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香蕉掰直的人

2020-04-19 10:04
做人与处世 2020年6期
关键词:多恩加害者有性

适当的束缚,会让前行更自由

柏林墙倒塌的时候,据说正在柏林访问的赫希曼接受了一次手术。从麻醉中苏醒的他,跟医生开起了玩笑:“香蕉为什么是弯的?”医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而他给出了答案:“因为没人去丛林里干涉它,把它掰直。”很多人把这个问答看成一个冷笑话,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个隐喻:香蕉之所以能自由地成长为弯的,是因为“没人去丛林里干涉它”。人便是一种非常热衷于干涉外物的生物。

物各有性,水并不会因为自身的淡而去责怪盐的咸,但人却难免从自我出发,以自我的标准为尺度去衡量和评价他人,以自我的喜好为标杆去要求他人。把香蕉掰直这件事情在他们看来,是很有成就感的功业。比如那些一心要让孩子成龙成凤的家长,比如用千人一面的模板去塑造孩童的教育者,他們都不过是在丛林中掰香蕉的无聊之人罢了。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拒绝承认这一点。

既然无聊,为何生活中却有如此多的人热衷此道呢?

多恩曾写道:“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而正是这种群体性,让一些个体误以为可以将自我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可以肆意地剥夺他人的自主权。但其言之凿凿的支撑力,无外乎权势、声名,甚至辈分、年龄等客观存在。他们无视其他人的自主性和生存空间,往往以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睥睨众生,手握生杀大权,排除那些人群中不安分的异味,于是自以为周围空气一片清新。而且,这些野心勃勃的掰香蕉者,往往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用温言软语抚平“香蕉”委屈的内心,换来臣服,其实不过是暴露了掌控的野心。殊不知,这种充斥着自我味道的空间,不过最终让“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的无趣局面维持下去罢了,毫无生机和活力。

事实上,人虽然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却不必是全然相同的。所谓物各有性,尊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不意味着要抹杀个性,要消灭差异。“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我想,多恩的初衷正在于提醒人们,他人与自我的分量是等同的。如果深谙这一点,生活之中怀揣同理心和悲悯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会多一些玫瑰色。而类似于希特勒那样的追害异端的狂徒,乃至于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也未必会发生吧。

当然没有人想做被掰直的香蕉,但是生活中想把香蕉掰直的人比比皆是。我们固然不愿意成为牺牲品,却要警惕成为加害者。正如好像在说着冷笑话的经济学家赫希曼,终生不断游走在书斋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出现新想法而甚少故步自封。他毕生的努力化为一句话,也不过就是提醒人们“别去丛林里干涉它”而已。

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姜有荣老师点评:

这是一篇犀利的杂文,矛头直指那些一心想着把香蕉掰直的人(文中指以自己的意志强行改变他人意志的人)。文章开篇借一个饶有意趣的故事竖起靶子,继而以第六段开头的“事实上”为分界,进行先“破”后“立”的论述。在“破”这一部分,作者先陈其“以己施人”行状,再揭其“凌驾”“掌控”心思,后指其“毫无生机,毫无活力”后果,可谓一针见血,直刺痛处。在“立”这一部分,作者先澄清认识,要正视差异,尊重个性;再矫正心态,“怀揣同理心和悲悯心”;后发出警示,“警惕成为加害者”。可谓平和温润,令人信服。“破”有辣味,“立”有温度,拿捏有度,启人心智。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多恩加害者有性
【再读苏州】吴有性与淡淡斋
约翰·多恩作品在中国的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校园欺凌现象的防范研究
家暴加害者为何从不反省
中国台湾/《为什么我们会指责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论约翰·多恩的婚姻观
风暴天使
珍稀克隆植物北极花有性繁殖及其对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多恩的疑虑与彷徨——组诗《神学冥想》简析
女孩有性没朋友,没性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