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价值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2020-04-20 11:46仲倩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仲倩

摘    要: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话语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与时俱进,着眼于青年的价值观,适应当代青年的话语特点,才能真正让意识形态工作入耳入脑入心。

关键词: 青年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体系

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而意识形态的关键在于掌握话语权,“话语、话语权既是解释、理解世界的一种场所和平台,又是掌握、创造世界的一种武器和权力”,话语体系塑造得好,描述得好,传播得好,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必须着眼于青年的价值观,适应当代青年的话语特点,真正让意识形态工作入耳入脑入心。

一、依势而行: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面临的问题

话语体系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经历不断交流和融合,冲突的多元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带来影响,加之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内容与形式缺乏新意,当代青年人话语场域的多样性变化等一系列因素,一定程度消解、削弱了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主导力、吸引力和获得感。

(一)文化的多元性消解了思政教育话语的主导力。

原有的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受到现代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呈现多样化并存的局面。在高校中,“90后”“00后”学生群体面对多元的话语语境和纷繁复杂的文化冲击,网络话语、全球化话语、社会思潮话语得以迅速传播,他们的价值认知不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些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因贴近生活而传播迅速,在校园中受到欢迎;与此同时,一些不良思想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对主流文化形成冲击,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

(二)表达内容和形式缺乏新意削弱了思政教育话语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意识形态色彩,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虽已逐步改革,但行政话语、理论说教等习惯难以摒除。思政理论课教学多为大课教学、纯文本式理论宣讲等形式,严肃有余而鲜活度不足。

以往思政话语实现方式呈现“自上而下”的特点,多以施教者为主导,以“是什么”“要怎么”进行单向度的理论灌输,缺乏对大学生内心真实需求的关注,缺乏与之平等对话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代大学生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喜欢切身体验,直白式“说教”不易引起青年人的兴趣。

(三)话语场域的改变弱化了思政教育话语的获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多体现在思政课教学上,停留在教科书、课堂、教师的口头传授上,当代青年是伴随互联网飞速发展而成长的一代,新媒体的涌现和海量的信息传播使他们的思考和交流方式进行重构,互联网成为他们新的活动场域,百度、谷歌、贴吧、知乎、豆瓣等网站和手机应用APP,都是大学生喜欢浏览的网站和交流的平台。

二、顺势而为:新时代青年价值观的表征

(一)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价值观一元与多元并存。

随着时代变革,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价值观念必然会出现一段波折时期,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年价值观经历从破到立的过程,一方面更加注重个体和自我的价值,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陷入迷失后的理性回归及对价值观的重新审视。接纳多重价值原则并以不同价值准则行事,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部分青年来说,容易导致对功利主义的放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面对着深刻变化的社会、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形色色的思潮,更需要在理想信念上进行有力引导。”[1]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誕生等,推动着青年人的价值观由多样、分化走向主流整合,民主、法制、文明、和谐、责任、公平等成为当代青年认同的价值理念[2],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和塑造产生积极影响。

(二)追求个性化价值取向,个人本位凸显。

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和竞争驱动伴随着青年人的成长,他们的个性意识、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率先觉醒。遇到问题诉诸法律,重视自我权利的维护;从自我出发看待社会,喜欢在网络上就社会热点发表意见;关注自我发展与自我需要。

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资的极大丰富,对青年的价值目标产生了冲击,一方面充分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进取心,另一方面诱使一些人以利益作为行为选择的标准,重视物质而忽略精神追求。

三、据势而动:结合青年价值观特征,促进思想政治话语体系革新

(一)把握理论本源,创新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必须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同时关注青年价值观的多元化特征,坚持二者辩证统一。理论本源站在统筹引领的地位,回应多元的文化冲突,思辨不同的社会思潮,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过程中,根植中国国情,围绕中国特色,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赋予时代新意,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等,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加快转型升级。

(二)注重思想政治话语从内容到形式的转换与创新。

第一,变理论话语为大众话语。把抽象的理论和晦涩的政治话语进行解码编码,吸收时代性的话语成分。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打铁还需自身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国梦”等话语,都是用朴实简洁的表述阐述了深刻的理论和观点,既让人听得懂,又有吸引力、感染力。

第二,变宣教式话语为叙事性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发挥作用,一定要明确教育对象是谁,围绕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聚焦现实,用生活论证,将很多“大道理”用富有生活气息的话语形式表达出来,进而感染青年并内化为自觉行动。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徐川老师的《我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们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吗》等公众号文章,都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和热捧,就是因为他把“高大全”的问题讲得明白又接地气。

第三,变单一性话语为交互式话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享有平等的话语空间和权利,教育者要勇于打破“训导者”的权威,变自上而下、一对一式的话语为对等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式的交互式话语沟通,通过对话,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把理论学懂悟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觉悟、自我构建[3];同时也要增强话语表达的针对性、亲和力、时效性,不要生搬硬套、也不要曲高和寡,把落脚点放在大学生的需求、关注和体验之中,以平等对话的姿态面对青年一代,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陷入“沉默的螺旋”。

(三)增强“四个自信”、强化科学研判,建立开放平等的交流机制。

要树立前沿意识,增强科学研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现状进行调研,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针对性。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社会热点问题、意识形态敏感问题和大学生价值观问题进行构建,起到正确解读、直面质疑、主动回应的作用,坦诚分析得与失、好与差、成绩和问题,增强主流价值观的信服力。

以开放的姿态为大学生提供讨论问题的空间,借助青年论坛、社会调研、院长信箱等平台建立制度化的交流渠道;利用微视频、新媒体、慕课等加大主流话语的宣传力度;合理使用如翻转课堂等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教育者的引导水平;完善快速回应机制和反馈机制,针对青年话语需求进行实时、及时回应。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创新网络话语传播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要场域虽在校园,但随着意识形态的网络争夺战愈演愈烈,抢占舆论阵地、构建话语传播体系是当务之急。习总书记曾提出,青年在哪里,团的组织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汉代哲学家王充在《论衡》里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草野间的人,最能知道政令得失,现在,网络就是最大的“草野”,人民上了网,民意就上了网,青年上了网,青年的心声就上了网[4],共青团中央入驻“抖音”“快手”“知乎”等聚集青年人的网络平台就是鲜活的例子。

一方面,到青年人聚集的地方,用青年人喜爱的话语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议题设置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舆论场域争夺主导权。共青团中央公众号,曾开展“我要笑出国粹范”“这是你的第几个劳动节”主题征集;主流官媒的微博在国庆期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我与国旗同框”“我和我的祖国”等话题,反响热度体现出民众巨大的爱国热情,这些主流的话语声音和青年积极主动互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6/20/content_243 0671.htm,2013.6.20.

[2]葛晨虹.当代青年价值观透视五大特征凸显自我[N].人民日报,2014-5-11.

[3]林伯海,熊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现状观察与转换思路[J].高校辅导员,2018(1):22-25.

[4]姜元昊.如何看待共青团中央入驻快手、抖音?我们是这样想的[Z].知乎,2018.10.2.

[5]任鹏.青年主流价值观形成的当前特征、演变逻辑和夯实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67-71.

[6]杨飏.大学生价值观变迁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70-73.

[7]汤亚玲.基于价值观自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8).

[8]胡永嘉,聂伟,马志伟.结合当前青年话语特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话语体系建设[J].中国领导科学,2017(8).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