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明罪魁祸首辨:崇祯和朝臣的共同作用

2017-10-17 23:53师帅
卷宗 2017年25期
关键词:崇祯大臣

摘 要:1644年,明朝土崩瓦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因为用人不善、刚愎自用,只知顾及其龙颜,不敢勇于承担责任;对待朝臣态度恶劣甚至残忍杀害,对待百姓更是苛捐杂税,以致纷纷反抗,成为明朝灭亡的罪魁禍首而被史学界所诟病,扣上了“亡明之君”的帽子。这些说法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却不能忽视其大臣的所作所为,他们当中有的“拉帮结派”甚至党同伐异;有的只知空谈妄论,脱离实际;有的辜负皇帝信任,擅杀同朝官员;更有甚者贪婪成性,导致朝廷与民间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可见崇祯朝大臣也必须为明朝的灭亡承担应有的责任。

关键词:崇祯;大臣;明亡;罪魁祸首;考辩

1644年崇祯自缢,留下了“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的诏书。崇祯在诏书当中一方面肯定了自己的错误,一方面又强调了其大臣对于明朝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孟森却认为“帝茫无主宰,而好作聪明,果于诛杀,使正人无一能任事,惟奸人能阿帝意而日促其一线仅存之命,所谓‘君非亡国之君者如此。”据此得出崇祯是明朝灭亡罪魁祸首的结论。是非曲直学术界尚未公断。笔者以为崇祯和其大臣对于明亡均负有不可推卸之责。

1 内忧外患下的抉择

(一)勤勉治国的皇帝

崇祯接手的明王朝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于内,政治上,万历以来的皇帝疏于政务的治理,听由宦官和大臣把持朝政;内阁首辅相互倾轧,不断更换;阉党势力独大,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朋党斗争亦是激烈无比,时刻皆在左右朝廷格局;民间的农民起义更是接连不断,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上,万历以来骄奢淫逸,为满足自己的享受需求,对待百姓横征暴敛,所收大约520万两,全入内府。军事上,边防废弛,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于外,东北方后金兴起,不断南下入侵,边境百姓苦不堪言;沿海之地,还要面对荷兰、葡萄牙的虎视眈眈。内忧外患,是继续恶性发展,任其灭亡,还是殚心竭虑,复兴明朝昔日的辉煌?崇祯的选择至关重要。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崇祯很明显的选择了后者,为此他勤勉治国,不好声乐。《野史无文·烈皇帝遗事》载:“上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田贵妃婉慧得上意,亦百姓少进御。”《崇祯遗录》也有其勤勉治国的相关记载:有次崇祯去拜见刘氏,刚刚坐下就睡着了,片刻醒来之后对刘氏诉说:“今苦多难,两夜省文书,未尝交睫。”足见,崇祯处理政务可谓尽心竭力、殚心治理。登基之后,剪灭魏忠贤极其党羽,更是得到朝中士大夫和百姓的高度赞扬。同时,崇祯体恤百姓,改变了万历以来只顾自己奢侈享受,不顾人民生灵涂炭的陋习。据《野史无文·烈皇帝遗事》载:“上幸太液池,见畜豢在阱内……慨然叹曰‘鸟兽所食者皆民脂民膏,养此何用?”后来便赶走这些鸟兽,猎杀虎豹。崇祯八年夏,发生了大旱灾,皇帝在烈日之下跪地祈祷。为了应对旱灾之后的瘟疫,崇祯更是“发帑银一万,命太医院于惠民居制药施民。谕刑部清狱,重者审录减等,轻者释之。贫者给衣食,病者给药,死者给棺殓。”此外,崇祯还强调节俭。据《崇祯遗录》载:“上恭勤节俭,励精图治。自神宗以来,善羞日费万余金,上命尽减,但存百分之一。旧制,冠袍靴履日一易,上命月一易。”从使用人才方面来看,其对于任用的官员颇为信任,《明史·袁崇焕传》载“元年四月,起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请勿令在朝诸臣以权力掣臣肘,以意见乱臣谋,帝息从之,并假便宜赐尚方剑。”

综上,不难反映崇祯治国呕心沥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明朝的危局,然而想要力挽狂澜拯救即将崩塌的明王朝就显得有心无力。尤其是他在施政当中也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加速了明朝灭亡的步伐而被扣上了罪魁祸首的帽子。

(二)急政亡明的皇帝

崇祯皇帝是一位年轻的皇帝。正如前文所述,他在登基为帝时,明王朝内忧外患,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力挽狂澜,重现往日的辉煌,青年皇帝难免急于求成,据《明史·刘宗周传》记载“陛下求治心切,操之太急。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据统计,崇祯诛杀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7人,诛杀巡抚孙元化等11人。由此引起了官员们的恐慌,他们既不敢向皇帝推荐人才,也无法尽心从事自己的职业,甚至出现了朝廷无人可用的局面。正如《明史·刘宗周传》记载“诸臣畏罪饰非,不肯尽职业,故有人而无人之用,有饷而无饷之用,有将而不能治兵,有兵不能杀贼。”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他喜好颜面以及阿谀奉承,不肯主动承担自己的过错。正如刘鸿指出“陛下毕竟是冲主”,意在警告崇祯凡事不可自作主张,而被罢官;奸臣温体仁却因懂得阿谀奉承而步步高升。“自体仁辅政后,同官非病免物故,即以他事去。独体仁位居八年,官至太子少师……迎合帝意。”此外,他还不顾朝臣的反对,重新启用宦官,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使得明王朝的统治更加动荡不安。如导致了宦官与文官武将之间矛盾重重,严重削弱了文官武将的积极性,致使对外作战多以失败而告终,这点从镇压农民起义和对后金作战失败可以窥测一二。陈新甲的死亡事件表明崇祯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不肯承认自己是明清义和的主导者,而以牺牲忠臣为代价,促使更多的大臣产生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凉之感。

综上,崇祯对于明王朝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崇祯朝臣在其继位之后的行径,亦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 崇祯朝臣行径考察

(一)官吏的党派之争

崇祯年间的党派斗争颇为严酷。对此,崇祯频频下诏“禁止臣下互相党附、分门別派”。从诏书的内容来看,不难得出群臣之间经常“拉帮结派”,甚至党同伐异。最为典型的是东林党派和温体仁派系之间的争斗,周延儒派系同温体仁派系的争斗。从主东林党派和温体仁派系之间的争来看,主要表现在阉党诬陷钱龙这一锡事件。钱龙锡是崇祯“定逆案 ”的主事者,被宦官所痛恨,他们时刻想要将其除去。恰在此时发生了袁崇焕被捕入狱的事件,这就为阉党弹劾钱龙锡找到了借口。据《明史·钱龙锡传》记载,御史高捷等却不顾事实,诬陷钱龙锡,进而来打击东林党人。该次诬陷事件的背后支持者乃是奸臣温体仁。当其成为首辅之后,与宦官同流合污,特别是在崇祯七年和崇祯九年推荐宦官吕纯如和霍维华担任高职官员,借助宦官势力排挤东林党人。就周延儒派系同温体仁派系的争斗而言,主要表现在复社同阉党势力的斗争。复社是为参加科举考试以及进一步同阉党势力斗争而成立的社会团体,其对东林党的支持,引起了阉党派和温体仁派的仇视,他们相互勾结污蔑复社领导人张溥僭拟天王、妄称圣人之名、煽聚朋党,从而妄图干预朝政。当然这些罪责均是上纲上线、胡乱扣帽,相对于真实情况更是夸大其词。可见,崇祯朝臣的党派斗争是在国家危亡之际为满足自身利益而展开的,严重削弱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

(二)东林党的“偏离实际”

东林党人由东林书院所培养,然而他们只知孔孟之道,面对内忧外患下的明王朝却是不知所措。这点从东林书院的办学宗旨和讲学内容可窥一二。譬如,书院要求学生知本、立志、尊经、审几,整肃习气、寻师觅友、广见博闻,注疏六经,即士子们理当正本清源,了解孔孟以来儒学的正统,不为异端邪说所迷惑。就其讲学內容而言,主要是谈论《论语》、《孟子》等圣贤经典,希望能够通过提升学子们的道德水平,成为继圣贤之后的又一良才,从而为治世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见,东林党所培养之学子无法做到经世致用,只知评品人物和高谈妄论,对于如何处理明末的农民起义问题毫无见解,弱化了东林党作为党派的求心力,致使阉党势力卷土重来。

(三)擅杀同朝大臣,造成严重后果

前文提及袁崇焕在得到崇祯的信任之后,凭借上方宝剑便宜行事之权,擅杀毛文龙,造成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第一,使后金缺少了一支可以牵制或者从背后攻击他们的力量,同时导致毛文龙部将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等人投降后金,成为一支威胁明王朝统治的力量。第二,阉党以此为借口向东林党发起了反击,对崇祯以后的政局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关于该点黄宗羲的评价体现的淋漓尽致。“逆案虽未翻,而烈皇之胸中,已隐然疑东林之败矣。由是十余年之行事,亲小人而远君子,以至于不救。然则有明之亡,非逆案之小人亡乎?”可见,袁崇焕擅杀大臣产生的恶果导致明王朝迅速湮灭于历史进程当中。

(四)官僚贪婪成性,激化朝廷和百姓矛盾

明朝官僚贪贿手段层出不穷、贪污之风颇为严峻,致使欲成为一名廉吏亦是较为困难之事。如有的官吏及其勋亲通过虚冒选兵来贪污受贿。《明史·李邦华传》载“虚冒者,无其人,诸将及勋戚……以苍头冒选锋壮丁,月支厚饷。”有的则通过冒充士兵受贿。《明史·王章传》记载“半死者,余冒伍”。韩一良的奏书对贪污之气蔚然成风的现象展现地淋漓尽致。“臣所闻見,一督抚也,非五六千金不得;道府之美缺,非二三千金不得;以至州县并佐贰之求缺,各有定价;举监及吏承之优选,俱以贿成……今日之势,欲求人之独为君子,已必不能!”同时崇祯对于文官武将的贪贿无比纵容,导致朝廷与百姓矛盾激化,以致百姓揭竿而起,更是逐步呈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尤其是“三饷”的征收使百姓陷入绝境,农民起义的爆发自然顺理成章。谈迁在《国榷》当中提及“秦王富甲天下,府库不下千百万。”郑廉也在《豫变纪略》中记载道“缙绅之家率以田庐仆从相雄长,田之多者千余顷,即少亦不下五七百顷。乡宦南阳曹某等,各畜健仆数千人,横行州府……夺人田宅,掠人妇女……籍其家,足以供九边十年之饷。”这些材料无不折射出明朝官僚所获得的财物均是来自对农民的血腥掠夺。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百姓迫于朝廷的苛政,与其冲突愈演愈烈,最终致使明朝灭亡在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之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明朝的覆灭是崇祯和其朝臣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我们必须辩证看待。既不能像传统史学家将亡明的帽子完全扣于崇祯个人之身,亦不能像一些学者将闷棍全部敲打在崇祯朝臣的头上,否则只能令人怡笑大方。就崇祯个人而言,笔者以为尽管明朝亡于崇祯的急政,但终明一代,其仍是一位合格的帝王。考察其朝臣之行径,东林党人为晚明的贪婪腐化的社会风气注入了一丝清新活有力,让我们略感一丝窃喜。然而其对于外部世界的腐化以及晚期的社会动荡始终无法拿出行之有效的改良措施,只是一味强调“不赔款、不割地、不议和,大臣守国门,天子死社稷”的高尚气节抵御当时的内忧外患,而不知变通的做法对于挽救明王朝起不到丝毫作用。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明消亡于农民起义的长河之中。然而,历史的演进总是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明朝虽然消亡,但其为后续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为康乾盛世的到来提供了经验教训,同时对于加快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步伐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

[3]张德信:《崇祯帝略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第4期。

[4]【明清】郑达:《野史无文》,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5]【明】王世德:《崇祯遗录》,浙江省图书馆抄本。

[6]南炳文、汤纲著:《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明清】 黄宗羲:《钱龙锡墓志铭》载自《黄宗羲全集》10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8] 谈迁:《国榷》卷100,浙江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9]【清】郑廉:《豫变纪略》卷3《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简介

师帅(1993-),男,西藏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

猜你喜欢
崇祯大臣
圆桌会议
从驻扎大臣制度的演进看嘉道时期对新疆的治理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从崇祯二年毛文龙奏本看明金辽东战局
谁的头留下了
整饬、因循与苟且:驻藏大臣讷钦筹藏探论
转危为安的大臣
卖羊
崇祯朝“钦定逆案”三题
略论明末天启、崇祯两朝对蒙古的策略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