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治疗在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2020-04-20 11:07王月香罗春生
关键词:双心早搏心理治疗

席 燕,王月香,刘 静,罗春生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8)

资料显示,门诊心律失常患者中抑郁焦虑发生率为20%~30%,住院患者中发生率可达40%~60%。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与心律失常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心医学"是将心脏及心理问题联系,通过控制精神心理疾患从而干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转归[1]。国内外研究均证实了“双心医学”治疗模式的重要意义[2]。本研究旨在探讨伴有心理障碍的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在“双心医学”模式指导下的疗效评价,从而正确认识双心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干一科住院的心律失常患者127例。年龄在60~92岁,其中男性65例,女性62例。纳入标准:①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②性别不限;③经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证实存在心律失常者;④无明显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能够配合完成测试。排除标准:①功能性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及偶发早搏;②痴呆患者;③过去6个月有吗啡类、酒精等物质滥用或依赖的患者;④有精神病患者;⑤近6个月患有严重脑血管病患者;⑥严重肝肾功不全、肿瘤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量表测定后由专科医师确定是否诊断心理障碍。根据患者有无心理障碍、是否实施心理治疗分为3组。观察组1:心律失常合并心理障碍者,在常规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行心理治疗,即双心治疗;观察组2:心律失常合并心理障碍者,仅常规心律失常治疗(指不接受心理治疗或未坚持心理治疗);对照组:单纯心律失常者,常规心律失常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内的心律失常事件。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判定疗效,治愈:治疗后经动态心电图监测,早搏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经动态心电图监测,早搏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早搏未控制,心电图未恢复。

随访并记录患者6个月内的临床心血管事件: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及再住院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三组患者心律失常事件比较

三组治疗后心律失常都得到控制:观察组1、观察组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1%、61.9%和80.8%,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心治疗组显著高于其他组。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心律失常事件比较

2.2 心律失常合并心理障碍不同治疗组患者临床心血管事件比较

6个月随访患者临床心血管事件,仅在观察组2中出现2例恶性心律失常,均未发生心源性死亡;再住院患者仅在观察组2中出现3例。说明双心治疗有效减少患者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3 讨 论

不论是器质性心脏病还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在伴有心律失常发生时,患者常常因疾病本身带来的不适、对预后的不可预知、长期服药的不便等产生较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患者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遂又增加心律失常的门诊和住院率,甚至导致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病死率的增加[3、4]。

研究指出,抑郁症可以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室颤、房颤复发风险增加[5]。焦虑能够引发心律失常[6],即使在植入ICD后,也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抑郁或焦虑还被认为可能是影响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因素之一[7]。原因是抑郁或焦虑等不良情绪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其张力增高,刺激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得心肌细胞电活动的不稳定性增加,出现心律失常,甚至是恶性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

已经证实,双心治疗能够缓解伴有不良情绪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症状[8],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9]。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治疗后心律失常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但观察组2低于观察组1和对照组,考虑是由于心理障碍的不利影响仍存在。观察组1即采取双心治疗的患者,心律失常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且6个月内的观察发现其不良事件少、再住院例数低,进而证实了积极的心理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10]。

综上所述,双心诊疗模式的开展,遏制了老年患者心理障碍和心律失常两者间恶性循环的作用。积极干预焦虑或抑郁,可使老年心律失常患者获益。

猜你喜欢
双心早搏心理治疗
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病”的临床应用
双心医学模式治疗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做一个“双心”语文教师
“双心”并用,让孤雁归队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