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04-22 06:51姜春露郑刘根张文媛程桦
高教学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生态专业课程

姜春露 郑刘根 张文媛 程桦

摘  要: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针对目前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交叉不足等问题,以安徽大学地质学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定位、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课程体系设置、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阐述资源-生态-环境学科群下地质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之路以及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资源-生态-环境学科群;地质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3-0030-05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versatile innovative talents of geolog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rsection in the training of geological talents, this paper takes the geology major of Anhu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expounds the way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l of versatile innovative talents of geology major and the effect of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the discipline group of resources-ecology-environ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training mode of versatile innovative tale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Keywords: resource-ecology-environment discipline group; geology major; versatil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地质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等专业知识的本科人才[1]。21世纪的今天,资源、环境、灾害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专家指出,面向未来,地质工作者将围绕重大、重要的地质-资源-环境这一广泛而令人关注的问题,通过各国、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攻坚克难、携手共进,实现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景。这对新时代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当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3-5]。依托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资源优势,安徽大学地质学专业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经济社会新常态下,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统地质行业面临调整,人才需求减少;与地学相关产业,如资源经济、环境与灾害等领域对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明显增加。复合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文化修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思维复合、能力复合等多方面[6]。对于地质学专业而言,复合型人才就是既掌握地质学科的知识,又掌握与其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既有地质分析的逆向思维,又有生态修复与环境的逻辑思维;既有宽阔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基本的资源、生态与环境知识理念的专业技术人才[7-9]。

安徽大学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本着促进交叉、分流培养和分类发展的基本思路,同时借鉴国内外地学学科设置特点,结合生态与环境学科专业特色,利用生态位分异与扩展理论,明确了安徽大学地质学专业办学目标是培育和建设生态地质学交叉学科方向,培养资源-生态-环境学科群下地质学专业复合型创新本科人才,围绕安徽省及其周边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活动带来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科技服务。

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一)提出“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考虑到分流和交叉培养,为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制定并優化了“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阶段:基础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化培养阶段。其中,基础培养阶段即通识教育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包括学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多元化培养阶段为开放选修教育,进行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和就业创业类三个方向针对性培养。专业学术类为学生在传统基础地质方向继续升学深造,交叉复合类为学生在生态环境地质学方向升学深造,就业创业类为毕业生在本专业或跨专业进行就业或创业。

该“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安徽大学“资源-生态-环境”学科群“一体化”拔尖学生培养体系相对接,有效解决了当前高等理科教育面临的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传统地质行业面临调整、与地学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亟待对接等问题。

(二)构建具有生态地质学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

1.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包括的课程有:“思想政治理论”、“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综合教育”等模块教育。该部分课程按照教育部和安徽大学要求进行课程设置。

2. 专业知识教育

专业知识教育方面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以地质学知识为主导,辅以生态及环境学科相关课程,集合地质学课程、生态及环境学科相关课程,进行地质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其中地质学知识是基础,生态环境课程为特色[10-11]。经过近几年的不断优化,地质学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合理且特色明显,地质学理科核心课程进一步完善并突出,生态地质学交叉学科专业方向课程占比较大,专业理论课程体系见表1。多个专业方向、多个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培养元素,为培养复合创新型地质学人才奠定了基础,亦开拓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搭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与平台

1. 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地质学专业实践教学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和基本出发点,基于协同理念,搭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图1),培养过程中突出强调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维: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校企政多方合作(方式维:校内实验→野外实习→校企多方合作),培养了地质学专业本科生的地质知会能力、地质实践能力和地质创新能力(图2)。

地质学基础与专业实验教学主要是普通地质学、矿物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等专业骨干课程实验。室内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12]。

地质学专业实习教学主要由地质认识实习、区域地质填图实习、毕业(生产)实习等组成。大学一年级的地质认识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夠在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训练,从而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建立对地学的兴趣;同时亦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体质以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大学二年级的地质填图实习,主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及实事求是、严谨的工作态度。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生产(毕业)实习,通过学生参与企业对口单位工作的实习活动,巩固加深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际,增强学生独立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今后学生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人才录用创造条件。

地质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设置了类型多样的课程设计。二年级专业核心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基本综合技能训练,包括矿物岩石学技能训练和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三年级专业选修课程和生态地质特色课程结束后,安排有生态地质学课程设计,以及四年级的地质学科研训练计划。这些丰富多样的课程设计内容既构成了地质学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更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和创新能力。

2. 多方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

地质学专业建设有岩矿实验室、显微互动实验室、构造地质实验室、生态地质学特色实验室、水文地质实验室等多个校内专业实验室,购置一批矿物、岩石、古生物标本及相关仪器设备,极大地丰富了专业实验设备,充分保证了课程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共建共享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验室等省级平台,为学生创新实验开展提供了高层次平台。立项建设巢湖北部山区安徽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淮南八公山、休宁齐云山国家地质公园和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认识实习基地,积极与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安徽省地矿局321地质队、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安徽惠州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战略合作,联合开展实践教育,进行本科人才培养。

(四)多元化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1. 建立本科生学业班主任

为加强本科生创新性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2014年开始根据地质学专业本科生专业兴趣和指导需求,配置1-2名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学业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开展本科生的学业指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的引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组织个性化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选修、技能训练、学术和科技活动,以及就业知识贮备的建议和指导等。

2. 设立名师讲堂,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

充分利用安徽省内及周边兄弟单位及政府、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定期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等单位专家教授,设置名师讲堂,就某一教学内容或科研进展进行讲座或授课,开办具有特色的专业授课,以扩大学生视野,强化校际间的交流,为人才培养增添新的内容。

3. 课程设计类型多样化、增加毕业论文实践选题比例

地质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中设置了类型多样的课程设计(见实践教学体系)。这些丰富多样的课程设计内容既构成了地质学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更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和综合能力。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需结合科研和生产实践,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增加实践选题比例。以2016届毕业生为例,地质学专业54名学生中,每人一个毕业论文题目,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论文题目占到45%,结合生产实际项的占到55%,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从任务书下发、开题、中期考核、毕业答辩以及全过程中15次以上教师指导记录等方面严格进行毕业论文质量过程控制,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毕业论文创作能够进行相对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4. 多方面政策鼓励学生创新

学校和学院十分重视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在多个方面出台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如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举行相关创新创业比赛,制定《安徽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办法》和《安徽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办法》等。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学分获得途径包括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教师科研项目等。在推荐免试研究生方面,主持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并结题良好、发表SCI/EI收录论文的同学,在免试推荐研究生中平均绩点递进2名并优先推免。

三、人才培养效果

安徽大学地质学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扎实的理论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结合学院“资源-生态-环境”学科群资源优势和2个生态环境地质交叉领域省级平台优势,构建了“资源-生态-环境”学科群下地质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1. 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高,学风正,多位学生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奖励。其中,2012级地质学专业团支部获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该团支部书记周澍同学获评“百佳团支书”荣誉称号。

2. 参与创新活动人数多、效果好,创新教育成效显著。地质学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3项、校级6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7项,参与学生130余人。本科生第一作者在《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煤炭学报》、《地质论评》、《地球与环境》等专业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

3. 毕业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综合评价好。近几年,本专业考研录取率平均达51.1%,录取单位均为双一流高校或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2013级地质学专业出现“学霸寝室”,一室4人全部获得推免资格,均被双一流高校录取。近3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达94%,且就业领域多样,就业单位分布在地质、建筑、交通、环保、政府部门等单位,并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安徽大学资源-生态-环境学科群下地质学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工作得到校内外同行和相关专家的认可,并给予了较高评价。该成果获得安徽省2018年度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地质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地质科学的改革同样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并进行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师资队伍、实验室平台、实习基地、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使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成为市场上备受欢迎的地质学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殿华,李守义,宋慈安,等.地球科学的文化使命与当代地学工作者的责任[J].中国地质教育,2007(4):47-51.

[2]地质科学须在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中得到发展[N].中国矿业报,2019-6-4.

[3]潘懋,张立飞,郑海飞,等.理科地质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地质类本科教育和本科后续教育的协调与统一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4(4):5-9.

[4]程捷,岑况,田明中,等.新世纪地质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挑战[J].中国地质教育,2005(1):16-18.

[5]孙立广,杨仲康.人类世生态地质学研究方法及应用研究[J].沉积学报,2017,35(5):958-967.

[6]陈剑,慎乃齐.地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1(1):18-21.

[7]林莉,鄧雁希,肖万.关于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2):21-23.

[8]孙柏年,闫德飞,解三平,等.地质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兰州大学地质学专业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9,28(1):24-27.

[9]邹灏,张刚阳,米博文,等.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地质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地质教育,2018,27(2):84-89.

[10]牛漫兰,赵齐齐,孙毅,等.地质学学科课程设置的探索——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12):110-111.

[11]肖传桃,龚文平,李强,等.国内6所高校地质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9:102-105.

[12]童金南.地质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建议[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4):82-86.

猜你喜欢
生态专业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