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2020-04-20 11:46梁亚琴
文教资料 2020年4期
关键词:改革思考教师教育核心素养

梁亚琴

摘    要: 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自身具备的核心素养观、核心素养教学和课程改革思维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在重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教师无论是在教育思维、教育视野还是在教育方式、课堂角色等方面都在变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教师教育    改革思考

核心素养观念对我国的教育有重要影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当代教育的核心观念。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对教学进行改革,直击教育的根本——人才培养目标问题,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改革再难也比不上教师的培养之难,能否提高教师的素养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如果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比作学生终身发展的根本,教师素养就是这一根本的根本,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具备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因此,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关键,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将核心素养观念融入教师教育的课程标准中

学校教育依靠课程,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是课程标准。要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进行全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核心素养观念融入教师教育的课程标准(尤其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是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第一,对教师教育的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进行重新梳理。现代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具体化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明确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教学内容标准(对学生在各学科中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明确规定)、教学建议(能够充分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质量标准(指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教育之后应该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的标准)四个部分,将核心素养观念融入教师教育的课程标准中主要涉及具体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和质量标准三个部分。首先,将核心素养观念与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相结合,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够体现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关注师范生的核心素养;其次,为保证有效促进大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观念,必须根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各学科内容、特点制定可行的教学内容标准;最后,通过制定学生在学业上的核心素养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和质量标准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对教育进行有效的评价,便于对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二,明确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终身发展的基本素养,师范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素养是多学科、多种知识共同作用形成的。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了从人的跨学科能力出发,彻底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了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实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整合各学科的素养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宗旨。因此,在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科之间的融合,避免分科解构导致的脱离总体核心素养框架的现象出现。

第三,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师教育学业质量标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这是一个界定比较宽泛的概念,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师范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教育之后应该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的要求,能够体现学生在各学科、学段的核心素养。目前,各高校的课程标准虽然对课程内容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界定,但对各学科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没有做到量化、分级,缺乏具体的要求标准。因此,建立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师教育学业质量,将学业与质量标准紧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我国的教师教育学业质量标准可以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业质量标准中总结成功经验,再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对师范生在各学段、各学科、各年级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行明确的界定,并制定完善的质量评估内容和手段,为高校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明确的制度要求。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是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

(一)倡导部分融合与个别生成相结合的整合模式。

整体嵌入模式、部分融合模式及部分融合与个别生成相结合的整合模式是落实核心素养常用的三種模式:整体嵌入模式能够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但是缺乏灵活性,只有在教育部门的助力下才能实现;部分融合模式的特点就是逐步融合,但目前的核心素养尚未与课程体系达到完全统一,这一模式暂时难以从根本上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针对我国教育部门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育改革现状来讲,要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最有效的手段是采取部分融合与个别生成相结合的整合模式。所谓部分融合与个别生成相结合的整合模式,首先要以学科特点为基础,利用部分融合的方式实现已有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的整合统一,各学科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对于一些新兴素养无法与现有课程相融合的情况,要进一步落实这些新兴素养,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生成一些新的跨学科主题课程。相较于单一的核心素养落实模式而言,整合模式更有利于全面落实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师教育改革,既实现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现有课程改革、升级,又为新兴素养创造一定的课程空间。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完善教材编写结构。

课程标准具体化的重要表现是教材,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明确指引,课程改革往往伴随着教材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变是颠覆了传统的单一教材局面,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教材,可以组织团队依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编写教材,给教材出版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核心素养时代,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避免学科凌驾于综合育人之上的倾向。编写者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以突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既要突出引导学生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又要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各学科素养的整合避免脱离总体核心素养。比如:在编写科学、社会、艺术等跨学科教材时,就要打破学科接线,积极寻求学科之上的核心素养;在编写单一学科教材时要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思想,为核心素养的生成提供学科素养支持。另外,对教材的编写可以学习借鉴国际经验,运用分阶段落实的方式,首先从一到两门学科入手进行教材的修订以落实核心素养,在新教材投入使用之后对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样后续教材修订就有了依据。对核心素养的落实不能一蹴而就,切忌大面积推进和“一刀切”式全面改革,造成适得其反的负面影响。

(三)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完善教师教学方式。

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研究出促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出发改善教学方式:

第一,转变教育思维。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是教育,近年来伴随着科学地位的日益提高,体现科学知识的各类学科成为课堂教学的知识单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成为教育的主要手段,分科解构施教成为现代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随着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推进,这种教育思想逐渐被打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将各学科紧密相连的纽带。有学者曾经说过: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种子和树根,抓住了核心素养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学生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前提,教师要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立场上重塑教育观念,对学科、学段教育进行重新整合,彻底转变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畸形”教育观念。

第二,转变教育视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教师拓宽视野,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将教育视野转向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从关注学生考试成功、升学成功转变为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区别在于自身更具有内在性和终极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持续性,不仅体现在学龄期的教育安排,还服务于学生的未来社会发展。因此,教师要将学生未来发展融入现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用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一生发展的素养。

第三,转变教育方式。随着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方式发生变化,教育不再以知识为中心,而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素养。有学者提出,知识可以传授,但素养可教不可授,可见学生的素养是通过在文化环境、问题情境中实践获得的,教师难以以知识传授的方式实现,但可以通过全程参与的方式达成。只有带领学生深入知识的背后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涉及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相应的素养,注重过程的教学才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建立。

第四,转变课堂角色。随着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各学科素养紧密结合,教师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学科专家,而是“问题专家”“学科知识整合专家”。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学科界限,建立面向学生真实生活问题和课堂问题的生存智慧网络,这是教师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全新使命。当教师率先跨出学科界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才能走向成功。

(四)探寻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师培养目标和路径。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根本上落实核心素养,教师要从根本上对核心素养观念进行全面的理解,树立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书育人观念,从自身做起自觉践行核心素养要求,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重新编排,通过不断创新改革,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富有创造性的以核心为基础的教育改革。

受核心素养本质的影响,不同地区学生的群体特点不同,教师要从学习者角度对教育的终极目标进行重新考量,通过多样化的途径才能落实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核心素養时代的教育改革目标应以理念更新和内在动机激发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积极探索适合核心素养时代的具有个性化的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另外,同样作为核心素养时代培养核心素养的学习者的教师,应该对教师在核心素养时代必备的素养进行重点研究,才能更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促进教师教育改革与核心素养的落实。

总之,教师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通过倡导部分融合与个别生成相结合的整合模式,以核心素养完善教材编写结构、完善教师教育方式并积极探寻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师培养目标和路径,才能使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之路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王红霞.聚焦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习习惯养成[J].语文课内外,2019(25):242.

[2]刘春,靳涌韬,宋英智,等.学生核心素养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7(12):69-71.

[3]沈萍霞.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8(8):63-67.

[4]李泽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教育教学案例评析[J].考试周刊,2018(58):5-6.

项目基金:本文系重庆市高教学会2015年一般项目:“重庆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群)建设研究”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QGJ15175C)。

猜你喜欢
改革思考教师教育核心素养
关于国内贸易商贸流通体制改革问题的思考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社保制度改革之思考
对成本会计实训教材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