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家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生活满意度

2020-04-22 15:54熊鹰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生活满意度

熊鹰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4年截面数据进行逻辑筛选来获取研究样本,使用描述性统计和二项Logisi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居家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及其生活满意度。结果显示: 33.8%的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自评)不高,失能老人在洗浴方面的照护需求最突出;控制个体特征差异之后,经济状况、健康状态、主要照护者的态度对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由此建议,发展便利居家失能老人洗浴的专业服务,加强失能老人的经济收入保障,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为老服务能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并为家庭照料者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关键词: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照护态度;CLHLS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20)02-0094-07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国家卫健委测算,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40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尤其是高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愈加凸显。失能老人因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受损,不得不依靠他人提供生活照料,但是提供失能老人生活照料的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增长速度相对滞后。据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共16.8万个,各类养老床位共计727.1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9.1张。显然由养老机构承担失能老人的照料是不现实的,因此居家将是中国大部分失能老人的必然选择,而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值得社会关注和深思。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各方面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主观满意程度。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变量,生活满意度反映了个人生活期望和实际生活状况的比较,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对主观幸福感的认知判断,也是衡量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1]。在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之下,研究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状况,探究其影响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那么当前中国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如何?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满意度?下文将通过实证分析科学地回答这两个问题。

虽然学界对于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实证调查较多,但目前专门聚焦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实证调查研究尚不多见。郭飏等(2015)调查发现活动受限、感觉拖累家人、无法自主行为等尊严受限,缺乏照护者和专业照护知识及技能,无钱支付庞大医疗开支等因素会导致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较低;而文化程度趋高、经济条件趋好、医保有保障、婚姻状态稳定、子女关系和睦会导致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较高[2]。谭莉娜(2015)发现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社会支持对城市居家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郑云慧(2016)研究发现居家照护总体能够回应失能老人的照护需要,失能老人对居家照护基本满意;失能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收支情况、患慢性病数、居住状况、主要照顾者的身份以及是否帮助购物和给予心理慰藉是影响照护满意度的主要因素[4]。王春桃等(2017)在盐城的调查表明,失能老人的总体需求能够被居家照护满足,失能老人基本对居家照护自身的情况满意;而影响失能老人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主要照顾者的身份、受教育程度,失能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收支情况、患慢性病数、居住状况等[5]。这些调查为本文的研究假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局限:即调查受到地域和样本量的限制,结论的一般性存疑。为了填补这个缺憾,笔者在本文中使用人口学界公认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新近公开的2014年截面数据进行逻辑筛选来获取样本,并通过选取相应的代理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的中國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项目的2014年截面数据,该项目的基线调查与追踪调查涉及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5%。该调查项目在1998年进行基线调查,此后分别于2000 年、2002年、2005年、2008-2009年、2011-2012和2014年进行了跟踪调查。距今最近的2014年调查包括7192位65岁以上老人,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被访问老人的经济状况、健康状态、自理能力、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水平等。由于本文只关注居家照护下的失能老人,故对样本进行了逻辑筛选。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卡茨(Katz)量表衡量老人是否失能,即六项日常活动(洗澡、穿衣、入厕、室内活动、吃饭和大小便失禁护理)中,至少一项有困难,需要他人帮助的老年人为失能老人,并依据老人需要帮助的项数划分失能程度,其中1~2项需要帮助定义为轻度失能,3~4项需要帮助定义为中度失能,5~6项需要帮助定义为重度失能。在筛选出失能老人样本之后,再根据调查问卷中对“您现在与谁住在一起?”的有效回答,剔除选择居住在养老院的样本;最终筛选出接受居家照护的失能老人1234人作为本研究的有效样本。

(二)研究思路与假说

本研究将描述性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首先描述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及该群体的基本特征与照护需求;然后采用二项Logisi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重点研究经济状况、健康状态和社会支持三个因素。具体研究假说如下:

假说1:经济状况会显著影响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生活水平高的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更高。

假说2:健康状态会显著影响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自评健康状态好的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更高。

假说3:社会支持会显著影响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从社会支持的来源来看,可以分为主要照护者、非同住子女和社区,因此假说3可操作化为:其主要照护者态度积极的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更高,其非同住子女经常来探望的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更高,其所居社区提供相关服务的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更高。

(三)变量设置

1. 因变量。本文的因变量是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本文以问卷中“您觉得您现在生活怎么样?”来测量生活满意度,对该问题的有效回答分为“很好”“好”“一般”“不好”和“很不好”五个等级,占比分别为18.8%、47.4%、27.6%、4.8%和1.4%。由于选择“不好”和“很不好”的比例非常小,因此本文将五个等级中的前两个等级合并为一类,表示“生活完全满意”,而将后三个等级合并为一类,表示“生活不完全满意”[6]。

2. 自变量。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已有的研究基础,笔者从经济状况、健康状态、社会支持三个方面的特征选取解释变量用以分析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经济状况方面,以问卷中“您的生活在当地比较起来,属于()?”来测量,对该问题的有效回答分为“很富裕”“比较富裕”“一般”“比较困难”和“很困难”五个等级,再将五个等级中的前三个等级合并为一类,表示“非困难”,而将后两个等级合并为一类,表示“困难”。

健康状态方面,以问卷中“您觉得您现在您自己的健康状态怎么样?”来测量,对该问题的有效回答分为“很好”“好”“一般”“不好”和“很不好”五个等级,再将五个等级中的前三个等级合并为一类,表示“健康”,而将后两个等级合并为一类,表示“不健康”。

社会支持方面,本文从主要照护者的态度、非同住子女是否经常看望、社区是否提供相关服务三个侧面来测量。主要照护者态度以问卷中“您认为您的主要照料者在照料过程有以下表现吗?”来测量,对该问题的有效回答分为“愿意”“不耐烦”“力不从心”和“不情愿”,将“愿意”设定为积极,后三项合并为主要照护者不积极。非同住子女是否经常看望以问卷中“请问您的不与您一起住、但住在本村本乡或本市的子女是否经常来看您?”和“请问您的住在其他乡或其他县市的子女是否经常来看您?”来测量,两题中只要有一题选“是”,就视为非同住子女经常看望。社区是否提供相关服务以问卷中“您所在的社区有哪些为老年人提供的社会服务?”来测量,备选答案九项中只要有一项选“是”,就视为社区提供了相关社会服务。

居家失能老人并非一个同质性群体,而是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为了消除居家失能老人的个体人口学特征差异,本文把性别、年龄、居住地和失能程度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自变量定义描述详见表1。

(四)计量模型

本文采用二项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模型设定如下:

Yi=α+βWealthi+γHealthi+δSocialsupporti+μ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i+εi

其中,Yi代表第i个居家失能老人对生活完全满意的概率。Wealth是经济状况变量;Health是健康状态变量;Socialsupport是社会支持变量,包括主要照护者的态度、非同住子女是否经常看望、社区是否提供相关服务;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是个体特征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和失能程度。α为常数项,β、γ、δ、μ分别代表家庭保障、社会保障、独立保障和个体特征变量的待估计系数,εi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的结果及讨论

1.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较高,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33.8%的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不高(含不好和很不好)。据张丹(2014)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的研究显示:家庭养老方式下的一般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不高(含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为12.78%,相比之下,失能老人群体的生活满意度相较一般老人群体相差了约20个百分点[7]。因此,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家庭养老的一般老年人应该是基本事实,这也与人们的生活经驗相符。

2.居家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居家失能老人洗澡需要帮助的比例最大,占90.8%;高龄组达92.7%。相比较之下,不能够自己吃饭和大小便失禁的失能老人比例相对较低。可见,失能老人洗澡难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六项日常生活行动能力中居于首位,这与景跃军等(2014)[8]、孙金明(2018)[9]的研究结果一致。就年龄差异而言,高龄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均大于非高龄失能老人,且在各类生活日常方面呈现出高度一致的特征。与低龄失能老人相比,高龄失能老人大多身体健康状态较差,对照料者的照护依赖程度也更高。

(二)回归分析与讨论

为了避免解释变量较多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也为了检验模型估计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分步Logistic回归。由表4可见,模型1仅纳入个体特征变量(控制变量),模型2增加了经济状况变量,模型3增加了健康状态变量,模型4增加了社会支持变量。结果显示: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分别解释了因变量差异的4.5%、12.9%、20.4%和20.9%。这表明三个方面的解释变量是影响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而且不同方面的解释变量对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性。

基于以上模型分析结果可知,经济状况和健康状态对于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这与主流研究者的结论一致。社会支持对于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确存在,但没有研究假设预想的那么大。在社会支持中,主要照护者的态度是否积极至关重要,非同住子女是否经常探望、社区是否提供相关服务对于居家失能老人生活的影响都不及主要照护者的态度。可能的解释是,居家失能老人由于日常活动的范围非常有限,每天接触的都是主要照护者,而且居家失能老人照护主体主要为家庭成员,所以当主要照护者呈现出积极的照护态度时,居家失能老人可以明确感知到社会支持,从而提高了生活满意度。因此,本研究提出的三个研究假设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证实。

此外,通过观察控制变量还发现,80岁及以上的高龄居家失能老人其生活满意度要显著高于80岁以下低龄居家失能老人,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幸存者偏差”(Survivor bias)导致的,即生活满意度高的居家失能老人更加长寿,而生活满意度低的居家失能老人可能无法生存到80岁以上。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关注和改善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意义。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在统计分析与文献佐证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照护需求,并着重从经济状况、健康状态以及社会支持三个方面探讨了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不容乐观,超过三分之一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不高。居家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突出表现为洗澡需要帮助,显著高于其他五项基本日常行动的照护需求;且80岁以上的高龄居家失能老人其照护需求在各方面都更加显著。除个体特征差异外,经济状况、健康状态和社会支持均对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性影响。经济状况和健康状态越好,主要照护者的态度越积极,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越高。

(二)政策建议

1. 优先发展便利居家失能老人洗浴的专业服务

在居家失能老人六项日常活动中,洗澡需要帮助的比例高达90%以上;高龄老人尤为明显。另据笔者观察和访谈得知,因为居家失能老人普遍年龄较高且身患多种退行性疾病,使得洗澡过程变得缓慢而困难;由于洗澡具有私隐性,大多数失能老人希望自己完成。因此,对于轻度失能老人而言,浴室需要进行专业化改造,例如地面防滑处理,墙面加装扶手,安装呼救装置等;而对于重度失能老人,则需要对家属、保姆进行专门培训,由照护者帮助失能老人洗浴。据新闻媒体报道,现在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针对居家失能老人的专业上门洗浴服务。先由专业医生护士上门评估,看病人是否适合洗澡。而后服务人员上门,其中必须有一名护士在服务现场监测生命体征,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暂停服务,服务后也要再做检测。但是,目前该项服务的次均费用较高,建议政府以購买服务的方式招标采购,以洗澡券的形式向高龄居家失能老人免费或低价提供,使其成为一项普惠性的民生服务项目。

2. 加强失能老人的经济收入保障

如前文所述,生活水平对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且居家失能老人群体呈现出高龄人士多、女性多的分布特征,他们的经济收入更依赖社会再分配。他们的子女也已经进入老年,有些自身都需要经济帮助,只有尚在壮年的第三代或许可以提供一些非常有限的经济帮助。因此,社会应给予贫困的失能老人必要的经济帮助,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满足经济困难、失能严重的老年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现在一些地区给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那么是否可以考虑给失能老人尤其是重度失能老人发放照护津贴,以体现社会的关爱。当然,长远来看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才能应对未来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3. 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为老服务能力

对于维护失能老人的健康而言,就医的便利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机构照护下的失能老人由于居住集中,可以方便及时地获得医疗服务。而居家照护下的失能老人由于居住分散,容易形成服务“盲点”。因此,要充分挖掘“互联网+”的潜力,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侧改革,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实现定期为居家失能老人进行体检,定时关注其身体健康状态的变化,及时响应其就医需求,为其提供便捷的就医条件和健康管理服务,以改善其健康水平。同时,还要向居家失能老人的主要照料者传播科学的医疗保健知识,提供专业化的照护建议和培训。

4. 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研究发现,家庭主要照护者的意愿对居家失能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家庭主要照护者越是积极主动,居家失能老人生活满意度越高,因此应该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亲敬老美德,要从每个个人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人在家庭中常常扮演两种角色,既是自己父母的子女,又是自己子女的父母,因此既要赡养自己的父母,又要教育自己的子女敬老爱老。只有这样才能老有所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国家兴旺[10]。应通过宣传先进的典型事例,大力褒扬模范人物,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充分认识到孝亲敬老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教育动员,形成尊老为美,敬老为善,爱老为德,助老为荣的社会风尚。

5. 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不孝”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家庭照护者受麻木、焦躁、抑郁、愧疚等负面情绪而产生的表现。一般而言,在老人失能的最初阶段,家属都会竭尽所能帮助老人恢复健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间单方面且无微不至的关怀照护对普通人来说变成了非常沉重的负担,尤其是照护者本身的年龄往往也偏大。长期照护失能老人的主要照护者(家属或护工)通常都会出现疲惫现象,甚至可能出现抑郁倾向,而且照护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不仅要有爱心和责任心,还少不了干些脏活、累活及技术活,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培训和指导。因此,社会在弘扬美德的同时也要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照护居家失能老人。

参考文献:

[1]靳小怡,刘妍珺.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119-148.

[2]郭飏,王丽娟,付雪连,等.长株潭地区社区老人失能现状及生活满意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10):5610-5612.

[3]谭莉娜.城市居家老人的自尊、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现况及其关系的研究[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5.

[4]郑云慧.居家失能老人照护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6,(6):135-140.

[5]王春桃,李正龙,夏立平.居家失能老人照护满意度分析及影响因素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 (4):10008-10010.

[6]彭荣.高龄老人自评护理需求满足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1452-1455.

[7]张丹.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研究——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4,(18):79-82.

[8]景跃军,李元.中国失能老年人构成及长期护理需求分析[J].人口学刊,2014,(2):55-63.

[9]孙金明.中国失能老人照料需求及照料满足感研究[J].调研世界,2018,(5):25-31.

[10]谷琳.基于现实需求的孝亲敬老、助老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 ,( 11):174-176.

(责任编辑:卢 君)

猜你喜欢
生活满意度
中学生元情绪、心理弹性及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老年综合征对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关于大学生体育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的相关分析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大同市第一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社交活动如何影响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影响养老机构与社区养老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居住区绿地环境与居民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
我市高中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