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溶栓介入治疗

2020-04-20 10:30
关键词:导丝病程溶栓

王 斐

(山东省临清市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肝胆胰血管外科,山东 聊城 252600)

现阶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数量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临床开始加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关注。从某种角度而言,扩张血管、维持血液畅通,是该疾病治疗的核心。临床认为,溶栓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能够改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提高治疗效果[1]。基于此,为了明确溶栓介入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作用,本研究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4例,将其作为对象,进行分析与探究。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差异,设置两组,每组患者32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为48岁~82岁,平均年龄为(65.28±0.42)岁;病程为2个月~18个月,平均病程为(10.36±0.45)个月。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为47岁~83岁,平均年龄为(65.34±0.57)岁;病程为2个月~19个月,平均病程为(10.89±0.43)个月。两组资料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为常规药物治疗。从患者病情状态实际出发,给予患者常规的降血糖和降血压治疗。

1.2.2 观察组为溶栓介入治疗。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溶栓介入治疗。对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评估患者血管的狭窄情况,选择相对合理的入路方式。准备交换导丝、指引导管和J型超滑亲水导丝等材料,其中交换导丝长度为260 cm,指引导管长度为55 cm。对患者侧骨动脉实施逆行穿刺处理,将浓度为1.0 mg/kg的肝素静脉注射到患者体内,在患者体内缓慢植入超滑导丝和导管,经过造影可明显见导管在血管腔中,在确定狭窄程度、位置的基础上,将超滑导丝更换为加强导丝,采用球囊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术后持续24 h监测体征。

1.3 观察指标

制定临床效果判定标准:①显效:血管狭窄程度不超过30%;②有效:血管狭窄程度超过30%但不超过50%;③无效:血管狭窄超过50%。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结合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分析[n(%)]

3 讨 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临床常见病症[2]。该疾病是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后,动脉闭塞导致肢体缺血。引起下肢动脉闭塞或是狭窄,从而引发肢体慢性缺血。患者发病后,多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畏寒、疲劳、血管狭窄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因而,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展开合理治疗是尤为必要的[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8.13%和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8%和87.13%。此研究结果可证实,经过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明显改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分析原因,对照组仅采用常规降血糖、降血压治疗,而观察组采用的是溶栓介入治疗。治疗期间,借助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掌握患者血管狭窄情况,将肝素以静脉方式注入到患者体内。肝素作为抗凝剂,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具有抗凝血的作用。将此类药物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能够维持血液体外循环畅通,从而改善血管狭窄。

综上所述,溶栓介入治疗在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应用效果和价值比较明显。为此,日后对疾病加以治疗时,可掌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治疗需求,为患者实施溶栓介入治疗。

猜你喜欢
导丝病程溶栓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超声内镜引导下近端胰管穿刺反向引导支架植入成功1例
用Guidezilla 延长导管与后扩张球囊联合取出冠状动脉嵌顿导丝1 例
溶栓期血压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绕行钙化斑块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开通左前降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1 例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