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思考
——以北京市西四北三条11号院为例

2020-04-20 12:13◎张
文化产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本院四合院胡同

◎张 隽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北京 100050)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的西四地区,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元代街巷布局,是研究北京城市规划和历史地理的重要实物遗存。西四头条至八条建于元代,经明清两代保存下来,这一地区的胡同排列整齐,四合院布局规整,是老北京城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地区。该区大部分为具有居住功能的四合院(程砚秋、傅增湘等名人故居也在其中),此外还包含宗教(弘慈广济寺、双关帝庙、宝禅寺、庆宁寺)、礼制建筑(历代帝王庙);后世发展中出现了平民中学、中央医院、燕京造纸厂等一批历史建筑,种类涵盖传统建筑与近代建筑(图1)。1990年,西四北头条至八条街区被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保护较好的院落多达70余处,而西四北三条11号就是一处格局完整、保存完好、具有典型性的院落之一,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西四北幼儿园。本文以11号为例,对其在博物馆中的数字化展示进行探讨。

一、展陈内容为核心

对于直观传播知识的博物馆来说,其核心要素就是展陈内容。在本案中,全方位、深度挖掘信息,形成后台数据库,是一切展陈的基础。西四北三条11号院大致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图1 西四头条至八条文物保护单位及部分历史建筑分布示意图

(一)地理环境

西四北三条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中与小绒线胡同相交,全长527米,宽5米。整条胡同以平房四合院为主,檐高不超过3米,整体色调以灰色为主,仅7号院有80年代建的五层红砖居民楼一座。胡同南北两侧皆有保存较好的四合院,街巷尺度空间舒适。胡同东口的3号“圣祚隆长寺”,中部的19号四合院和39号程砚秋故居,同属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建筑格局

西四北三条11号院(下称“本院”)位于新街口街道,西四北三条中部,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五进院落,平面呈刀把型。东北侧带一跨院,为花园,内有假山、游廊、花厅。院落南北长71.4米,南墙面阔30.7米,北墙面阔67.2米。建筑呈现清末民初的风格(图2)。

本院广亮大门位于院落东南隅,清水脊合瓦屋面,戗檐砖雕喜上眉梢图案,梅花形门簪4枚,红漆板门两扇,圆形抱鼓石一堆。大门东侧倒座房三间,西侧五间。一进院北侧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一座,两侧为抄手游廊,筒瓦屋面,绿色梅花方柱,步步锦倒挂楣子、花牙子。二进院正房三间,过垄脊合瓦屋面,前后出廊。正房东、西各有耳房二间。院内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出廊,皆为过垄脊合瓦屋面。三进院与二进院格局及形制相同,四进院正房七间,正房两侧各带耳房二间。西厢房三间,皆为过垄脊合瓦屋面。五进院有后罩房十四间,过垄脊合瓦屋面。

东跨院一进院,院内东侧有假山,假山下有山洞,上有一座八角形攒尖顶小亭。院内北房五间,披水排山脊合瓦屋面,前出廊。西花厅五间,过垄脊合瓦屋面,前出廊。东配楼二层,三间,披水排山脊,合瓦屋面。北房出廊接转角爬山游廊楼达东配楼二层,亦可向南通向假山之小亭。

图2 西四北三条11号院平面图

(三)历史沿革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京城全图上,本院即有现格局。民国时期格局定型,并保存至今。根据历史记载,本院先后有两位主人。

马福祥为第一位主人,他曾为民国蒙藏委员会第二任委员长。马福祥(1876-1932),字云亭,回族,甘肃省临夏县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年,随清末著名将领、甘肃提督董福祥进京,驻防蓟州。辛亥革命后,马福祥驻防宁夏八年。民国时在蒋介石政府下担任多职,常年游走于京外,1932年病逝后葬于阜成门外三里河回民公墓。但他在此居住的时间和具体情况无详细记载。

第二位主人为张雪门,他在此创办了艺文幼稚园。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致力于幼稚教育60年。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为民国及后世幼稚园教育及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研究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艺文幼稚园更名为西四北幼儿园,并使用至今。

本院所在的西四北三条胡同,明代为箔子胡同,属鸣玉坊。清代称豹子胡同、雹子胡同、报子胡同等,属正红旗地界。1911年后沿用报子胡同,因是西四北大街西侧自南向北第三条胡同,1965年改称西四北三条。

(四)文化价值

本院位于人文环境密集的北三条胡同内,作为传统的中型四合院,浓缩了典型四合院的必要元素。从建筑文化角度来讲,本院从规划用地、基本方位、格局、空间关系、建筑及构造到装修装饰、园林绿化一应俱全,同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传统四合院文化的良好切入点。

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讲,建筑的尺度、建筑的装饰都蕴含着文化内涵,与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人们的信仰追求、文化修养、民风民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以说,建筑承载了文化,文化通过建筑体现。从文化传播角度讲,四合院作为北京城市“金名片”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中是数量最多、覆盖最广的类型。由于四合院文化的实用价值、文明声望及时代适应性等多种因素,四合院的建筑样式、文化内涵从封建社会延续到了现代社会,从北京这个文化源地扩散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因此,以本院为例的探究具有直观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二、数字技术是载体

传统博物的展陈是利用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打造数字化博物馆,就要通过数字技术将博物馆与观众联结起来,通过多项技术融合呈现想要传递的内容信息。

(一)地理信息技术呈现时空中的空间迭代

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是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三大技术,同时这些技术又可与IT其他技术集成。在本项目中,这些技术在微观层面的使用即技术为实现内容服务。运用GIS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图像处理子系统、数据产品输出子系统,可以准确通过空间数据,构成地理实体,用数字形式描述空间,模拟、分析、输出对于本院建筑及街区在特定时空不同的地表效果。

(二)虚拟仿真技术是建筑空间的表达

虚拟仿真技术,又称虚拟现实技术或模拟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新崛起的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各种传感器构成的三维信息人工环境,可以逼真的模拟真实世界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事物和环境,它具有沉浸性、交互性、虚幻性和逼真性四大基本特性。在本项目中,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文物建筑通过虚拟复原并展示,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以应用为目的,将其与旅游结合起来,通过情景化的界面模拟旅游体验,可以增强亲临效果;通过3D扫描仪、数字相机全景拍摄等设备对本院进行图像数据处理和复原建筑,为VR平台奠定影像基础;运用成熟的Unreal4、Unity3D等VR搭建软件呈现最终的虚拟效果,打造人机交互的沉浸式体验。

(三)知识图谱技术是汇通展陈内容的关键

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在图书情报界称为知识域可视化或知识领域映射地图,是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较于传统的基础关键词(keyword-base)搜索模式,其可提供更加精准、更为全面、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搜索。图谱技术主要基于构建与认知技术、架构与应用技术。

知识图谱通过知识抽取,使用大规模数据库的多维实体分区技术方法,将知识的结构化明晰,消除实体、实体语义标签、实体语义关系等知识范畴的边界,并结合深度神经网络技术,从不同的层次对文本、多媒体及多模态对象进行解析与理解,协助提供上层认知所需求的语义理解,并支撑基于知识的计算与推理,从而实现认知技术的框架。而知识图谱的逻辑架构与应用又可融合到其他对外输出接口,通过不同的终端体现。以上数字技术的后台编程技术、云技术就不在本文讨论了,但可以其为载体的构想在下节进行讨论及部分呈现。

三、交互体验是效果

人性化的交互体验基本要求是好学易用、准确高效、安全友好。本案将展陈内容和数字技术结合,对产生的交互体验有如下构想:

(一)恢弘的历史画卷

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历史文化保护区,自元大都建成时便已定格局,又经过明、清、民国、新中国等不同时期。可利用复原研究将元代、清代的建筑空间数据,用三维技术虚拟地理实体,从平面格局叠加至现代立体格局,展现同一街区在大时代、大格局下地貌的变化,带给观众时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可以从人的视角对比古代和现代的街巷空间,将过去恬静的胡同生活与现在挤满小汽车的拥挤嘈杂进行直观对比。通过地理信息技术中遥感系统的航空摄影,可为本片区提供20世纪初至今不同时期的卫星图像,通过鸟瞰图对比建筑、街区的格局变化,最终以触摸屏、沙盘、激光悬浮成像等形式出现(图3)。

图3 基于GIS复原的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街区、建筑轴测图

(二)细腻的建筑文化

利用VR技术复原本院,观众可以带上VR头盔,在设计好的平台内,通过操纵手柄,虚拟穿梭在院落的各个空间。在复原建模时,去掉了幼儿园内的设施,对建筑内外部空间进行复原(图4)。同时为方便不同体验,设计两种游览模式,一是按既定的游览顺序走,二是观众随性而走。通过虚拟游览,观众可以参观这些不对外开放的空间,去探知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游览真实四合院时或许看不到复杂的梁架结构、精美的砖雕,但利用复原点云建模,就可以将四合院和木结构拆解,多角度观察梁、架结构,近距离看砖雕纹样图案、工艺技术。当然也不局限于此技术,但通过多年游戏平台上的打造,VR效果的沉浸感、代入感最真实。

图4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的建筑场景

(三)丰富的人物故事

静态的房子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更加温暖和饱满。院主人居住留下的印记,开展的活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在复原的房间内,陈设的器物设计为可触摸式,在真实的书桌上配上可触摸屏,放上文件,由观众自主翻阅;或将挂在墙上的主人照片做成投影或画轴,通过传感器,当有观众走近时会自动播放主人生平等;也可将陈设在书架上的书作为载体,通过互动操作,让观众主动搜索其想了解的内容。

(四)泛在的文化传播

图5 知识图谱构架下的交互操作——垂花门

基于知识图谱的逻辑框架,前文所提及的展陈内容,就是一个庞大的知识数据库,院落格局、建筑构造、历史沿革、文化价值等,这些看似分类不同的知识结构通过图谱技术,将会形成一部图像的百科全书。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垂花门,用传统的展示表现手段,一般是实物模型展陈或图片展陈,附一标签,介绍垂花门。但如果运用知识图谱的技术,观众可以了解标签之外更多的“垂花门”知识,比如木结构、分类、作用、木雕技术、纹样花卉、彩画技术等,也可以顺着其中某一分类,继续进行更多的延伸、延展搜索。这些知识会打破原有专业的壁垒,通过强大的数据库与计算技术,将看似不同分类的知识结构进行再加工、再编辑、再推送,以时效性、可预测性、可溯源性、可个性化等服务满足观众的需求,调动观众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图5)。

搭载一切可使用的网络,可无限拓展和延伸一个小小的四合院所蕴含的信息。可以开拓智能电子讲解器的智能交互模式。观众在进入博物馆时,内心总是抱有一定的学习欲望。在博物馆过去传统的展示手段中,人工讲解一般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因为讲解员的介绍中蕴含了很多展品背后的故事,这些是标签上的文字远无法呈现的。而互问互答的形式,使得知识的输入输出双方有一种对等的关系,让观众感觉更友好。然而随着受众的扩大,人工讲解的比例在缩小,电子讲解器在近10年来快速普及,但依旧摆脱不了单向输出的模式。设想本案的交互电子讲解器,后台依托云端、知识图谱技术,前端以移动的电子媒介形式出现,那么观众在听电子讲解游览时,便可向电子讲解提问,讲解器执行用户的语音命令,实现智能问答。

(五)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这些交互信息体验的呈现方式,多会采用新媒体、图、文、声、像、影等复合语言,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力觉、动觉等接收信息。那么在视觉上,一方面要让界面的整体保持一致,有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另一方面,内容呈现不要太过绚丽,在稳重的格调下适当采用效果,以免喧宾夺主。在听觉上,要避免嘈杂,控制音量,用轻音乐背景,避免刺耳的音效。在触觉、力觉上,提高硬件的灵敏度,避免因复杂的操作而造成疲劳。在动觉上,在互动投影的运用上,避免动作过大的交互操作,应以较为舒缓不激烈的形式呈现。

四、结语

目前,实体博物馆实现数字化,需要在创意构思及最核心的内容上下功夫。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要运用现代技术为内容服务,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目标,将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泛在传播,打破知识壁垒,在发挥首都“金名片”的作用上更进一步。

猜你喜欢
本院四合院胡同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四合院下的宝藏
东明胡同
四合院里的义务管理团队
神圣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