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苏州】吴有性与淡淡斋

2022-03-21 22:57笑笑
现代苏州 2022年5期
关键词:吴中区崇祯东山

笑笑

近来疫情宅家,又看了一遍《大明劫》。历史上的名医吴又可和大将孙传庭,在影片中难免戏剧化,但明朝末年的瘟疫、吴又可是东山人、吴又可所著《瘟疫论》,这些都是真实的。

吴又可,名有性,字又可,明末医学家,延陵季子嫡传裔孙。其先祖东山吴巷,六世祖吴钦迁居翁巷。其父吴唐,乡间郎中,始在殿前一带行医。吴有性子承父业,也以行医为生。据清《洞庭吴氏家谱》记载,吴唐生有恒、有性二子;有性生时元、时恺二子;时元生永贻一子;永贻生定名一子,此后无传。吴有性这一支均以行医为生,但其兄无子,其次子亦无子,人丁日渐衰微,直至无后。或许因此,其家谱对其记载仅“有性,唐次子,字又可”八字。

崇祯十四年(1641),南北各省瘟疫流行,一般医家均把瘟病当伤寒来治,结果误诊无数。唯独吴有性,倡言“守古法不合今病”,突破性地提出了“戾气”致病学说,明确指出瘟疫之邪由口鼻而入,揭示了疫邪入侵的部位和传变特点等与伤寒不同,创立了疏利膜原、分消表里的治疗方法及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并将病理和治疗方法总结成了《温疫论》。《清史稿》说:“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可见,吴有性是我国温病学说奠基人,对瘟疫的预防和治療作出了重大贡献。

吴有性所著《瘟疫论》,后来被广泛刻印传世,康熙间还传至日本,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述,已被列为百部《江苏传世名著》之一。尽管如此,吴有性在当时还是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故对其生平资料的文字记载寥寥无几。他的生卒年,有1582-1652年、1587-1657年、1587-1675年等多种版本,均缺乏具体古文献考证。在苏州图书馆古籍部检索,显示的只有数条“吴有性,瘟疫论二卷补遗一卷”,记载最详细的是民国《乡志类稿》,曰:“明吴有性,字又可,其先吴巷人,粹于医。崇祯末,江左大疫,有性著《温疫论》。”

《乡志类稿》还记载说:“净志庵碑记,正书,族长吴有性等立,崇祯十七年,在鹅潭庙。”鹅潭庙位于鹅潭头,古名黄濠嘴。《净志庵碑记》现存鹅潭庙壁间,记述了为一位嫁于吴氏的寡居无嗣妇人建庵之事,下款为:“崇祯十七年六月甲子日,吴县二十六都一图里长翁杼、席淳,族长吴有性、吴云路等仝立。”说明净志庵建于当年二十六都一图黄濠嘴,吴有性曾是吴氏族长之一。崇祯十七年即1644年,吴有性此时就居住在二十六都一图,一图包括殿前、殿后、黄濠嘴等地,该碑是至今为止吴有性留在东山的唯一实证。据传,其墓位于翠峰坞,村民俗称“馄饨坟”,但未见任何碑碣。

《温疫论·原序》落款为:“崇祯壬午仲秋,姑苏洞庭吴有性书于淡淡斋。”淡淡为吴有性书斋名,取自《列子·汤问》“淡淡焉,若有物存,莫识其状。”意为隐隐约约,这和他《瘟疫论》的学术思想基本一致。那么,这个淡淡斋在哪里呢?

有人说淡淡斋在净志庵。吴有性成书于崇祯壬午年(1642),净志庵建造于崇祯十七年(1644),在时间上显然说不通。也有人说淡淡斋在翁巷凝德堂,凝德堂即吴有性故居。凝德堂,系明代晚期建筑,规模宏大,制作精美,更因彩绘而享有盛名,有“江南民居彩画第一”之称。2006年,该堂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凝德堂位于翁巷,翁巷当年属于二十六都二图,并非一图。

淡淡斋到底在哪,今已无从考证,但它肯定在东山,在吴中区。去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校址选在了吴有性故乡——吴中区。7月,吴中民进对吴有性故居因地制宜、建设吴门医派博物馆等方面积极献言献策。10月,吴有性学术思想研究工作室在吴中区中医医院揭牌。今年,“吴有性中医馆”拟在东山敦裕堂开设。

2571501705295

猜你喜欢
吴中区崇祯东山
东山由义井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红红的苹果
吴中区14家企业列入 苏州市示范智能车间公示名单
东山书院
吴中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劳资纠纷防控机制研究
亡明罪魁祸首辨:崇祯和朝臣的共同作用
地标性大米品牌吴中大米的建设现状及建议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