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育人生态体系研究

2020-04-22 07:28齐娟西安财经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要素思政育人

■齐娟/西安财经大学

一、育人生态体系的理论来源

1979年,尤·布朗芬布伦出版了专著《人类发展生态学》,提出社会生态理论,将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用复合函数公式D= F( PE)来阐述,其中Ddevelopment 即发展,P-people即人,E-Environment 即环境。

该理论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层层镶嵌的多元系统,从内向外分为微系统,即包含与个体产生最直接互动的环境;中系统 ,两个或者几个微系统之间相互连接与作用就构成了中系统;外系统,中系统再向外延伸就是外系统,个体往往并未直接参与外层系统的活动,但外系统的发展却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宏系统 ,最外一层系统,指个体成长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及其意识形态背景,包含了社会大环境中的经济、社会、教育、法律、文化及政治体系等的机制体制、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等要素,宏系统对社会生态系统内的各个系统都有影响,且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深层次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是现代发展心理学的前沿理论之一,强调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保证思政育人的效果,发挥育人生态体系中中各要素的作用,意义重大。借鉴尤·布朗芬布伦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构建高校育人生态体系,分析育人生态体系中各要素的作用,可以使得思政育人更加切实有效,也能促进高校育人生态体系更加优化。

二、高校生态育人体系的构建

一般来讲,高校育人生态体系的外部环境主要由校园环境、交往关系、学生活动组成,这些大的环境因素下又包含众多具体因素,比如:教师群体、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校园实践等。各因素之间联动协调发展,确保高校生态育人系统良性有序循环。

高校育人生态体系理论是将高校思政教育与生态环境思想相结合,正确认识体系中各要素的关系,并正确认识育人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通盘考虑,优化体系中资源配置状况,是体系构建与优化所依据的重要原则。具体来讲,高校育人生态体系是以教师、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为主体,涉及到校园文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等要素。(如下图1所示)

图1高校育人生态系统图

图1中的微系统是以学生为受育主体,教师、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为施育主体的四位一体循环系统;中系统指的是学生所参与的学习活动(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而学校制度和校园文化构成为以育人体系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构成了高校育人生态体系的外系统。

三个系统之间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来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共青团干部、党政政干部对大学生的教育,思政育人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同样仅仅期望学生自身参加学习活动达到新时期大学生的要求,也不现实。学校制度与校园文化虽然是最有力的保障,但没有师生努力与多层次的学习,制度也只能停留在“管”的层面,而无法达到“育”的效果。

三、高校育人生态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思想活跃,行为独立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多元化也不断深入,多元发展的价值观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仅仅依靠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思政教育中的挑战。综合考虑育人生态体系中各要素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有利于清晰明了地解析社会各方面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义务与责任,另一方面有利于助力育人取得良好的效果,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1、高校思政育人生态性困境亟待解决

高校育人环境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学生、教师、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等不同生态要素,只有各个要素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目前各要素之间较为疏离封闭,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性困境。首先,在思政教育进行的规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思政教育与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学习各有侧重,两者之间联系与结合的并不紧密。而这种小断层很有可能会影响高校育人的效果。

2、高校育人生态体系有待完善

参照尤·布朗芬布伦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认真分析高校育人生态体系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难发现育人体系需要良性的运行机制,但是目前我们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

第一,高校育人生态体系目标设定机制有待完善。育人体系目标的设定关系到育人的全过程,尤其是直接影响到育人的最终效果,高校育人是全方位育人,高校育人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当前很多高校育人的目标对学生人格与价值观的构建有所忽略,有的甚至本末倒置,片面强调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对学生的约束,不“作为”,从而导致育人过程出现种种问题。目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大多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第二,高校育人生态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 。从上文所提构建的育人生态体系图来看,高校育人生态体系包含诸多环节,它们组成了育人生态系统共同体,当育人体系合理时,各要素要素有效联动发挥合力作用,可以实现1+1〉2的系统优化,但目前高校育人生态体系中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普遍存在。首先,高校育人课程设置不合理;其次,高校育人评价指标存在很大弊端。评价指标是检验育人成果的“验证器”,亦是确保育人成功的“照明灯”,育人评价指标的科学与否对育人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前很多高校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出现了“标尺倾斜”现象,大都重科研轻教学,导致教师教学主动性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效果不充分,育人环节不完成。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高校育人生态体系很有必要。

(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是育人生态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法大学时考察所讲的话:“今天高校学生的人生黄金时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亲自参与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乃人生之大幸。我们教育引导学生,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要向学生讲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讲清楚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当代学生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要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①

新时代高校育人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育人重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谁培养人”这个根本目标导向,更加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任务要求,是涵盖社会、政府、高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战略工程,也是凝聚学校各职能部门、全体教师的一项长期性任务,兼具整体性、育人性、动态性和协同性的高校育人生态体系构建大强调整体观、人本观、动态平衡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政治生态能够在高校的教育环境中形成有效关联,为二者的结合与创新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高校育人生态体系建立与完善为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思维方法。一是形成“全员育人”理念落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有效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二是大力推进“全程参与”机制方式,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等各个环节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三是筑牢“全方位育人”的工作合力,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调动和发挥校内的育人要素,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统筹教学活动、实践环节、第二课堂、学校规章制度、校园文化等各个环节、各个过程的思政教育合力并进,把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

高校应该坚定政治立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规律性、前沿性问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建立和优化高校育人生态体系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举措。将生态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为其改进创新指明了新的方向,高校要正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性困境,通过不断完善育人生态体系的各个环节,构建生态性的教育机制来突破困境,让高校育人生态体系更具整体性、系统性、发展性。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面对新的时代之问,高校要着力解决育人环节中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与不合理性,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握育人重点,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切实提升工作广度、深度、效度和信度,掌握合力育人的工作方向。高校育人生态体系的建立也是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相一致的。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5-04.

猜你喜欢
要素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