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青睐公考?
——对西藏师范类大学生的实证分析

2020-04-20 12:55李海燕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师范类意愿西藏

李海燕

(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从2011年开始的全面就业到2017年后的积极就业,西藏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型。对于西藏大学生而言,通过公招考试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单一选择,正在被市场导向的多渠道就业选择所替代。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以转变就业观念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拓宽区内外各种就业渠道为措施,形成了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体系。例如,2019 年藏政发〔2019〕1 号文件《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发布,再次强调西藏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工作,增加了就业创业补贴项目,各项政策多管齐下,体现出政府引导大学生就业的决心。然而,多项利好政策下西藏大学生就业意向仍然存在一面倒的情况,更偏好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单位[1]。

我国现有的制度设计中,师范大学旨在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师资。对西藏师范大学生而言,各类学校的事业单位属性决定了要想从事教师职业,就必须要参加公招考试。岗位供给不足、不符合宏观政策导向的“公考”选择,本身已面临巨大的挑战。要想放弃教师的职业选择以及传统的“公考独木桥”途径,就会面临市场就业的激烈竞争。在此现实背景下,西藏师范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是否存在所谓的“公考热”?背后的理论逻辑是什么?政策、家庭、个人因素对西藏师范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影响有几何?本文试图基于实证调查进行解答,并填补这一学术研究空白。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国外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被雇佣意愿和自我雇佣意愿的选择。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认为,大学生就业行为的最佳预测变量是大学生就业意愿,该理论经大量实证研究证明意愿是实际行为的前因变量[2][3],尤其当行为特别罕见、很难观测或者涉及无法预测的滞后时间。基于角色模型和人力资本理论,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下,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自我雇佣的意愿有着显著影响[4][5][6]。为了预测和解释大学生就业行为,应聚焦于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研究。本文选取大学生就业意愿作为因变量,聚焦研究西藏师范类大学生“公考”就业意愿背后的理论逻辑。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维度对自我雇佣意愿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别[7],西藏大学生就业意愿的研究应不例外,且要加入对亚文化环境的考量。西藏自治区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已经使西藏大学生对政策产生了路径依赖而倾向于选择公开招录,由此形成的政策环境成为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李巧艺的研究发现,西藏特殊的政治生态是保护性就业政策的社会背景,而保护性政策是藏族大学生返乡当公务员的首要影响因素[8]。那么,西藏大学生的个人政策感知与评价是否会影响公考意愿,显然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故而提出以下假设:

H1:个人对政策感知和评价程度会显著影响公考意愿。

已有个体劳动力市场就业表现的研究集中于人力资本这一变量,舒尔茨(1990)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个人知识、技能等资本的存量,人力资本能够决定职位获得地位。基于人力资本理论,陈海平(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于刚毕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可以调用的社会资本比较贫乏,因此人力资本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9]高校毕业生良好的个性特征对就业机会比率和初始工资都有显著正影响,且个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就业概率越高[10]。以上对于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本的衡量主要涉及教育程度、资格证书、成绩排名等,并未涉及到人力资本的运用以及就业市场的未来导向。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更加全面解释了就业市场上个人因素的影响力。Fugate et al(2004)认为,就业能力是关于职业认同、个体适应性及社会和个人资本三项个体特质的协同[11]。Rothwell et al(2009)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多面心理-社会性概念,即在校生和毕业生能够识别、获取、调整和持续提高他们的技能、理解力和个体特质,找到或创造出有益于自身、劳动力市场、社区和经济环境的工作[12]。由此可见,除了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以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是一项关键指标。近年来,西藏公考岗位报录比不断上升表明考试难度不断提高,公考成功的毕业生被视为就业典范,这一信号会促使大学生根据自己就业能力强弱来决定是否参与考试。西藏大学生对自我就业能力的判断,是影响其选择公考的重要因素,并且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即:

H2:个人就业能力越强,公考意愿就越强。

社会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教育抱负受父母教育水平地影响,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往往能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进行子女教育。根据布劳一邓肯的地位获得理论,父母的职业地位(特别是父亲)与教育水平对子女的职业获得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针对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研究,邓淑娟等(2012)认为相较于学习成绩和社会经历,家庭背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具有显著影响[13]。尉建文(2008)通过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选择影响的考察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父亲的教育、职业对党政机关就业意愿作用不显著,但父亲受教育水平、职业地位与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选择“入企”的意愿越高[14]。根据我们的访谈和田野经验来看,西藏大学生就业选择不仅会受到家庭的影响,而且其中父亲职业和受教育程度还应该占据很大的权重。当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一般性,就成为有待检验的假设3:

H3:父亲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公考意愿有显著影响。

二、数据来源和模型建立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范类学生,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师范专业班级,被抽取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进入样本,从而构成该校调查的随机样本,对抽取的班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随机个体访谈。其中,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占比44.82%、30.57%、24.61%;来自农牧区、城镇、城市的学生分别占比74.3%、18.1%、7.6%,样本基本符合西藏总体情况。此次发放的问卷数为4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368份,回收率为92%。

(二)变量测量及模型设计

1、自变量。(1)政策维度。设置政策感知和政策评价两个测度项,表1显示调查对象对于公考政策的认知程度较低(均值2.85),但评价度较高(均值3.20),说明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公考政策,但仍给予了较高评价,可以认为学生对公考政策的评价并不完全建立在了解和熟悉该政策的前提下,也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2)个人就业能力维度。衡量西藏师范类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时,应考虑大学生人力资本和职业认同的协同以及就业市场的未来导向,故不采用成绩、学校、资格证书等简单人力资本变量,而是选择Rothwell et al(2009)编制的自我感知内部就业能力量表,该量表已被广泛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看到总体来讲大学生自评感知的就业能力比较高(均值3.39),从标准差来看高分和低分比较分散,信度Cronbach α=0.710,具有较高的可靠性;(3)家庭维度。包括父亲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两大测度项,这两项集中度比较高,68%的调查对象父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60.7%调查对象的父亲为农牧业劳动者。

2、因变量。询问大学生对于公招考试的意愿强度,有72.1%的学生表示希望通过公开招录考试获得稳定有编制的工作,这与学术界的观点一致。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更加青睐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白娟娟(2019)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期待的工作单位首选是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其次是大型国企、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人数相对较少[15]。塔娜,达万吉(2017)对青海少数民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期望进入事业单位工作,24%的学生选择了行政单位,就业意向多选择稳定单位[16]。仓拉(2018)通过25 名学生访谈得出结论,西藏籍藏族大学生就业倾向为集体返乡就业,集中流入当地基层行政或事业单位[1]。

3、控制变量。涉及性别、民族、政治面貌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女生占比52.1%,男生占比47.9%;藏族占比80.8%,汉族和其他民族占比19.2%;党员(包括预备党员)占比25.8%,非党员占比74.2%。

由此构建模型如下:

intention=α+β1policy+β2capablity+β3familiy +wixi+ε

因变量intention表示就业意愿,受到以下自变量的影响:政策维度policy,就业能力capablity,家庭维度familiy,和人口统计学变量因素xi,α为截距项,ε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政策维度对大学生公考意愿的回归分析

运用STATA14.0 进行分析得到西藏师范类大学生公考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从表2数据可以发现政策维度对大学生公考意愿影响非常显著。大学生对公考政策认知和评价度越高,参加公考意愿就越强烈,这同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1完全一致。政策维度对于就业环境的构造不可或缺,西藏自治区就业政策导向性尤其明显,在多年的就业政策红利驱动下,公招考试得到了社会普遍的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对于该政策的评价和认知又进一步加强了公考意愿。

表1:主要变量描述

表2:西藏师范类大学生公考意愿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二)个体就业能力维度对大学生公考意愿回归分析

由表2可知,西藏师范类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越强,越愿意参加公招考试,研究假设2 得到了验证。由于大学生并未进入劳动力市场,这种个人就业能力表现为自我感知方面的,能被持续雇佣且同自身能力匹配的能力。根据西藏自治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网站和教育考试院网站数据显示,2018年西藏自治区事业单位公招考试教师岗位报录比为3.477:1,剔除专业不限的幼教岗位,报录比仅为1.93:1,远低于2018年事业单位所有岗位公招考试报录比(4.70:1),但高于2017年西藏自治区教师岗位公招考试报录比(约为1.5:1)。整体而言师范类就业形势相对非师范类而言较为乐观,竞争程度要平缓的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往届毕业生和非西藏籍毕业生数量的累积,报录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公招考试的竞争只会逐步加剧。个人自我感知的就业能力越强,挑战难度加剧的公招考试信心就越足,因此公考意愿也就越强烈。

(三)家庭维度对大学生公考意愿回归分析

父亲受教育程度对西藏师范类大学生公考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表2显示,随着父亲受教育程度出现分化,这种影响方向发生着变化。具体来说,父亲文化水平为小学及以下,子女更加愿意参加公招考试;父亲文化水平为初中到本科水平,子女参加公招考试意愿不强烈。由此证明父辈的教育水平越低,对公考的认同度也越高,子女进行一元就业选择的倾向也就越高。同时,父亲的职业也会显著影响到西藏师范类大学生公考意愿,父亲为农牧业劳动者,子女选择公考的可能性较高;父亲为个体工商户、无固定职业或工厂工人,子女公考的可能性比较低,且前两项职业对公考意愿呈负向显著影响;父亲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教师,虽然对子女公考意愿影响不显著,但两者仍为正相关关系。农牧业劳动者对于公务员事业单位具有天然的崇敬感,对子女参加公考表示强有力的支持,而个体工商户和无固定职业者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已经转变了固有的就业观,更鼓励子女选择多元化职业道路。由此看来假设3得到了部分验证。

(四)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公考意愿回归分析

表2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西藏师范类大学生公考意愿存在一定的影响,相较于汉族和其他民族,藏族大学生更愿意参加公招考试,但性别和政治面貌对公考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本文认为西藏师范类大学生公考意愿背后的因素纷繁芜杂,政策环境、家庭背景和个人就业能力都对其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政策的感知和评价度越高,个人就业能力越强,西藏师范类大学生参加公招考试的意愿越强烈。家庭背景方面,父亲的文化水平越低,子女公考意愿则越强,而随着文化水平上升到初中及以上后,对子女公考意愿产生负向影响;父亲职业为农牧业劳动者的大学生公考意愿较强,父亲为个体工商户、无固定职业的大学生公考意愿较低。

(二)讨论

上述结论进一步梳理了西藏师范类大学生公考意愿背后的理论逻辑,通过实证研究解释了政策、家庭和个人就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公考意愿的影响,那么如何合理引导西藏师范类大学生“公考热”,让大学生选择多元化的职业道路呢?

如前所述,大学生对政策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就业意向,合理的顶层设计能够有效拓宽西藏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西藏教育厅数据显示,目前全区教育系统共有教职工4.9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08万人,专任教师中幼儿园、中小学专任教师为3.69万人。下图的数据显示,自治区历年幼儿园人数仍在继续增加,学前教育教师岗位数量不足,师资配置不均衡的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同时也必然会带动小学招生人数逐步增长,导致小学教师岗位不足。即随着入学率的提高和义务教育段的全面普及,幼儿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岗位存在很大的缺口。由于持续的教育投入需要稳定的财政收入保障,西藏的工商业基础薄弱,资源开发受到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地方财政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国家财政补助成为西藏财政总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公办学校教师岗位编制供应有限,仅有少数财政收入比较高的县市能够自主招聘教师岗位。此时急需利用民间力量来开办学校,但实际上西藏民办学校的数量、类型、覆盖范围都显得十分有限,县镇地区难觅身影,由此可见,公办学校教师岗位供应有限,民办学校发展缓慢,导致了教师岗位不足,从而直接限制了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附图:西藏自治区历年幼儿园和小学招生人数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进入教育领域。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发展的渠道和范围。支持培育教育新业态,扩大教育需求与消费。”这为未来民办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和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的“1+3”文件,为民办教育未来发展确定了新的法律和宏观政策框架。西藏存在民办教育发展的有利空间,尤其近十几年,大量外来人口的出现为民办教育机构提供了充足的生源,经济状况的改善则大力提升了民间力量进入教育领域的动力。2018 年12 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是在贯彻国家精神的同时从自治区民办教育发展实际出发,体现了自治区政策的理念与价值选择。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补充性资源,可以满足受教育者对紧缺教育资源的需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因此,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培育教育新业态,大力推进民办学校发展,不仅解决教师岗位供应不足的问题,还能拓展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公考渠道收窄带来的就业困境。

同时作为我国特殊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藏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2017 年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比例达69.11%。农牧民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由于前期政策路径依赖,加之长期以来对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稳定职业的向往,希望子女通过公考这一途径获得职业上的成功,这一想法本无可厚非。然而,随着公考岗位的缩减,这条单一的就业道路无法承载所有的师范类大学生,进入企业、自主创业等其他就业道路应全面开花。因此向农牧区劳动者精准投放和宣传就业创业政策,从而使家庭对大学生就业意愿起到正向积极引导,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多样化就业选择。

猜你喜欢
师范类意愿西藏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都是西藏的“错”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神奇瑰丽的西藏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排球选项课师资水平及场地利用现状研究——以甘肃省师范类院校为例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