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以读促写教学探究

2020-04-20 11:46张宇欣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
关键词:以读促写背影写作

张宇欣

摘    要: 读写结合是当前语文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活动。以读促写是读写结合的一大重要板块。聚焦教材中的選文,其中不乏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指导。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总是从阅读的角度进行教学,忽视其写作教学的意义。朱自清的《背影》作为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选文是以读促写教学的优质范例。其写作角度、情感抒发、遣词造句和结构章法等都是初中生写作学习的典范。

关键词: 以读促写    《背影》    写作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两个割裂的部分,教师依据教材选文教学时往往关注到其对于阅读教学的价值,却忽视其对于写作教学的价值。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术研究,对教材选文的阅读教学方面的研究不计其数,立足于写作方面的研究却寥寥无几。语文课程一直重视将学生从“述而不作”培养为“述而能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很多经典作品对于学生的写作具有更成熟的指导作用。

无论是哪一版的初中教材,朱自清的《背影》都是选文中历久弥新的经典。这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不仅是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情自然流露,而且蕴含着巧妙的笔法和深刻的推敲。作者在《写作杂谈》中对《背影》的写作这样说明: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不尽然。也就是说,除了“情感的自然流露”外,《背影》的成文也受“平日的训练”影响,“控制文字”的技巧和章法依然是这篇经典文学作品的必要因素。这篇经典散文作为初中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常青藤,在思想内容和写作章法都适合初中生解读和学习。7—9年级学段的学生在写作中正是要培养多角度地观察并发现多姿多彩的生活,提高表达能力并力求更富创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无论是从写作角度、情感抒发、语言运用还是构架结构方面都为当下的初中生写作提供了示范,甚至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阅读教学时,《背影》一文未尝不是一篇优质的写作教学范文,《背影》的写作教学未尝不是教材选文中以读促写的教学范例。

一、观察入微,角度新颖

没有话题可写,内容空洞单一是学生写作时经常出现的问题。一些学生总是依赖所谓的万能模板,试图填补素材匮乏的空白。一个故事即使不合情理也被牵强附会地一写再写,甚至为了迎合作文要求编造事件。固化思维致使学生将写作要求同写作素材规定为一一对应关系,例如亲情与母爱、最有意义与助人为乐等,难以突破程式化素材的屏障就接受不到新鲜的灵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生没有生活,而是没有细致地观察生活,挖掘新鲜事物,为作文寻找话题。究其根本解决方式:体察入微,拓宽视野,并选取合适的切入点。

当今初中生记叙文写作时进行素材的收集,就是缺乏“定位美的眼睛”。定位不准是主要问题:无法在素材库中为作文要求定位合适的素材;难以为难得的素材寻求合适的写作角度。《背影》一文在构思立意上给予学生写作一个创新点。当有关亲情的作文都千篇一律地从母爱的伟大入手时,朱自清的《背影》从“为父爱发声”的写作角度打开了新的视野。将朱自清笔下的父爱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相观照,共鸣就会产生,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生活中还有更多沉默的爱值得被关注,还有无言的人物形象需要重新感受和认识。

更巧妙的是,作者避开了人物描写惯常的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等从人物正面入手的描写,而是将目光转向父亲的身后,用简单朴素的背影诉说复杂深刻的情感。为了在作文中展现亲情的伟大,学生不惜为自己文中的母亲的面庞写满皱纹和苍老,再运用雷同的语句进行描述,作文不免味同嚼蜡。朱自清将父亲的背影立为文章的主题,抛开无尽的正面描写,从“背影”这一主题单刀直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给读倦了人物肖像描写类文章的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也为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切入点开辟了新的思路。“背影”作为中心选材是一个较小的切入点,这样小切入点的角度进行写作却是言近意远。由“背影”为中心驰骋笔墨,详写了车站送别的场景,这个切入点正是父爱的集中体现,也是父子之爱连接的交汇点。

《背影》一文角度的选取对学生写人记事有两点启示:一是生活中在观察无言的人物之时需用心留意,仔细观察人物独有的特征;二是在较短的篇幅中更好地写人记事,应选取较小的切入点,以便围绕它展开文章、表情达意。

二、体验独特,情感真实

写作情感缺失、单一是中学生写作面临的困境之一。写作是学生个性化的活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当下中学生的写作思维和情感体验是不对等的。生活中所获得的独特情感体验并不能透过文字表达出来,“范文式”的写作思路让所有学生向着同一个角度进发,这个角度来自于别人的经历,并非学生在心灵深处挖掘出的深情,未免情感苍白、无病呻吟。《背影》为学生的情感抒写开拓了新的思路。

部编本教材在《背影》一课的预习提示中提到:这篇文章以它的真实与诚挚,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这篇文章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真挚,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背影》一文蕴藏着父子之前的深情,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从言语和行为上的深沉的爱的流露,又包含了儿子对父亲的愧疚、理解、怀念之爱。这两份互相的爱的呈现却是错位的。父亲在竭尽全力地读出自己的一切时儿子并不能体会,甚至生发出的是不屑一顾和嗤之以鼻。当父亲的一封“求和之信”试图打破僵局事,儿子对曾经父爱的表露开始回忆,心头一震之际,悔不当初,心头愧疚油然而生。整篇文章中以父爱为情感表达中心,“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成为凸显父爱最重要的情感底色。

相较于假大空、千篇一律的情感表达,《背影》一文所抒发的情感普遍却不普通,共性中蕴含着个性。这样“误解后理解、伤害后深情”的情感关系时时处处发生在身边,是人们都感受过的,却又极易被大家忽视,很少有人捕捉到。学生对写作要求的解读总是被限制在思维定式中。就亲情而言,学生常常难以跳脱“无私奉献”“欢乐和睦”的条条框框,忽视了冲突也是亲情中的常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与父母的隔阂正是他们正在经历并且受到困扰的难题。

《背影》一文是“朱先生的生命体验和当代中学生的生命困惑之间的联结点”[1]。朱自清父子感情的变化与当今时代的父母子女的关系有着跨时代的重合,父亲把“那年已二十岁”的“我”关心备至,而“我”却“聪明过分”地嘲笑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迂”。当“我”终于看到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艰难地爬月台买橘子时,情感骤变,“我”偷偷地落下泪来。文章正是由父与子之间的隔阂为发端,最后以作者在父亲的信前潸然泪下,了解父亲的用心良苦为终。初中生在透过朱自清的情感体验反观自己与父母的情感,不仅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和视角找到新的突破口,更重要的是在写作过程中重新思考家庭关系,这是一种最真实的情感体悟。

三、笔法细腻,语用精巧

学会观察新鲜事物,创新素材及构思是写作的前期磨合阶段,那么语言运用的恰如其分,文字表达的精巧丰富更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写作中,语言运用是作者思想的重要载体,文字表达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作者思想的传达和读者的审美接受效果。《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对中学生写作的要求中多次提到“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表达意图明确”“文从字顺”等字眼,着重强调了语言运用的重要性。当前中学生的写作却呈现言不尽意、词不达意的状态。一些学生如“茶壶里煮饺子”般无法将心之所想准确地用文字表达落实在文章中。表达单一,搭配随意,加之各种写作手法掌握得不够熟练,让作文显得死板僵硬。在众多教材选文中,不乏文采斐然、用词锤炼的优秀作品,在进行阅读学习的同时,这些作品对于学生写作学习的参考价值甚至是模仿价值都是不容忽略的。

朱自清的《背影》虽为一篇抒情散文,但在展现父爱的文字中极尽笔墨描写。让读者透过一位朴实寡言的父亲却看到了深刻而厚重的父爱。中学生通过品析朱自清经过打磨的文字,不难看出语言运用在描写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够通过经典文学作品逐渐积累更准确精巧的语言文字,在尝试运用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

《背影》中情节的高潮向来都是教师课堂阅读教学的重点,更是学生写作中语言运用借鉴的模范。其中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作者将父亲爬月台的背影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一个朴实无华却爱儿心切的父亲跃然纸上。朱自清用寥寥数笔将有着“肥胖的身子”的,“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袍”的父亲带到了作者眼前,父亲的体态、衣着无一不透露着质朴淳厚的特征。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父亲衣着的整体色调是深沉的暗色系,这不仅是为了展现其人物特征,还蕴藏着更深刻的意蕴。沿着颜色的脉络文本细读,会发现“朱红的橘子”和父亲身着的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作者之所以在画面中构建如此强烈的色彩反差,不仅单纯为了形成色彩审美,更是将“橘子”以独特的颜色凸显出来。运用外在的色彩描写揭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橘子之于作者是刺眼的,那深沉而努力的身影刺痛着作者的心。父亲的爱让他出乎意料,相较之下,自己的“聪明过分”变得羞愧万分。这种通过外在描写展现心理活动的方式是值得中学生在写人记事时尝试运用的。同时,父亲买橘的背影在作者的笔下一系列的动作真实贴切地浮现在眼前,父亲笨拙而又努力的动作细节都清晰而连贯。“走”“探身”“穿过”“爬上”“攀着”“缩”“微倾”等动作描写不是绮丽语言的简单堆砌,“蹒跚地”“慢慢”“两手”“两脚”“向上”“向左”等动词前形象的副词更显得人物鲜活生动,平实的白描却犹见文字的锤炼。

除了望父买橘的片段外,文章在高潮前还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做了铺垫。对我的关照“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在上车前,父亲“忙着”看行李,“忙着”讲价钱,“嘱”我要小心,又“嘱托”茶房多照应[2]。连用几个“忙着”“嘱托”让父亲关切作者的形象饱满起来。无论是细节描写的精巧,还是笔法处理上的细腻都是中学生在写作时应当学习并具备的技能。

四、章法独到,结构恰当

章法结构是一篇文章的支架。合理的章法结构会为一篇平淡无奇的文章增色不少,对于内容丰满的作品更是如虎添翼。课标和考试大纲中对初中生写作明确提出“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的重要性。结构散乱、无条理却是初中生记事类作文的通病。叙事不分主次,事件架构简单堆砌致使作文似流水账,令读者毫无阅读兴趣。单一的平铺直叙不再能满足初中生的写作学习,合理的结构排布不仅能更有效地让读者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还能增添阅读期待。朱自清的《背影》在章法和结构上都运用和排布得恰到好处,是初中生以读促写教学是典型的范例。

《背影》一文以父亲的背影作为文章的主题展现含蓄的父爱。文章开篇即开始回忆与父亲背影相关的一件小事,作者的情感随父亲的关爱渐趋深刻。文章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对于父亲的感情,作者的四次落泪作为情感线索贯穿全文,分别是:怀想祖母,伤心落泪→望父买橘,感动落泪→望父离开,离别落泪→读信思父,思念落泪。其中后三次落泪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情感的递进。这种情感递进看似是顺承的关系,整篇文章看起来平淡而朴实,实则事件表面的连续性暗含波折。“我”对父亲的情感是从拒绝与不屑开始的,在望父买橘的高潮中作者终于感受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却也偷偷落泪感动。在父爱的感化下“我”的急剧的情感转折更显父爱的深刻。这种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既使作者的内心情感更为突出地表达,又使读者在情节的高潮与作者一同体会父爱的深刻。初中生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尝试为叙事类作文埋下一条线索,让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的同时也学会安排跌宕的情节。

学生的习作总是为赞美某些人事物就“一夸到底”。作者对父亲的描写巧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說话不大漂亮”“迂”让作者认为父亲可笑,甚至爬月台时的笨拙也是对父亲负面的描写,但话锋一转,父亲对“我”和儿子的关切和惦念,为家中光景的打拼却更显父亲平凡中的伟大。结构格局的安排独特还体现在详略结合的注重,略写了事件背景进行铺垫,详细描述了场景、人物。这些结构的安排,格局的摆布都是名家之作之所以行云流水、扣人心弦的重要原因。中学生将经典作品中解读出的章法合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来格物致知,不仅有利于作文品质的提升,更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有效提高。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耐人寻味,是一篇“以读促写”的优秀范本。发掘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写作指导价值,是对“以读促写”的有力践行。这不仅能让学生在名家经典作品中获得更加精良的写作指导,还能更加高效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212.

[2]余应潮.这样教语文——余应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

猜你喜欢
以读促写背影写作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优化阅读教学训练,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以读促写,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