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及策略

2020-04-20 11:20丁春霞
课外语文·上 2020年4期
关键词:知识框架

【摘要】语文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安排也不尽相同。教师作为引领者要结合学年特点,让学生走进文本,构建知识框架,多思多想,多读多写,树立大阅读的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

【关键词】学年特点;知识框架;人文思考;大阅读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0-0103-01

使用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已三年余,部编教材体例得到了一线教师认可。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自然统一,知识性、灵活性、科学性更加鲜明。在注重知识编排的同时,更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综合性学习和写作的安排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师生使用起来更加便捷。语文教学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处的课堂,教师的引领作用决定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果。语文课本是由不同的篇章组合而成,教什么、怎么教取决于教师的安排。教师结合单元总体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每节课的内容与教材的横向和纵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学设计也不应是孤立存在的,应当紧扣单元重点,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前后衔接,一脉相承。当然学生的素质能力不同,教师一堂课安排的容量也不尽相同。关注学情就成为课堂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备课时要高屋建瓴,能把握大局,让每位同学的语文素养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语文课堂是依托于语言文字来传道授业,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每篇文章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它承载了学生不同时期学习的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既能明确编者的意图,还要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合文本内容预设问题,还要关注课堂生成问题,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理解内容,感悟思想,提升素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要做好角色定位,要引领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语文教学更多还是熏陶感染,让学生能自觉阅读思考。多年后,当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渐渐淡忘时,剩下的就是能力。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采取相应的策略。

第一,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符合学年特点,既有预设也有生成,应面面俱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样纸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料,而是有血有肉,有敏感而娇嫩的心灵,教师上课不应只想到教材,不应只想到他的教学设计,还应该重视学生反应。通过细致的观察对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教学设计要在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范围内,尽量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设计问题。让学生能沉浸在阅读和思考中,很安心,很安静,很安全,但他们的思维却没有停下来,学生自己阅读、比较、整理、讨论。这样的课堂没有喧哗,没有争抢,没有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有的是学生用心阅读后的思考。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检验他们的思考结果:可以倾听,可以动笔写感受,可以小组交流,可以选代表汇报等。

第二,人文性的内容要让学生思考,能走进文本,潜心阅读品味,真正做到知文、知人,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抓住文本内容,引领学生读文,借助意象调动学生切身感受,再辅之以音乐的烘托,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后,让学生也配乐诵读,此时学生在读中已经对文本有了真切的感受。学生抓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词语像一条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思念。“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借助意象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学生也走进作品深处,深情地朗读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我们还可以借机推荐诗人的其他作品,如《乡愁四韵》,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情感。这样可以将作家作品纵横联系在一起,立体地读文识人。

第三,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语文学习离不开字、词、句、章,语、修、逻、文。可以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的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框架,如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描写方法、文体常识等,这样面对不同文体的课文,学生可用相应的文体知识学习,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对学习课文有益处,也便于学生借鉴不同文体课文的写作特点,利于学生的写作。

第四,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能自如地驾驭教材。教师要精通教材,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有精力、有能力关注学生,才能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语文教师要依靠文本,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王荣生教授说过:“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跳出“内容”“形式”的怪圈,建立新的教学文本观。如果教师一味地照本宣科,就不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弱,解决课堂问题的能力差,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了。语文课堂的容量是无限的,课文涉及的资料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学习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这首诗,教师就要补充贾谊的资料,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主旨。

第五,教师要树立大阅读观念,大阅读才能有大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积累(包括词汇、句式、语感等),只听教师讲当然不成,讲得再出色也不能把词汇和语感讲到学生的大脑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量科学的阅读。学生在读中积累词汇,学会句式,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这些无法接受教师的传授,教师要引领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遨游,老师的讲和学生的练相当于大海中溅起的浪花。只有让学生不断阅读,才能有自己的积累,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回想自己的语文学习之路,得益于阅读和写日记,大量阅读才会有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不停地练笔,一本本厚厚的日记,记录着学生的成长历程,以我手写我心,领悟了写作的技巧,最终才能学以致用,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第六,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多读书不断充电,让自己丰厚起来,厚积而薄发,教学才会游刃有余。闲暇之余,常以书为伴。读书的第一收获是教学更得心应手,课堂的驾驭能力增强,另一收获是教学的眼界进一步开阔。教师本身就是一部耐人寻味而又魅力无穷的大书。“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从师而学,他得到的是鲜活的语文,这就是教师的榜样力量。学习是教师一辈子的事情,“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要以自身为镜,让学生看到语文的美丽。

语文教学应遵循学科特点,循序渐进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锻炼。面对不同的篇章,我们要善于借助语言文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下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作者简介:丁春霞,女,1969年生,吉林通化,本科,中教高级,研究方向为阅读教学与写作。

猜你喜欢
知识框架
TPACK视角下的教师实施翻转课堂所需的知识
妙用概念图 巧搭知识框架
小虚词大学问重夯实促品味
论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工程教学的一点思考
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方法
“图形的认识”教学中“学导”方式的探索
怎样学习高等数学
怎样学习高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