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闷中的一丝清爽
——漫评赵春红儿童长篇小说《小鱼儿》

2020-04-18 04:38戴立然
文艺评论 2020年3期
关键词:小鱼儿儿童文学小说

○戴立然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文联)

赵春红的儿童长篇小说《小鱼儿》是她众多作品中的首部长篇,仍然可圈可点,能够在沉闷的疫情时境带来丝丝清爽。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儿童特色——简洁、拙雅、质朴、纯真,尤其是那个侧身裸卧、健康可爱、美玉无瑕的“石娃娃”,让人能够忆起那曾经生活过的城市、那群熟悉的人,那个曾经留下青春脚步的儿童公园和这尊梦一样、谜一样的“石娃娃”,都是关于生命的记忆和美好。

一本好书、一段优美的文字,抑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就像一条色彩斑斓的小路,人一旦踏上去,就想走到它的尽头:我在“小路”上漫步,我在故事中游走,我在和“小鱼儿”对话,我在与林霖攀谈……原本郁闷的天,渐渐开朗起来;原本沉闷的心,似有一缕清风掠过……于是,便有了点滴随感和管窥之见。

确切地说,我喜欢这部小说。最初觉得,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由熟人而写,且写了较为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但是,掩卷细思,并不尽然。之所以能够认可它喜欢它,关键还是由于它能够与思想“共鸣”,与情感“共震”,与审美“共通”。

《小鱼儿》是作者以第三人称为叙述方式创作的一部现实题材的儿童长篇小说。它以儿童生活为核心、以塑造人物为重点、以文学审美为手段,为人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儿童成长和儿童教育”的故事。

作者虽然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讲述故事,但却丝毫没有“俯视”和训诫的“味道”。相反,它让人感受到的,是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深入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通过剖析他们的语言和行为,解析少年儿童的生活本真和价值取向,多维度地展示了少年儿童的善良与美好、梦想与追寻。

从宏观角度看,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故事载道润物,人物生动鲜活,语言传情达意,通篇感人化人”。具体析之,可见四个特点:

一、观照现实:主题鲜明,积极向上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由于儿童文学的特殊性,自然要求其必须积极鲜明,绝不能过于含蓄、隐晦、模糊,更不能消极阴暗。因为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碗清水,是红是黑,全在点染。正如《墨子》所言:“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世之质文,随教而变。”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和“职责”所在,儿童文学更不例外。因为它的终极目的,亦然是以审美为手段,通过作品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生活本真、产生情感共鸣、获得人生感悟,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其思想品德、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性格养成产生积极影响。

《小鱼儿》正是这样一部观照现实,主题鲜明、积极向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正能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小鱼儿》为孩子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指明了方向,为今天的家长和老师提供了关于素质教育的新思维、新路径。

人们常说,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通常比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更能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就能看到多个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故事。例如,小鱼儿的父母主动带领孩子,把家中和办公室的旧书、废报送到以拾荒为生的林霖家;当妈妈发现小鱼儿偷了200元钱后,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揭穿他、责骂他,而是让孩子当一回“警察”,帮助侦破这起“盗窃案”;还有,通过一系列小事,小说演绎了小鱼儿的父母对孩子养成教育的重视,揭示了小鱼儿“友善大度、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的由来,以及这些品质与养成教育的关系,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在春雨润物、潜移默化之中,实现了“传道”于“故事”、“达意”于“情感”的目的。

二、以童为本:故事单纯,紧凑流畅

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儿童文学创作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以儿童为本。而少年儿童阅读小说的第一特点,就是喜欢“听”故事,“听”不太复杂的故事,“听”自己能够理解的故事。《小鱼儿》的作者虽然是初涉长篇,却深谙此道。

小说一开篇就开始讲故事,由“小鱼儿”引领走进孩子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生活、品读他们的情感、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可以说,无论是情节设置、结构安排,还是人物塑造、语言风格,这部小说都能够从儿童视角出发,讲述儿童故事,传递儿童情感。

通读全篇就会发现,它虽然是一部长篇小说,但却没有众多的人物设计、繁杂的故事情节、过多的矛盾冲突——结构严谨,故事单纯,主题明确,语言流畅,很适合少年儿童的阅读和理解,为此,在三个方面体现了有意味的“集中”:

1.人物集中。通篇只有十几个人物,其中主要人物仅有4个大人、4个孩子,而作者的“笔力”又主要集中在对小鱼儿和林霖这两位小主人公的塑造上。客观地说,无论从智力考量还是从经验考虑,人物数量少、人物关系单纯,更有利于孩子们对人物关系的把控和对人物行为的理解。“相对集中”“保持单纯”正是儿童文学的一大亮点。

2.矛盾集中。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都应该努力让作品中的矛盾冲突进程更加集中——提出矛盾、发展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正如这部作品在描述小鱼儿与林霖的矛盾冲突和情感转化过程中呈现的那样——“谁打碎了石英钟”(提出矛盾)→“误会”“骨折”(发展矛盾、激化矛盾)→“给妈妈过生日”“竞选小记者”(解决矛盾、升华情感)……而“小鱼儿”与林霖的矛盾冲突过程,还带来另一点启示:儿童小说对于矛盾冲突的选择和设置,一定要在小读者们的生活经验范畴和审美期待视野之中去展开。

3.情节集中。作家强于常人的本领在于,能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挖掘出最尖锐的矛盾冲突、最打动人心的情感波折、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然后超越生活、“再造”生活,创作出一部部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妙趣横生的作品。而儿童文学作家,在此基础上,还有另一个优势,即能够“化繁为简”,一条主线通贯全篇——貌似单纯却不单调,看似简单却又扣人心弦。

三、润泽心灵:情感细腻,表达真挚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是生活和情感的画卷。艺术创作永远离不开一个“情”字,没有情,艺术之花就无法绽放。《小鱼儿》自始至终都笼罩在浓浓的情感之中,全面展示着作者对儿童生活的热切关注,对儿童教育的独特认知,对儿童情感和母性之爱的细腻表达。字里行间中让人感受到作者的身影。她与小主人公的母亲极其相似:同在一座有个“石娃娃”的城市生活、同为报社记者出身、同样有一个“圆圆的眼睛像葡萄,圆圆的耳朵像元宝,圆圆的鼻头肉乎乎,圆圆的脸蛋胖嘟嘟……”的儿子。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艺术,当生活在艺术家的心里“走上一圈”,便有了艺术。

明晰了艺术与生活和情感的关系,我们自然就会相信,能够坚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人物,表达自己真实的认知、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情感,才是生活的智者和聪明的作家。但是,聪明还不是高明。高明的儿童文学作家至少还要懂得两个“把握”:

1.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尺度能够准确把握。处理好发现与提炼的关系、近拟与高于的关系、现实与超越的关系。《小鱼儿》的作者颇具备这种能力。她通过发现、挖掘和提炼,将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通过想象进行编织,通过情感进行浸染,通过文字进行铺排,向我们呈现了一幅近似生活、酷似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立体画卷。

在这幅以“小鱼儿”、林霖、妈妈为核心的画卷中,其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可能是虚构的,但细节是真实的、思想是真实的、情感是真实的。它已不再是仅仅符合生活特点、生活规律、生活现状的“原态”现实,而是比生活原型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更接近生活“本真”,更能揭示生活本质,更有感染力和审美意义的艺术真实。

2.对儿童心理与儿童情感的表达能够准确把握。少年儿童正处在人生的春天,他们像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整个身心都处在茁壮成长的阶段。尽管他们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旺盛的求知欲,但无论是智力、经验和知识都极其不足,其思想、情感、心理等都处在极不成熟、极不稳定的阶段。单纯、稚嫩、浅显,脆弱、多疑、依赖等都是他们的显著特点。

看得出,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作为女人,作者都很了解孩子,总能站在儿童的角度,对儿童心理、儿童情感和儿童行为进行准确把握、生动描述。例如,当善良的“小鱼儿”主动代林霖受过,要用压岁钱给班级买新石英钟的那段“共情心理”的描述,以及一次英语考试,小鱼儿被老师和同学误解,得了满分却受到批评,而知情的林霖竟支支吾吾不肯为他作证那段“委屈心理”的描写……再有,因为没有情感寄托,林霖每晚都要搂着妈妈“出走”时留下的枕头睡觉——“枕头上那丝丝缕缕的甜和远远淡淡的香,陪伴着林霖渐渐长大”,这段“恋物情结”的“揭秘”,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些事件、这些场景和这些冲突都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艺术地表现了较为精准的儿童心理和儿童情感,同时也佐证了作者是在用心灵的感动和刻骨铭心的真情构筑着《小鱼儿》的世界,并以其独特的表现样式和情感慰藉润泽着孩子们的心灵,值得称道。

四、塑造典型:人物鲜活,形象生动

年近花甲,从事文艺创作40年,对于如何写作,谈到体会总结为三句话:一是要心中有生活,眼前有大我;二是要说人话,写人事;三是要肩上有责任,笔下有人生。而这三句话的核心就一个字“人”——发现“人”、挖掘“人”、塑造“人”,让笔下的人物生动起来、鲜活起来,走进人们的心里、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但是,如何才能让人物栩栩如生呢?从对“小鱼儿”的性格塑造,到对林霖的个性彰显;从对几个典型人物的心理描述,到对几个主要人物的情感表达,《小鱼儿》给了三个答案:

1.让人物鲜活起来,凸显出典型性的性格特征。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至少可以看到“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四条路径:其一,在描写人物外在形象时,一定要抓住重点(如眼睛),切忌概念化、大众化、脸谱化;其二,在描写人物言行时,一定要选取他们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的语言和动作;其三,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一定要以叙事为依托,切忌游离和空洞;其四,要抓住细节、描写细节,尤其是极具个性化、典型化、特殊化的细节。即,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等,突出典型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

2.让人物丰满起来,营造出多面体的类型人物。纵观《小鱼儿》,虽然只有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但却讲述了一个多元的故事,塑造了一群符合儿童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的多面体的典型人物。以第一、第二小主人公为例:“小鱼儿”是一个不够完美的“矛盾体”——贪吃贪玩,上课溜号,学习成绩一般;顽皮淘气,嫌训练跆拳道辛苦,逃课逛公园;为了给林霖妈妈买生日蛋糕,偷拿妈妈钱包里的钱……但是,他又是一个极其忠厚善良、宽容大度、聪明正直、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的孩子。而林霖也是一个“矛盾体”,既有孤独自闭、叛逆淘气的一面,也有善良勤劳、敏感脆弱的一面。其他人物亦然。

3.让人物生动起来,运用好艺术化的语言形式。小说是语言艺术。形象、生动、凝练、传神、优美、独特,符合人物性格特征、语言特征、情景特征的艺术化的语言,才是高境界的小说语言。这种非说教式的,细腻温润、高境界的小说语言在《小鱼儿》的各篇章中随处可见:

丁丁从书包里掏出一块三明治,淡淡的奶香透过包装膜,丝丝缕缕地溜进小鱼儿的鼻孔。那鲜嫩的火腿、软软的煎蛋,撩拨着小鱼儿,他不住地咽着口水,真想接过来三口两口消灭掉……

……

林霖惊呆了!眼前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人,竟然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妈妈!这些年来,他想她,想她温暖的怀抱;他恨她,恨她把自己无情地丢下!林霖一动不动地站着,望着眼前陌生的妈妈,泪水静静地从脸上滑落。

这两段文字均出自《小鱼儿》。虽挂一漏万,但读者仍能从中看出作者对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多层次的丰富感受。同时,也会为她仅寥寥数十字,即让人物鲜活起来、丰满起来、生动起来的“笔力”点赞。

行文至此,本该收笔,但还是忍不住再发几句感慨: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下“快餐文化”盛行,手机取代了书本,微信取代了书信,“段子”取代了小说,虚拟取代了现实,还有娱乐至上的“流行文化”。能够直面和关注少年儿童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作品真是少之又少。因之,读到像《小鱼儿》这样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将少年儿童的生命本真和生活意趣表达得唯妙唯肖的作品,会满足很多人的审美需求和现实需要。

毫不讳言,《小鱼儿》也有一些缺憾和不足。比如对现实的“临摹”多了点,想象和“超越”少了点;个别情节还有概念化、成人化的痕迹,稍欠艺术化、儿童化的“火候”;总体感觉作品还略显稚嫩和青涩。但毕竟开了头,路漫修其远,且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小鱼儿儿童文学小说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小鱼儿爱“吃”人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小鱼儿上树
小小鱼儿游啊游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
我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