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2020-04-22 15:54秦尊文付晨玉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产业结构

秦尊文 付晨玉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湖北和全国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国内外类似事件经验判断,此次疫情对湖北长期经济发展影响不大,对短期经济造成明显冲击,二三产业受到较大影响,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疫情的发生推动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有望给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我们要坚定信心、化危为机、超前谋划,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引导重点产业发展,深化军民融合协同,争取多方支持开展“疫后重振”,全力打赢“防治新冠肺炎、恢复经济增长”的双战役。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湖北经济;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20)02-0101-05

2020年春节前,武汉突然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并波及全国乃至世界多国,湖北成为疫情重灾区。为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省内多座城市先后“封城”,采取关闭交通通道、停运公共交通、推迟复工复产、对小区实行封闭管理等应急措施,限制人员聚集和流动。这些举措在有效控制疫情扩散的同时,难免对生产、投资、进出口和服务消费等造成较大影响,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致使湖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党中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落实中央“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 ]的要求,亟需明确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经济的影响,研究企业复工复产后推动经济恢复发展的应对之策。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宏观经济的影响

2020年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湖北作为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經济社会发展不可避免受到较大冲击。此次疫情与2003年上半年爆发的非典疫情较为相似,有一定的可比性。2003年春节后广州出现较多非典患者,3月6日北京市报告首例输入性患者后疫情在北京迅速蔓延,直到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之后北京才开始全力以赴应对。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北京、广东以及全国疫情都在6月结束,全球疫情在7月结束。从全国疫情最严重的北京、广东两地来看,当年都实现了疫情后经济迅速恢复和较快增长。北京虽然2003年第二季度累计GDP增速较第一季度下降3.1个百分点,但下半年迅速反弹,当年GDP比上年增长10.5%,实现了年初预定增长目标[ ]。2004年,北京GDP比上年增长13.2%,创十年新高。广东2003年GDP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二产业增长18.0%),创八年新高,但第三产业受到较大冲击,当年增速为10.8%,大大低于第二产业增速[ ]。从2003年全国情况来看,四个季度GDP增速分别为11.1%、9.1%、10%和10%,第二季度受非典影响最大①,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等消费服务领域。由于2003年我国加入WTO不久,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和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均不高,疫情没有改变当时中国经济上行趋势。2001—2005年中国实际GDP分别增长8.3%、9.1%、10%、10.1%和11.4%,逐年提升②。

国际上与此次疫情类似的有西非地区2014年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和拉美地区2016年爆发的寨卡疫情等,短期来看它们都给经济造成了重大打击,但造成的长期影响并不太大。例如,受埃博拉疫情的影响,2014年利比里亚的GDP增速约下降8个百分点,塞拉利昂的GDP增速约下降16.2个百分点,几内亚的GDP增速约下降0.2个百分点,在短期给西非经济造成重大打击,还带来粮食危机、服务业受损、矿业开发停滞等问题。但2014年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GDP增速只下降约0.3个百分点,所受影响有限,到2017年经济恢复较快增长。受寨卡疫情的影响,2016年巴西的GDP增长率为-3.3%,整个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的GDP增速下降约1.1个百分点,短期内对国际旅游业和保健系统造成较大冲击,但在2017年经济又恢复较快增长③。

可见,从国内外经验来看,重大疫情对经济的长期影响很小,对中期影响也不大,主要是对短期经济有明显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2]。因此,本文仅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年湖北宏观经济的影响。总体判断,由于新冠肺炎传染性比非典强,对湖北的影响要比2003年非典对北京和广东的影响大得多。三次产业均将受到超过非典强度的冲击,但受冲击的程度不同。湖北第一产业受较大影响的主要是蔬菜、水产、畜禽等产品生产,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春耕生产的工作下,农业整体保持平稳发展。第二产业中,卫生医疗用品产业逆势上扬,保城市运转企业和“停不得”企业没有停产,保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的粮油加工企业很快复工,其他绝大部分行业和企业受到冲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要素流动限制首当其冲,生产成本加大,生产、投资和出口中断或减少;同时建筑业也受到较大影响,除抢建医院及配套基础设施外,在省内没有开展其他生产活动。第三产业遭到的打击最大,随着武汉2020年1月23日开始“封城”,全省各地陆续“封城”“封镇”“封村”,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服务业受到重创,湖北经历了一个史上超长超“冷”的春节假期。但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科学防控、奋力拼搏,疫情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冲击将会被控制在最低范围内,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走势。与2019年同期比,一季度GDP增速将会大幅下挫。因为2019年1月正常生产,2月遇春节放假7天,假期消费火爆,而2020年春节在1月25日,1月份工作日本来就比去年少,加上疫情爆发,假期消费遇冷,工商业无疑将受到较大冲击。2019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10%,2020年1—2月同比增速将至少降到-30%。3月中旬后各类型企业才开始陆续复工,3月份工商业难以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因此预计一季度GDP同比增速肯定是负值,降幅可能达到两位数,这取决于大面积复工时间和生产能力。预计二季度经济运行将逐步走上正轨,但难以达到上年同期增速,且上半年GDP同比增速仍有可能为负值。下半年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GDP同比增速在熨平上半年的减速之后,全年可以实现一定幅度的正增长。

二、新冠肺炎疫情将给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

危机背后往往蕴藏着转机。疫情的发生也引起人们对生命健康和智慧城市的关注,推动技术变革,促进电商、智慧医疗等新经济快速发展,将给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系列重大新机遇。

一是大健康产业加速成长。一次疫情胜过一万次健康宣传。疫情的爆发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意识,使人们从对口罩等医疗防护用品及相关上游材料的需求向其他健康领域不断拓展,从而扩大卫生防护、生物医药、医疗保健、休闲养生等产业的发展空间。健康饮食将大大普及,法律约束下,长期以来大行其道的“野味”在餐饮业成为“过街老鼠”,这又将带动健康农业的发展,使得大健康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

二是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2003年非典疫情催生了支付宝、淘宝等的快速发展,这次疫情也必将使人们的购物渠道更多地从线下转向线上,深化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疫情的排查有效地发挥了大数据、物联网的重要作用,将提高人们对信息监测、数据响应、远程诊疗等方面的要求,促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加快发展。疫情的冲击还将推动机器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不断涌现,推进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入融合,推动智慧城市全面发展。

三是“宅经济”迅速蹿红。“宅经济”是随着网络兴起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是指在家中办公或者从事商务工作、网上娱乐、线上培训学习等,包括在家中利用网络进行消费。它显著地改变人们的办公模式和消费模式,使办公场所更多地从单位转向住宅。“宅经济”过去是自发形成的,这次因防控疫情需要而得到一些省市政府部门的倡导和鼓励。“宅经济”迅速蹿红还将进一步促进网红经济、社群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发展。

四是绿色建造逐步推开。习近平总书记曾要求“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 ]。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火速”建成和建設直播创造了武汉奇迹,彰显出湖北绿色建造和智慧建造的巨大能力,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建造的速度和力量。由此,装配式建筑、智能建筑、节能环保建筑将迎来大发展,中国建造将进一步走向海外。

五是应急产业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次抗击疫情中,解放军给予了强大的医疗、运输、防化等多方面应急支持。新建成的火神山医院整体移交给人民子弟兵,形成了军民戮力同心、众志成城的生动局面,为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注入了新内涵。这次疫情爆发后,虽大规模地建设了方舱医院,但仍反映出湖北应急产业发展不足,今后应加快补齐短板,并使之成为军民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疫情引发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将不断带动产业向绿色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高度契合湖北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必将给湖北的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有利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打赢“防治新冠肺炎、恢复经济增长”双战役的对策

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我们要坚定信心,在全力开展战“疫”工作的同时,尽快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短期损失,并超前谋划,引导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赢“防治新冠肺炎、恢复经济增长”的双战役。

(一)加大疫情防控力度,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一方面,要继续毫不放松抓好抓实防疫防控各项工作,继续打好阻击战,用好援汉医疗队优质资源,关口前移[ ],加强对重点人群如境外输入病例人员、特殊场所人群的排查和救治力度;另一方面,要统一调度全省疫情防护产品、医疗药品等重点生产企业复工复产,畅通绿色运输通道,优先保障重点地区需要,切实提高重要物资的保障水平。同时,要做好米、面、油、菜、肉等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衔接好城市和农村生活必需品流通环节,稳定好物价水平,全力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做好社会稳定工作。

(二)落实中小微企业优惠政策,有序组织企业复工复产

受疫情影响,当前湖北中小微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影响和制约了全省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运行。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用工难、融资难、履约难等一系列问题,湖北省政府于2月8日出台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 ],从减轻企业负担、强化金融支持、加大财税支持、加大稳岗支持等方面扶持全省中小微企业发展。下一步应加快落实相关政策,重点解决企业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困难,为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提供帮助。

一要保障复工企业职工安全。各级政府要组织开展复工复产防疫宣传和指导,持续加强疫情监测和统计工作,引导企业职工强化防护意识。同时,各级政府要搭建防控物资生产供应与需求采购对接平台,保障复工企业优先采购生产经营急需的口罩、消毒液、测温仪等防控物资,全力保障复工企业职工安全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二要对受损企业实施精准帮扶。抓紧对中小微企业开展摸底调查,了解企业受损影响情况和主要困难,细化优惠政策。对于严重受损和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尽快落实优惠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推动生产和营业顺利恢复。三要设立省级中小微企业救助或振兴基金。依托基金,重点扶持防控贡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优先奖励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技术攻关的中小微企业,适当补贴严重受损和就业人数多的企业,建立健全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深化两业融合,引导重点产业发展

疫情给全省制造业、建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影响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发展更加智能化、高端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为“疫后重振”提供保障。因此,必须超前谋划、精密部署,引导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深入推进湖北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一要强化疾病治疗、预防和健康服务,突出发展大健康产业。建议明确大健康产业在全省的支柱产业地位,全面编制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医药医疗产业,鼓励新型生物医药研发创新,扶持中医药发展,支持高性能诊疗设备制造,积极发展智慧健康服务和特色健康服务。二要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等高技术产业,完善智慧公共服务,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要聚焦发展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产业,提高高端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支持医用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和应用推广,推进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四是围绕居住质量改善,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慧建筑,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

(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湖北可以利用充足的人才、技术和产业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依托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武汉军运会留下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共享平台,深化军民联动合作机制,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船舶、电子信息等军民融合产业,形成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效应。同时,结合国防和军事需要,大力发展平战结合的应急产业,平时应急,战时应战。支持武汉在应急产业中发挥龙头作用,加快随州“国家应急产业(专用汽车)示范基地”、荆门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和赤壁应急产业园等基地建设。

(五)争取多方支持,加快“疫后重振”

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外都心系湖北、心系武汉,给予了很多援助和支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疫情得到有力控制,全省医用物资和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得到保障。下一步,我们要继续争取多方支持,加快“疫后重振”,尽快推动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一是争取国家加大支持力度。1998年长江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国家都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灾后重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湖北造成多大损失要如实上报,既不能乘机多报、虚报,也不能“逞能”少报、瞒报,争取国家在财政、金融、项目等方面给湖北更多支持。二是争取兄弟省份的支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传统,在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如19个省区市派医疗队对口援助湖北各市州等。但援助属防疫救急性质,疫情结束之后,可逐步引导对口援助从卫生医疗支援扩展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从临时的单向援助转向近期的项目支持和中长期的双向合作。三是争取国际支持。外向型经济是湖北的重大短板,要利用疫情爆发后湖北特别是武汉在全球形成的超高知名度,积极开展全球招商引资,尽快补齐短板。

四、结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影响和冲击,增加了全省经济增长的压力。然而,综合国内外相关事件的经验,这种影响和冲击是短期的,我们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信心、坚定信心,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转机。湖北各级政府既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又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力度,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争取多方支持,深化军民融合,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切实扶持中小微企业,聚焦发展重点产业,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2020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季度数据[E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B01.

②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EB/OL].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③世界銀行公开数据[EB/OL]. https://data.worldbank.org.cn/.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