论”。新闻和舆论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新闻的舆论導向正确时就会凝聚力量形成巨大的社会合力,反之,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具体来讲就是当新闻的舆论导向符合民意时,正向舆论就会产生,当与民意相背离时,舆论引导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穆青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体会,他说:“我们的新闻应该是反映党心民心所向、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一旦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它就丧失了战斗力,丧失了生命。”

那么从操作层面具体应该怎样做好舆论引导呢?最重要的是党和国家要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权。穆青曾指出:“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揭示了一个很简单但却是最重要的经验教训:要坚持真理,宣传真理,必须把党和国家的舆论工具的领导权掌握在党中央手里,防止舆论工具成为像林彪、‘四人帮那种阴谋家、野心家干坏事的工具。”这其实就为做好舆论引导提供了核心的方法论指导。其次,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需要具备大局意识。新闻媒体作为党和国家管理的一种意识形态工具,要时时刻刻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新闻工作者更应努力成为着眼大局的“政治家”。“我们的新闻工作必须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凡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我们就去做,凡对国家和人民不利的事,我们就不要去做。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舆论,不能火上加油、激化矛盾。”由此观之,坚持国家大局至上的原则,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再次,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需要遵循新闻舆论传播规律。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按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指导。穆青曾多次指出:“新闻宣传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闻工作的特点进行有效宣传。”只有按照规律办事、遵循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舆论引导效果。

之所以说“新闻是舆论的向导”是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精髓,首先是因为它阐释了新闻与舆论之间的关系,并且强调了新闻舆论引导功能的重要性。其次,它与“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将其引导到党和政府所期望的轨道上去”,这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建构的新闻传播规范相契合。再次,穆青关于舆论引导的话语,在当下仍未过时,还有很强的生命力。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的新闻工作必须做到四个“牢牢坚持”,其中之一就是牢牢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可见,传播正向舆论、做好舆论引导,在当下仍是我国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勿忘人民”: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灵魂

“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是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灵魂,是他从新闻实践经验中升华出的理论结晶。穆青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记者赖以生存的沃土,要做一个有成就的记者,必须熟悉我们的国情和民情,必须熟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政策,必须懂得基层社会、基层工作是怎么回事,必须懂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自觉地建立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思想。”这可以说是穆青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较为全面地阐述“勿忘人民”的思想。由此观之,穆青把人民群众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穆青“勿忘人民”的话语也深刻体现了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人民中心观”这一核心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闻实践过程中,自然也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在多年的办报实践中总结道:“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无可挽救地陷入绝境。”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只有时刻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多反映他们的愿望与呼声,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只有把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新闻工作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标准,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较高的公信力。新闻媒体一旦脱离了群众,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生机可言。

穆青之所以把“勿忘人民”作为自己长期奉行的座右铭,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穆青曾饱含深情地说道:“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历史的主人,我们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创造的。他们才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主体,我们新闻工作的服务对象。我们没有理由轻视他们,忽视他们。”这就使得穆青的目光和笔触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人民群众,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已经成为烙印在他心底的坚定信仰。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心中有爱,他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人民。《穆青传》的卷首有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描述:“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一生有爱;他一生有爱,所以他一生喷涌。”正是因为他将心底里那份对祖国、对人民博大而深厚的爱转化为文字,才使他笔下的新闻作品饱含激情。张严平曾感触颇深地评论穆青说:“他对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有着最深厚的感情,他真是把农民当亲人,当朋友。”正是由于穆青心中饱含着对人民的爱与牵挂,笔下的人物才有了灵魂与情感,影响和感动了几代中国人。穆青曾告诫年轻记者:“只有对人民有深厚的感情,才能把人民的疾苦、人民的欢乐、人民的要求放在心上,才能满腔热情地深入群众,主动地关心人民冷暖。”若想成为一名“勿忘人民”的好记者,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先做好一个堂堂正正、有血有肉、有爱、有感情的人。若记者对人民没有感情,采访时总把自己摆在群众之外,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就很难与人民群众交心,自然就创作不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即便创作出来也只是干巴巴的堆砌,感动不了任何人。

“勿忘人民”是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灵魂,首先是因为它与马克思最早提出的“报刊具有人民性”的观点相一致。其次,它把广大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判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再次,它明确了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即要扎根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呼声,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这一点与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形成的根源探析

穆青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系列话语,不仅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在当下仍未过时。穆青之所以能在60多年的新闻实践过程中形成如此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促成。

(一)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刻理解

穆青曾在古稀之年写下了这样一段心迹:“清凉山上的这段岁月虽然充满了艰苦……却使我认识到了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和党报记者的神圣职责,树立了无产阶级新闻必须完全真实这一唯物主义新闻观,培养了记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作风,也摆正了政治和业务的关系。正是这些艰苦的锤炼,奠定了我半个多世纪新闻生涯的坚实基础。”清凉山是穆青半个多世纪新闻实践的起点,也是他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结缘的地方。1942年,恰逢整风运动如火如荼开展之时,穆青这位21岁的小伙子,走进了清凉山《解放日报》的大门,刚好赶上《解放日报》改版。

《解放日报》在创刊之初,曾经不顾办报环境是农村,一味地效仿苏联城市化大报《真理报》,因此出现了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严重问题。针对这些突出问题,《解放日报》发表了《为改造党报的通知》《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等一系列文章,阐明了唯物主义新闻观与唯心主义新闻观的界限,清算了教条主义、党八股、“客里空”等问题,确立了代表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的“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明确了党报必须具备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这四个品质。

《解放日报》的改版,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穆青正是这场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的见证者、参与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就自然而然地在他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从而为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话语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二)对新闻实践经验的深入总结

穆青的记者生涯是从采访一位名叫赵占魁的边区老工人开始的,初出茅庐的穆青对新闻的感知还很浅薄。当他在上千度的熔铁炉旁看到赵占魁时,赵占魁正在大口大口地喘气,头上戴的草帽已被一排排冒出的汗珠浸透。终于等到短暂的午休时间,穆青按照之前设计好的问题连珠炮似的发问。让他没想到的是,任凭他正面、侧面怎样提问,赵占魁总是云淡风轻地说上一句“没啥”。农具厂的厂长看出了初来采访的穆青的窘境,告诉穆青:“有些善于自我吹嘘的人总把自己装饰得很圆满,而像赵占魁这样的人就完全相反,对于自己的好处,他从来不讲,但只要你跟他在一起待上三天你就不会不佩服他。”这段话给了穆青醍醐灌顶之感。从第二天开始,他就开始给赵占魁打下手,白天一起干活吃饭,晚上并排睡在炕上唠家常。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天,穆青与赵占魁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这次采访给了穆青极大的触动。1942年9月7日,《解放日报》第二版刊登了穆青、张铁夫的第一篇报道《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之后又连续登出了长篇通讯《赵占魁同志》。这两篇报道在边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掀起了一股向赵占魁同志学习的热潮。边区政府把赵占魁树立为特等劳动模范,在之后的英雄大会上,毛泽东也亲切地与赵占魁同志握手。这让穆青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新闻的力量,认识到典型报道的重大意义就是通过宣传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去引导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这正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一大特色。

还有一次失误的采访,也给穆青上了难忘的一课。1943年,在面临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时,延安召开了制止内战、保卫边区的动员大会。穆青等人此次的采访稿写得不尽如人意,受到了时任社长博古的严厉批评:“你们似乎不懂政治,不懂政治就不懂新闻。”这次严厉的批评让穆青明白了作为党报记者要时刻以大局为重,要从政治高度考虑问题,要以政治家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对这些采访的经历进行深入总结,穆青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深地植根在脑海之中,从而形成了相应的话语体系。

(三)对人民群众心怀真挚的感恩之情

穆青曾经长期生活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他的一生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亲眼看到了在极度困难的战争年代,老百姓是如何毁家纾难地支援前线。他们自己舍不得吃,把家中仅存的一点口粮拿出来支援部队。这让穆青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高尚人格,对人民群众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穆青曾發自肺腑地感慨:“我们的人民实在太好了。”他始终认为没有老百姓的支持,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这就促使穆青一生都在感恩人民、竭尽所能地为老百姓做实事。

79岁时的穆青在回忆起从延安到东北的沿途经历时,曾经饱含深情地写下这样一段话:“多少年过去了,在一个雪原上的小屋内,一个如慈父般的老人,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经常告诫自己:你的这双腿甚至生命都是老百姓保护下来的,今生今世,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我们跟随穆青的描述,把目光重新聚焦到1945年12月的一天。那天大雪纷飞,穆青好不容易找到了宿营地,却发现腿和靴子已经冻在了一起,根本无法脱下。穆青让同伴帮忙拽的时候,一位房东老大爷急忙上前制止,告诉他千万不能硬拽也不要用热水浇,否则会把腿脚弄坏的。老大爷端来一盆冷水,把穆青穿着靴子的双脚放入冷水中浸泡。过了会儿冻住的冰碴逐渐融化,老大爷又把穆青冻麻木的双脚放在胸口,用自己的双手慢慢揉搓,直到他冻僵的双脚渐渐恢复知觉。

这件事情不仅感动了穆青,更影响了他的一生。穆青心中总是种着一颗感恩的种子,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受惠于老百姓,他的一生更是离不开人民的哺育。正是这种埋藏在心底的感恩群众、热爱群众的情结,在穆青脑海里积淀成“勿忘人民”这四个大字,从而形成了一系列与“勿忘人民”相关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

三、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对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业的启示

现如今我国正处在媒介变革的重要时期,纵观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传统媒体日渐式微,新的媒介技术飞速崛起,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新闻业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有个别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想薄弱、职业道德缺失、追求新闻传播速度而忽视新闻事实、为博人眼球而违背新闻伦理等种种失范行为频频发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媒体变革时代,更需要从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中借鉴经验汲取营养。毋庸置疑,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对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业仍然具以下启示意义。

(一)重视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坚持党对舆论的主导权,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穆青认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绝对不能全盘接受西方的新闻理论。1986年,在针对有人从西方的思想自由观出发来否定党的领导时,穆青指出:“把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引入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中来,把新闻作为一个商品,作为一个单纯的信息传递手段,读者需要什么,就迎合什么,不讲社会效果只看经济效益。凡此种种,对我们皆是很大的危害。”这就说明了在我国不能简单地将新闻视为一种商品,必须要考虑它产生的社会效果,这也给新闻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告诫他们不能只追逐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

如今我们身处传者与受众边界日渐模糊的新媒体时代,审视当下媒介环境,不难发现一些不负责任的公众号、微博大V等毫不顾及自己作为网络意见领袖的责任,更不顾及所发言论对社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只追逐高流量、高点击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出浑身解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和低级趣味,因此网络媒体上充斥着各种令人大跌眼镜的“星”“腥”“性”新闻。此外,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后,我们获取新闻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后台通过算法计算,把受众感兴趣的内容精确推送,这就更容易使新闻传播“随波逐流”。因此在当下复杂的媒介环境中,更需要强调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舆论的生成和传播机制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使得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首先,新媒体平台为舆论生成搭建了新的传播渠道,受众可以通过这种新渠道获得公开、平等的发声机会。但与此同时,一些具有虚假性、煽动性、煽情性的信息也能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从“红黄蓝事件”在网上的发酵,便可看出一些骇人听闻的谣言,很容易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助力”跑在了事实传播的前头。其次,活跃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舆论主体的素质参差不齐,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放任自流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若不及时对直播平台上某些网络主播释放出的涉黄、拜金、低俗等言论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制止,就很容易形成污染社会风气的毒瘤。再次,网民的媒介素养不强,尚不够理性,很容易被负向舆论所产生的极端情绪牵着鼻子走。被冠以“带血的10万+”自媒体爆款《盛世中的蝼蚁》所描述的杨改兰事件,便是典型的例证。此外,当前整个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的问题也相当复杂,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民粹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更容易在网络上进行渗透。这就更需要主流媒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提高自身的舆论引导力。

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不强,不能及时而有效地进行舆论引导,将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1988年,针对新闻界一股否定党的领导,主张同人办报、自由办报的思潮,穆青予以强势反驳。他说:“不坚持党的舆论领导权就把大方向改了,就把灵魂抽掉了,就会把一股建设的力量办成一股破坏的力量,如果在舆论上失控,它的后果要比经济上失控更严重。互相埋怨、互相揭发,什么党的威信,连民族的精神凝聚力也没有了。这样非天下大乱不可。”

那么党媒具体要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呢?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党媒姓党,党和国家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防止舆论工具成为任何个人推行错误路线的工具”。在新媒体为多元化舆论和思潮提供表达平台的时代,党媒更要把控舆论引导的方向,追求正向舆论,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为整个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着眼舆论监督的建设性:发挥平台优势,讲究监督方法,推动相关问题及时解决

一直以来,不少人认为穆青对正面宣传很重视,对舆论监督少有涉及和论述。其实,穆青一生都非常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并且一贯主张把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统一起来。1988年,穆青提出:“明年是建国四十周年,我们必须搞好宣传,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明年就只搞表扬,不搞揭露性的东西。该揭露的东西我们照样揭露,舆论监督我们还要提倡。”由此看来,穆青虽然强调正面宣传的重要性,但主张舆论监督同样也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两个“凡是”盛行的特殊时期,穆青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发表了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篇文章对多年来被“文革”禁锢和僵化的人们思想,起到了很大的冲击和解放作用。在“四人帮”被粉碎后的平反冤假错案的敏感时期,新华社播发了《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这一震撼全中国的消息。

穆青认为舆论监督事关党和人民的切身利益。他曾在告诫新华社记者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职能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新闻报道的战斗性及指导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坚持真理,敢于支持和宣传正确的东西,敢于揭露和批判错误的东西。”穆青这种敢于监督的魄力,對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业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每个公民都有了平等发声的机会,可以更加公开透明地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之风进行有效的监督。正如在“表哥”事件中,一张杨达才在事故现场的微笑照片引起公愤,广大草根网民积集体之力迅速开展了“扒表”热潮,最终导致安监局长杨达才落马。在新媒体时代,我们需要发挥平台赋予我们的优势,更要学习穆青敢于进行监督的勇气,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予以监督。

除了要敢于监督,更要着眼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穆青认为:“批评的目的在于纠正错误,解决问题,把问题报道出来引起警惕,促进有关部门想尽办法解决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在互联网平台发表言论,实施监督。目前网络舆论监督还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首先,网络虚假信息泛滥,容易产生舆论误导,会对相关的个人和组织产生极大的伤害。其次,网络舆论监督往往可能会呈现出情绪化、非理性化的状态,反而可能削弱舆论监督的效果。再次,网络的匿名化特征使得舆论监督的随意性较大。受众可以不受现实身份的限制,随意发表揭露社会负面现象的尖锐言论,但这些言论却常有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之嫌,并且呈现出粗俗、偏激等消极倾向。上述这些问题不但无助于舆论监督,还给社会增添了一份戾气。

穆青认为舆论监督要讲究方法,他曾经指出:“近几年没有在揭露批评上出现大偏差,主要是坚持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此后还要继续坚持下去。第一,批评报道的事一定要准确,批评中涉及的问题凡是能核对的地方尽量核对。第二,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批评目的是为了克服缺点和错误,改进工作,不是搞纯暴露性批评。第三,批评报道不要太过于集中,一段时间内,连篇累牍地发表批评稿件,会产生不好的效果。最后,还是要考虑到稿件发出的时机和后果,还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这就给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指明了方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更要讲究舆论监督的方法,要把握好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二者之间的度。穆青认为:“如果我们揭露性的报道太多,反映阴暗面的内容过分突出,让人看了不但不能提高信心,反而产生一种灰色的、失望的情绪,那就是我们的失职。”

由此看来,及时揭露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不仅是将社会上存在的黑暗面公之于众,更重要的是要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最终促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达到净化社会风气的目的。穆青有关舆论监督的话语给当前中国的新闻业一定的启示,即在新媒体时代不仅要发挥平台优势敢于监督,更要讲究监督的方式方法,把握好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度,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舆论监督的建设性,从而促使相关部门及时解决问题。

(三)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恪守党性原则,勿忘人民,扎根群众,做为人民“吐丝”的好记者

“勿忘人民”是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灵魂。穆青曾在《记者应当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谈到:“前不久,一家地区报的一位记者问我:‘记者怎样才能成才?我告诉他,记者不能整天想着成才。成才没有捷径,也没有秘诀。我为他题写了‘勿忘人民四个大字,勉励他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正是穆青将“勿忘人民”铭记于心,在选取新闻报道素材时,真正做到扎根群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把反映人民的呼声、为人民办实事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才使得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种植棉花的模范吴吉昌、参与开凿 “人间天河”红旗渠的任羊成等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丰满鲜活,深刻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也为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穆青之所以能成为深受群众爱戴的好记者,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在思想上穆青恪守党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认为新闻的主角是群众,并且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永不干涸的源泉。穆青曾说:“人民群众应当是我们报道的主体。我们的新闻人物是指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经年累月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堪为楷模的人物。”由此可见,穆青笔下的典型是那些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能够在社会上传递正能量,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人物。

在新媒体时代,在有些人看来似乎只有能够带来高点击量的人物才有价值。搜索当前的某些热搜排行榜,不难发现位居前列的多是所谓自带流量的娱乐明星们的八卦新闻、“高富帅”们的私生活花絮,甚至对为国争光的体坛名将的报道也多体现在体育成绩之外的各种花边新闻上。弱势群体受到的关注较少,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格就更容易被忽视。这显然与穆青选取典型人物的标准背道而驰,也说明当前某些新闻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移,需要及时用穆青“勿忘人民”的话语体系进行规正。

其次,在行动上穆青扎根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起水乳交融的感情。“勿忘人民”在穆青看来绝非只是一句口号,更多的是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他深入群众,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遗余力地为人民的疾苦奔走呐喊。正因如此他深受群众的爱戴,被亲切地称为“人民记者”。穆青曾说:“我们做新闻工作的人要有蜘蛛结网、春蚕吐丝的精神,要呕心沥血地为人民吐丝、吐好丝。”穆青在《为人民多吐丝》一文中强调:“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是一天也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等于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生活的源泉,记者工作的生命就要终止。”这种呕心沥血为人民“吐丝”的精神,是穆青成为一名好记者的行动指南,更是他作为一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对于为党和人民新闻事业奋斗的广大新闻工作者们的殷切期望。

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一些新闻工作者变得浮躁沉不下心,不深入实地采访,拿网上搜索到的二手资料进行写作。更有甚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写新闻,这不但没有做到扎根群众,还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还有一些记者总往党政机关跑,对此穆青指出:“衙门里跑不出名记者,只在省直机关跑是不行的,一定要到基层中去,到各条战线的第一线去,到群众中间去。这样才能发现许多新鲜、生动活泼、意义重大的问题和题材,锻炼出一批有出息的记者。”此外,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由及时性向即时性转变,这就让传统媒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压力促使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也使得某些记者通过不正当手段抢首发,做出违背新闻伦理的事情。例如在姚贝娜事件中,个别记者为了让自家报社抢到独家新闻,进行毫无底线、毫无人文关怀的采访报道,严重伤害了姚贝娜及其家属的感情。

從当下新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来看,重提穆青“勿忘人民”的话语,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相当必要。它给新媒体时代我国的新闻工作者们以深刻的警示,要戒骄戒躁,心系人民,扎根群众,在为人民“吐丝”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做一名“勿忘人民”的好记者。

四、小结

综上所述,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对当下中国新闻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体现在重视党性原则、强调新闻舆论导向作用、着眼舆论监督的建设性、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这些方面。

在新媒体时代,更要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发挥平台优势,讲究舆论监督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推动相关问题及时解决。新闻工作者要时刻牢记“勿忘人民”、扎根群众,做为人民“吐丝”的好记者。这些正是穆青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当代意蕴。

注释:

①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理论的灵魂和核心》,《新闻爱好者》2016年第1期。

②《列宁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6页。

③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7页。

④朱清河:《试论穆青新闻思想的特色》,《新闻知识》2006年第12期。

⑤穆青:《把握大局,改进作风,当好党的喉舌》,转引自《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页。

⑥⑧穆青:《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转引自《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页、第306页。

⑦穆青:《新闻的主角是群众》,转引自《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4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00页。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人民日报》1996年9月27日。

穆青:《警惕自由化思想和拜金主义》,转引自《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第323页、第326页。

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63页。

穆青:《新闻记者的神圣职责:坚持真理 联系实际》,转引自《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第136页。

穆青:《弘扬民族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转引自《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89页。

穆青:《进一步增强建设世界性通訊社的时代紧迫感》,转引自《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407页。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 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日报》2016年2月20日。

穆青:《记者应该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转引自《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417页、第416页。

董广安:《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第20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张严平:《穆青传》,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第67页、第58页。

《十月的哀思——悼穆青》,转引自《难忘穆青》,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穆青:《军事记者要吹进军号》,转引自《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页。

穆青:《穆青散文》,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穆青:《热爱这块血染的土地》,转引自《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69页。

穆青:《新闻散论》,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118页、第148页、第33页、第444页、第442页。

穆青:《为人民多“吐丝”》,转引自《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穆青:《深入、多想》,转引自《穆青论新闻》,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46页。

(作者朱清河系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董一陶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旖】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媒体时代
广电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的我国媒介审判现象
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看记者道德修养的五个层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