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

2020-04-20 11:46苏奕姣周嘉禾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苏奕姣 周嘉禾

摘    要: 旅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旅游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抓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可以遵循以服务为宗旨紧贴产业发展需求、以特色为核心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全面发展需要的“三原则”。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实施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优化的具体举措。

關键词: 旅游大类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指导职业院校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厘清人才培养规程中的逻辑关系,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路径,对高职院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旅游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抓住高职教育发展新阶段和文旅融合新时代的两大机遇,规范制订、积极优化旅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高质量旅游职业教育,促进旅游职业教育创新改革发展。

一、旅游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原则

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依据党和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关总体要求,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结合办学定位和实际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应遵循“三原则”:

(一)以服务为宗旨,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所属行业发展休戚相关、互为依存。人才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为服务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和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与人才支持。”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人才培养必须以服务产业为宗旨,紧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同样提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旅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仅要为行业提供简单劳动力,更要以服务旅游行业转型升级为宗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定位与行业转型发展的匹配度,以适应现代服务业提升品质、提高效益、增强辐射和迈向高端的发展态势。而且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更应该着眼未来、注重创新,立足区域经济长远发展规划,适当超前培养高素质人才,让人才培养发挥引领和标志作用。

(二)以特色为核心,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共有1418所,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职教育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必须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教育部在2000年、2001年先后确定了31所高职院校为国家示范建设院校,主要目的是建成一批特色明显、具有示范效应的高职专业和实训基地。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把“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作为衡量优质校的重要标准。2019年2月3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随即发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从特色明显到特色鲜明,再到中国特色,可见“特色”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办学特色包含办学的各个方面,但最终落脚点是人才培养特色。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既不在于规模大小又不在于层次高低,而在于办学特色尤其是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是特色办学的本质属性和集中体现,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①。旅游高职院校要从自身办学定位出发,发挥行业优势,凸显人才培养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全面发展需要。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国内某些高职院校片面地把“以就业为导向”理解为仅仅关注职业知识和技能,一味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忽视学生个体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旅游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随着新时代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更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人才。因此,不能将人才培养功利化、片面化,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者统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提升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

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一般先有培养目标,然后才有相对应的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关键,它回答了“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

(一)以“立德树人”为首要目标。

《春秋》记载:“士有百行,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价值观日趋多元的今天,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缺乏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即使再优秀的人才,对社会、国家也毫无用处。要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注重“知行合一”“德技并修”。

中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而且已成为世界最大旅游客源国,迫切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大力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旅游院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也要加大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的力度,既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行业前沿信息和市场动态,更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把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与体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德技并修”。

(三)提升综合素质,培育职业精神。

随着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全球化进程加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跨文化交际、沟通交流、创新应用能力、乐观积极的态度、吃苦耐劳精神等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这一行业必备的准入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勤于学习、善于创新、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兴趣爱好,拓宽个性发展空间,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成为旅游行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规范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规定了学生在校期间全部的学习内容,其整体应是一个优化的课程体系。早期课程主要沿袭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随后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能力本位、项目课程、工作导向等模式的课程改革②。在新时代面对文旅融合新形势,旅游高职院校还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打造优质金课。

(一)人文与技能并举,推进课程思政化。

高职院校大多重视专业课程,一味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断挤压公共课课时,特别人文素质类课程不受重视,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辞海》对“人文”的定义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与旅游本就是相生相融,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两者缺一不可。旅游类院校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与专业课程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文旅融合人才培养的。人文素质类课程更是推进课程思政化、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通过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有意识地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植入心田,引导学生诚实守信、善于创新、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培养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成为旅游行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接轨国际旅游教育,推进课程国际化。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地,旅游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化旅游人才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文旅融合加速提升旅游业国际化水平,深化国内外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应积极接轨国际旅游教育,推进课程国际化。积极利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优势,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外高校优质课程。“请进来”的同时加强本土开发,在充分开展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国际品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掌握国际通用的职业岗位群和各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并引入国际品牌企业管理规范和核心技术,开发国际化校企合作课程,或将国外先进技术、管理规范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采用外语授课是课程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和手段之一,因此必须加大双语课程建设力度,鼓励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双语课程、全外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开阔国际化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实行“课证融合”,推进课程标准化。

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重大举措之一,规定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方案》中明确提出“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通过实行“课证融合”,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考核内容相融合,使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掌握职业资格的内容与要求,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是职业技能鉴定评价的根本依据,职业技能鉴定评价是落实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重要手段,“课证融合”不仅仅是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引入课程体系,更要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融入课程,促进课程与标准衔接,推进课程标准化,促使人才培养质量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一致,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

四、优化专业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保障等实施正确有效的教学建议或策略。

(一)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协同育人。

旅游高职院校作为行业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应当主动走出去与旅游行业、企业对接,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共同探索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开展项目教学、模块教学,共同实施教学评价,共享优质资源。吸引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外实践、实习、实训等各类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资源,探索共同管理的产学研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高水平校外实训基地。吸引技术技能大师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开展院校与企业师资互聘,打造专兼职教师一体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二)推进“互联网+职业教育”,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加强“互联网+”教学设计,开展基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的精准教学;提升“互联网+”教学条件,推进基于移动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智慧学习空间建设;优化“互联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新形态教材建设。

(三)创新课堂教学,实现第一、二课堂有效衔接。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主渠道,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是对“第一课堂”课程设置的规定,但人才培养和教学实施不仅仅局限在第一课堂内,不能忽视第二课堂对人才培养起到的作用。要将第一、二课堂联动起来,形成课堂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技能竞赛、学科竞赛,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从事重大赛事志愿者服务,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園社团活动、见习周活动,邀请行业大师进校园,将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实现第一、二课堂有效衔接、互为补充,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并从中磨炼意志,提高职业素养,积淀良好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

注释:

①林健,王煦樟.办学特色成就一流大学[J].中国高教研究,2018(4).

②丁金昌.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

参考文献:

[1]霍丽娟.规范与创新:构建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与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8).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毕绪龙.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文化和旅游的关系[J].旅游学刊,2019(04).

基金: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青年教管课题(编号2017JG 2D01)。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