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业态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4-20 11:16谢天成施祖麟
当代经济管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顶层设计健康发展乡村振兴

谢天成 施祖麟

[摘 要]近年来,农村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文章在介绍农村新业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顶层设计不清晰、要素制约突出、水平有待提升以及规范化不足等系列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带来的新机遇,提出要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环境、加快转型提质、加大监管力度等政策建议,加快促进农村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新业态;健康发展;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F323;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0)01-0041-06

一、引 言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特别是通过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与重点任务,并提出产业兴旺是重点,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把握城乡发展格局发生重要变化的机遇,培育农业农村新业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特别要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健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机制。2019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从实践来看,随着“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深度渗透并融入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诸多新业态和新的经营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当然,农村新业态作为“新事物”,在当前发展过程中既受到基础设施、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也存在盲目和“一窝蜂”现象。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政策导向相结合,加快规范和引导,促进农村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二、 文献综述

乡村振兴战略自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以来,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重点,但由于时间较短,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重大意义及相关内容的解读等方面[1-2]。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能让农民在农村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3],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新动能[4]。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兴起时间由于较短,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概念[5-7];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简单模仿、 形式单一、产品雷同等问题[8];相关配套政策滞后[9],特别是市场化融资机制发育不全[10],其抗风险能力较弱[11]。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一定的资金投入和专业的营销能力[12],并依托农村绿水青山、乡土文化等独特资源优势[4],立足“以农民为本”的价值理念[13],加快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和资源跨界集约配置[10],培育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14-15]。由于乡村衰退现象成为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乡村复兴、乡村建设、乡村再造等领域也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热点,先后有学者介绍了英国[16]、美国[17]、日本[18]等國家农村振兴政策和实践经验。国外有关业态的概念最早应用于零售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提高本国农业收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农业创新与融合发展,开始探索农业新的发展模式,即新型业态农业,如日本所谓的“六次产业”、荷兰高科技和资源集约型农业等[6]。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术界对于乡村振兴和农村新业态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乡村振兴作为“新战略”、农村新业态作为“新事物”时间较短,农村新业态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健康发展路径与策略等研究亟须深化,以便更好地认识、准确把握农村新业态发展规律,实现新产业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三、农村新业态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积极培育壮大农村新业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持续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保持稳中增效,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①。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 000亿元。在农村电商方面, 2017年全国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12 448.8亿元,全国农产品网络销售达到了2 436.6亿元②;截至2018年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已累计支持示范县1 016个;截至2018年9月,阿里巴巴已建成965个县级运营中心,覆盖村级服务站近10万个;全国淘宝村和淘宝镇数量分别达到3 202个和363个。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2017年相关部委启动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创建工作;2017年全口径(含规模以下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万亿元,增速达7%左右③。

1.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自然生态、有机和个性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提供丰富的文化旅游产品、优质商品以及安全食品、绿色食品、休闲食品等,是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旅游、文化、健康、生态等方面需求的重要举措。一是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来看,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美丽乡村与田园风光成为广大城乡居民休闲、放松、娱乐的重要目的地。二是从农村电商来看,一方面,农村居民通过农村电商购买生活消费品和农资产品,既降低成本,选购也更多元化和精准化;另一方面,农村电商有助于打通城市消费者与农产品之间的直接联系通道,在破解农产品滞销、“卖难”等问题的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价格更低、品质更好的农产品供给。三是从农产品加工来看,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变到“好不好”,对农产品和食品的口味、品牌与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

2.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通过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优化,提升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而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一方面,农村新业态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新技术应用、农业多功能性挖掘、经营模式创新和产业链延伸,将新理念、新元素融入农业供给体系,为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注入了全新动力;另一方面,农村新业态发展也“倒逼”农业结构调整。如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消费者需求信息将通过交易大数据反馈给农业生产者,有利于引导农业生产者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实施精准生产,进而不断提高供给水平,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3.为新时期扶贫攻坚提供新的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 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 660万人,其中农村新业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农村电商扶贫。一方面,贫困人口通过网上平台拓展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另一方面,农村电商中“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农资产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信息、技术等要素加快向欠发达地区辐射、转移,为欠发达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创造有利条件。在脱贫攻坚推进过程中,各电商平台积极参与,如中国邮政集团截至2018年上半年共建成709个扶贫地方馆(全面覆盖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并探索出“邮乐网+原产地认证+地方邮政+农村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旅游扶贫。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渠道。2017年全国乡村旅游25亿人次,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17.5%④。根据《“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带动2.26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脱贫。三是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产业扶贫。《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93号)提出支持贫困地区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积极引入品牌好、实力强、市场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为创新创业和就业增收开拓“新蓝海”

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和农业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返乡创业就业人数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底,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人,“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各类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 100多万人;其中80%以上发展产业融合项目,50%以上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创业⑤,涵盖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加工流通、电子商务等诸多新业态领域。农村新业态快速发展,可以让农闲时段的劳动力就地就近实现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根据《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7—2018)》,2017年农村网店数量达到985.6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 800万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18年底,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景点增至9 200个以上,综合收入超过510亿元,带动就业人员近105万人⑥。

四、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顶层设计不清晰

第一,概念与内涵尚不明确。近几年农业业态、农业新业态、农村新业态等提法不断涌现,但国内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部门,对农村新业态等概念、内涵尚未有明确的界定,关于农村新业态的类型或类别划分也存在明显差别。从近三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来看,2017年提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并明确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和现代食品产业三大领域,同时要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特色村镇与田园综合体;2018年则提“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新业态一词,全文仅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内容中出现1次;2019年则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并明确乡村特色产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和数字乡村等重点行业,新业态一词全文也仅出现1次。我们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多数地方政府对农村新业态的概念、内涵、类型的界定明显不清晰,对新业态与传统业态的区别把握不足,甚至将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低端的农家乐等,均看成农村新业态,“新瓶装旧酒”现象屡见不鲜。

第二,发展缺乏统筹。新业态发展所涉及到相关部门较多,既包括农业农村部,也涉及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同时新业态落地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又涉及自然资源部,而农村新业态中的企业经营与监管,则涉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和现代食品产业等行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政策衔接等,亟须进一步加强。

第三,相關统计滞后。农村新业态作为新事物,相关业态发展刚刚起步,同时受概念与内涵不清晰影响,农村新业态相关数据统计滞后。如农村电商数据,由于某些大型电商平台将其作为所谓的商业机密,数据开放共享范围和程度有限,导致相关政府部门难以掌握本地农村电商发展详细情况,制约了大数据“倒逼”和引导作用。2018年8月,国家统计局出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其中与农业相关的新业态,既包括设施农业种植、设施林业经营、设施畜牧养殖和设施水产养殖等设施农业,也包括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农林牧渔业智能管理服务、专业化农业服务等其他现代农林牧渔服务业,在具体统计中如何科学核算,避免重算、漏算,任务十分艰巨。

2.发展要素制约突出

第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尽管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显著增加,但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再加之传统的“重城市、轻农村”思维,从村镇到园区、景区 “最后一公里”建设仍显不足。有些村庄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新业态发展所急需的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乡村旅游中的旅游厕所、停车场等“痛点”问题突出。

第二,“用地难”问题普遍存在。在当前土地指标趋紧的大背景下,农村新业态项目用地问题突出。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就农村新业态发展所出台的系列文件中,均提到要加大用地保障,如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允许在县域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下乡创业”,但如何操作仍需进一步细化。有些地区出台的用地政策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如浙江省规定设施农用地不能超过生产使用农地面积的千分之五,这对于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业态而言,比例明显不足;还有些地区仅靠增减挂钩,如何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鼓励宅基地有偿退出等探索多元化供给,亟须进一步加强。

第三,金融服务滞后。农村新业态贷款比较困难,一是新业态作为新事物,金融机构尚不了解,缺乏潜在的发展预期;二是缺少抵押物或抵押物价值较低,难以获得贷款审批;三是涉农项目周期长、见效慢,发展不确定因素较多,影响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尽管很多地区都设立了创业贷款或创业担保基金,但现实中创业担保贷款条件严格、额度较低,相对新业态发展的整体投入而言,明显“杯水车薪”。

第四,人才短缺。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明显,人才短板尤为突出。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来看,从业人员多数为周边农民,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餐饮、住宿、康体娱乐等综合型服务人才缺乏;从农村电商来看,根据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7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84%的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尤其涉及运营、推广销售、IT、美工等岗位;从农产品加工业来看,该行业以小型规模企业为主,总体实力偏弱、薪金待遇相对较低,高素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严重制约企业转型升级。

3.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第一,规模小、整体实力偏弱。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来看,多数项目由于功能单一、配套不完善,游客停留时间较短、人均消费不高,导致经营收入相对较低。2017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次占国内游客接待人次的56%,而营业总收入仅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16.2%。从农村电商来看,2017年农村网店达到985.6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仅有12 448.8亿元⑦,平均测算每个网店年销售额仅有12.63万元;事实上,大量的农村网店处于“休眠”状态。从农产品加工业来看,不少企业由传统的家庭作坊、家族企业发展而来,行业规模总体偏小。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仅有2.4亿元。而规模小、实力弱又直接导致企业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装备水平相对落后,节能减排压力大。

第二,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品牌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也是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显著标志。农村新业态品牌创新薄弱,综合效应尚未形成。从农产品加工业来看,行业大而不强,质量效益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国品牌、民族品牌。根据2017年“世界品牌500強”排名,农业食品行业35个品牌上榜,最高的可口可乐排名第7位;我国仅有中粮、青岛啤酒、茅台与五粮液4个品牌上榜,排名最高的中粮仅位于第222位。

4.发展规范化不足

第一,存在盲目性与无序性。由于成本相对较低,开网店成为当前农民和返乡人员创新创业的主要选择。2017年农村网店达985.6万家,比2016年增加169.3万家,增幅高达20.7%,但由于策划、宣传、推广滞后甚至缺失,同质化竞争激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者,大多数是当地农民,往往忽视项目论证、规划、设计,盲目跟风现象突出,“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遍地开花”,产业地理集中度不高,上游原材料与下游市场竞争激烈,在导致成本不断上升的同时,还易出现产业相对过剩。

第二,标准化相对滞后。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由于经营活动涉及农业与服务业,企业性质认定缺乏标准,且涉及到土地、税收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能否享受的问题。在农村电商中,农产品尤其是特色生鲜农产品等通常生产规模较小,再加之检验检测、质量认证、品牌保护等滞后,导致同类产品价格、品质存在明显差异,农产品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假货现象屡见不鲜。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细分行业标准缺失,监管体系不健全,甚至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突出。

第三,“乱用地”问题突出。新业态发展用地需求较大,一些新业态在建设过程中,擅自改变土地性质,甚至侵占基本农田修建“大棚房”“木屋民宿”等。还有少数工商资本,以土地流转发展新业态名义“下乡圈地”。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国已排查各类农业设施1 815.7万个,共发现占用耕地违法违规建设“大棚房”11.4万个。此外,新业态发展还存在园区化趋势,单就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而言,目前累计达到200多家;部分园区面积过大,甚至还有园区以“产城融合”名义发展房地产。

五、迎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了党章,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决新的社会主义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产业兴旺,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关键所在。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农村新业态发展方向,并对当前农村新业态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中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引导和规范农村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增强乡村发展新动能。

1.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农村新业态发展的新目标与新方向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具体目标与重点任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细化实化未来几年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提出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全国各省(市、区)也先后编制本区域乡村振兴规划,明确农村新业态发展的新目标与新方向。如:北京市提出通过农旅结合、农科结合、农文结合等模式,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业态;浙江省提出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旅游、健康、文化、信息、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江苏省提出稳步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光伏农业等新业态。

2.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二十字”总要求,农村新业态发展,不仅对于“产业兴旺”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对于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二十字”总要求也对农村新业态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产业兴旺”要求农村新业态提高创新力、竞争力和生产率,实现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生态宜居”要求农村新业态在发展中,要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凸显新业态的生态优势;“乡风文明”则要求农村新业态发展,既要诚信经营,也要立足区域特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治理有效”要求农村新业态发展既要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要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生活富裕”要求农村新业态发展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六、相关建议

1.强化顶层设计

一是在概念与内涵上,要明确农村新业态的基本概念及其典型特征、主要类别与识别依据,厘清其与传统农村业态之间的联系、区别及其究竟“新”在何处。二是在发展路径上,农村新业态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地理区位、文化背景、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因素,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分类施策,在强化“硬约束”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弹性”。同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些条件成熟、基础较好、且有过探索实践的地区作为新业态示范区,先行先试,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以突出“典型引路”。三是在发展目标与任务上,要遵循农村新业态发展规律,既要明确“一张蓝图”、一茬接着一茬干,同时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宜快则快、宜慢则慢,不盲目攀比速度。四是在大数据上,要围绕国家统计局《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进一步细化农村新业态核算范围与统计标准,加快建设农村新业态数据库,构建新业态市场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预测分析系统,强化大数据对新业态发展的支撑。

2.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扎实推进抓党建促农业新业态发展,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树立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增强基层党员干部对农民发展新业态的指导与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加强用地政策供给、盘活存量资源。要进一步细化鼓励农村新业态发展的相关用地政策,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开展全域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支持乡村新业态。同时,在符合主体功能区划和区域功能定位前提下,积极探索“飞地”发展,整合资源,破解用地瓶颈。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对农村新业态从业人员及返乡人员、青年农民等人群围绕新业态创新创业,提供授信和贷款支持,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和条件;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探索开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補政策试点,增强农产品风险保障能力。四是加强人才培训与吸引力度。围绕农村新业态发展需求,积极与高校、院所、企业等机构合作,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规划、科技、运营、销售、IT等专业优秀人才“下乡”,投身农村新业态发展。

3.加快转型提质

以“互联网+”和“生态+”为抓手,以拓展新业态功能为方向,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目标,加快农村新业态转型提质,推进高质量发展。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要立足于地方和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文化、民俗情感,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农耕文化、节庆文化和饮食文化,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田园综合体。在农村电商中,要加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实施效果评估,促进农村电商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拓宽农产品、食品、乡村旅游等市场;支持各类新业态经营主体与电商平台合作,鼓励涉农实体企业建设自身电商平台。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深加工、精加工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品牌建设,培育一批代表“中国制造”优质形象的世界级品牌。

4.加大监管力度

一是优化农村新业态空间布局。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和农业优势产业布局,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和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将农村新业态布局同产业规划、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形成协同互动、错位发展新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加强农村新业态创新创业指导。积极与城市优质创业培训资源合作,加强创业辅导,明确风险、避免盲目发展;严格控制各类园区数量与建设规模,避免“遍地开花”和“圈地”;全过程跟踪,避免传统业态以新业态之名享受土地、资金等各类优惠政策,甚至套取“专项资金”。三是强化土地利用动态监管。坚决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大棚房”,坚决退房还地,恢复生产。在闲置农房(宅基地)激活工作中,既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确保农民的话语权;又要对承租企业或个人进行审核把关,明确企业是否具有履约能力,其经营是否符合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是否有利于农业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关于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流转租赁期限,可考虑“弹性”流转租赁,如农房(宅基地)流转租赁期限可设为10年,流转租赁年限届满后,对项目综合效益和合同履约等情况进行评估,采取有偿协议方式,进行续期或收回。四是加强市场监管与标准建设,强化安全和质量保障。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加快完善涉及规划、建设、运营、服务、质量、技术、效益评估等农村新业态标准体系。

[注 释]

① 参考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本文重点分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业三类新业态。

② http://www.gov.cn/xinwen/2018-01/25/content_5260868.htm.

③ https://www.sohu.com/a/223854463_300936.

④ https://www.sohu.com/a/253801680_654573.

⑤ http://mini.eastday.com/a/190422112041973.html.

⑥ http://www.xqj.moa.gov.cn/gzdt/201901/t20190122_6170553.htm.

⑦ http://finance.ifeng.com/a/20180127/15951519_0.shtml.

[参考文献]

[1] 韩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J].中国经济报告,2017(12):15-17.

[2] 陈锡文.乡村振兴是关系中国全面发展,并最终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大事[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8(1):5-7.

[3] 陈锡文.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 34(2):5-13.

[4] 韩俊.返乡创业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N].学习时报,2017-02-20.

[5] 戴天放.农业业态概念和新业态类型及其形成机制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 35(2):200-203.

[6] 田伟利,宁碧波,吴冠岑.我国新型业态农业概念及发展路径的探讨[J].农业经济,2015(1):56-58.

[7] 陈慈,陈俊红,龚晶,等.当前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1):48-56.

[8] 陈锡文.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健康发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J].现代农业装备,2017(3):8.

[9] 李松.农业新业态成长遭遇“政策困惑”[N].经济参考报,2016-02-18(005).

[10] 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7(1):1-10.

[11] 方月仙,叶剑华.发展农村新型业态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J].中国乡镇企业,2014(3):65-67.

[12] 韩长赋.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推动农村创业创新[J].农村工作通訊,2017(24):5-7.

[13] 刘奇.打造五环产业链 重构农业新业态[J].中国发展观察,2015(12):62-66.

[14] 周立,李彦岩,王彩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3):16-24.

[15] 熊爱华,张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条件分析及政策建议[J].理论学刊,2019(1):72-79.

[16] MOSELEY M J. Rural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 London: Sage, 2003.

[17] WOOD R E. Survival of rural America: small victories and bitter harvests [M].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8.

[18] NONAKA A, ONO H.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conomies though the restructuring the self-sufficient realm: growth in small-scale rapeseed production in Japan [J].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2015,49(4): 383-390.

猜你喜欢
顶层设计健康发展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绿色生态,课堂构建
“两学一做”对于煤矿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