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

2020-04-20 11:46王小业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
关键词:不变辩证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王小业

摘    要: 要确保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顺利推进,就要从根本上有效认识到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变和不变,切实有效地把握其中的主要内涵和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贯彻落实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原则,与时俱进,有效掌握相关方面的深刻内涵,为高校学生思政理论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等相关内容,为促进思政课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变    不变    辩证关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

当前,我国高校理论课不断涌现,多种类型的理论课层出不穷,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经过深入细致的改革而不断涌现出的重要成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改善,使理论课的形态和类型出现变化,呈现出持续不断的变化状态。这种动态演化的形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持不变的一种总体感受。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运动过程中,某些事物或者现象的变化都是哲学范畴内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演变过程和时代变化中不断调整和改变,进一步优化完善,由此构成一个变化的循环,一直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保持持续不断有效变化和改进的状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辩证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一直到政治经济学等相关方面的分分合合,从脱离到统一,从国际共产主义運动历史到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拓展的变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进行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名称、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所调整和变化,课程改革思路和方案进一步优化,甚至反复调整。与此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实质、形式等有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情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自信、学术自尊、职业坚定和教学积极性都会有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续不断的变化情况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和了解,针对变迁的脉络和变化的规律进行系统完善的梳理和分析,针对变化的原因进行重点把握,才能确保充分理解整体课程的不变实质,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通过这样的方法,进一步增强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环节的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从而具备职业自信,并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确保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2]。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变”

从实践看,尽管高校思政理论课在课程名称、课程内容、方案设置等相关方面都在动态调整和变化中。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质内容却保持在稳定的状态[3],在这个过程中,深刻反映出变化之中有某种不变的根本。不管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进行怎样的调整和完善,处于怎样的变化之中,它的实质内容都在三大板块有充分的体现,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保持不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包含存在决定意识等相关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规律和资本剥夺的秘密进行有效揭示,并且阐述剩余价值规律等。科学社会主义主要针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有效发展。在这个板块中,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三位一体,充分融合,构建相对应的科学体系,以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相应的理论基础。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从根本上确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保持不变,这是基本准则,也是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以此为基准切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坚定不移地执行相关内容,使各项工作保持正确的方向,取得更大的效益。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维持不变的。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针对此类内容设置的课程,从根本上讲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成果的充分体现。其次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理论成果。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根本上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融合,以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形成更加独特的经验和理论概括,从根本上有效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与之相对应的指导思想。这个过程中有效构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相互融合的产物,就是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当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由此构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衍生出科学发展观。通过这样的方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成果。例如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这是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创新成果的有效总结,是一种高效的课程设置,从根本上讲,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飞跃。从实践看,这样的两次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是一种中国化的实践创新成果,对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提供指引和促进,此类实践创新成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到有效引入和应用。从根本上讲,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应用实践中有效确认中国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及重要的现实价值[4]。

3.充分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内容中,该理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相关内容中特别关键的板块,在这类课程的设置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更大程度上融合人本主义等相关方面的理念,把学生作为基础和前提,进一步确立其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人生哲理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内容,确保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互相融合,有效促进,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更有效的阐释,从根本上有效揭示德智体美互相联系和作用有效转化的辩证关系。在实践过程中,要着重把握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其个性化特征出发,确保实现全面发展,为学生更健康茁壮地成长提供道路和方向。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1.要从根本上有效把握变化之中的不变。

从实践看,在高校思政理论课发展历程中,涉及的课程名称、内容、方案的确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并且进一步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和个性化特征,针对相关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然而,这种变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变的现象,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和调整。在这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说显著体现时代的发展印记和动态效应,从根本上有效体现改革者对思政理论课课程的关注,使其不断创新,对课程的定位和育人功能有更大的创新和完善作用。因此,课程中的变和不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变只是表面的、流动的,但是本质是深刻的、稳定的,要从根本上有效把握变化之中的不变,充分把握两者的规律和内在的动向,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把握内在的规律和内涵。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变化之中的不变,掌握内在的规律,发现事物的本质,以此在实践中拨开迷雾,获得真正的内涵,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坚持走正确的道路[5]。

2.要从根本上贯彻落实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则。

针对思政理论课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要从根本上把握辨认之中的不变,更要贯彻落实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原则,在具体的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针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有效掌握,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在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原则,遵循此类规律,在实践中有效融合理论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论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确保相关人员有效提高理论和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6]。

3.从根本上有效貫彻落实创新思想。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认识和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与“不变”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揭示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客观规律的三大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三大规律性认识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突出问题及人的成长发展的现实问题,正确总结、概括和凝练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新鲜经验及当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时代要求,创新科学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当前,要着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形式、载体、方法上不断创新求变,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运用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进步,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引导和教育学生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从根本上有效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社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实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真正意义上有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不断地丰富和创新,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正有效实现创新和改进,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内容,实现创新效益,通过这样的方法确保为大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奠定基础。

总之,在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变与不变的分析过程中,在更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率,把握好变和不变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实践过程中有的放矢,确保两者得到改进和优化,使高校思政理论课呈现全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张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4]王钊.婚恋交友节目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8.

[5]马艳萍.多元快乐文化透视下的大学生快乐观教育研究[D].福州:闽南师范大学,2015.

[6]徐建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科学发展若干关系论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猜你喜欢
不变辩证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逝去的菲德尔,“不变”的哈瓦那(观察家)
全媒体时代健康类节目主持人的“变”与“不变”
美联储的“不变”与“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