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推进措施

2020-04-24 00:30柴璐璐
职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保证体系人才培养

柴璐璐

摘 要:从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实践出发,提出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原则和体系框架,相应地提出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推进机制和保障措施,以期为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质量 保证体系 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人才培养

随着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管办评分离要求的不断落实,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只有以创新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抓手,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项目建设,才能充分激活学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从而切实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原则

1.优化体系顶层设计

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过程中,应首先做好质量保证工作的顶层设计,从学校实际出发,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集中资源,处理好质量保证工作与学校主体工作的“叠加”与“融合”,切实发挥质量管理作用,帮助各教学部门、职能部门减负、提效。围绕学校发展主线,扎实推进质量建设,确保质量建设取得实效。

2.数据平台倒逼质量提升

建立智能校园质量管理平台,基于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实现学校质量数据信息的“无感”采集与挖掘分析,从而对学校整体校情及各项工作执行、质量管控情况进行实时监督、预警和管理,以此倒逼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持续提升。

3.贯彻标准体现校本特色

以各级文件为基本依据,敢于创新,立足国际职业教育视野,借鉴国际权威认证核心理念,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以此为抓手,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优先战略,为实现学校发展总目标服务。

4.自主诊改与各级复核结合

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实行周期性、相对独立的质量保证自主诊改,开展由上至下、层层嵌套的复核诊断,最终由学校组织抽样复核,保证诊改工作切实有效。

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紧密围绕建设目标,构建针对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学生为中心,针对目标专业优势与地域特色制定培养目标,以此为起点,形成完整性、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目标链、标准链及相应的诊改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对专业、课程、教师及学生层面进行内部质量的诊断与控制,有效保证了毕业生的质量。

以校园智能质量管理系统为依托,搭建从社会需求侧(职业域)到人才供给侧(教育域)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体系架构总体分为三层:数据层、推进层和总控层。其中数据层汇聚了学校现有的各业务子系统,建立了一体化的智能校园数据中心。推进层分别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层面完善相应的规划体系,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层层分解,落实责任,编制相应的专项任务规划,完善目标管理制度。根据规划建设目标,编制建设目标体系,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同时,通过调研来自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编制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的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专业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相应的专业目标和计划确定、资源建设、实施和考核,明确质量控制重点。各专业建设团队动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减少专业质量标准之间的差异,持续缩小学校与企业、教学与岗位间的差距。课程团队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建设标准、授课计划制订、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授课计划应紧密围绕学生情况分析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层面,以教师发展标准为依据,进行教师成长发展分析,建立教师全职业生涯画像与系统化的激励提升机制。在学生层面,利用数据平台实时采集学生状态数据,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监控学生发展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在总控层,形成总体的智能校园质量校情画像,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核心指标、重要逻辑关联进行呈现与预警,从而为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关键性依据。

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推进机制

1.建立分级分层质量报告制度

厘清学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和各专业的管控事项,健全相关质量保证制度文件,建立自下而上的分级分层考核性诊断和质量报告制度。依据各职能部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数据,对照设定的工作标准与坐标系,按照学校→二级学院(部门)→专业(科室)三层级,自立目标→自定标准→自主实施→自我诊改等步骤,对各类各项工作现状进行自主诊改,形成各级质量诊断与分析报告,进而有效实施、运行、反馈和改进。

2.设立目标和标准管控流程

从实际工作任务和业务流程出发,设计科学、明晰的目标链和标准链,作为各层面诊改的依据和执行标准。专业层面定期进行由行业、政府、用人单位代表,学生与家长代表参与的专业考核性诊断,积极参与国内外专业认证机构对专业的认证,并由此制定专业相关的目标和标准,建立专业招生、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的联动机制,实施专业动态调整,适应以市场需求引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课程层面根据学生毕业标准分解确定学生学习标准,明确关键性质量监控要素。据此设计考核节点和方式,课堂教学过程紧扣各教学环节,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实时跟踪、评价和改进,及时纠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3.实施实时数据采集分析

通过建设对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智能化信息质量管理系统,进行学校各业务子系统的总体规划和整合,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质量生成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在对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化的自我诊断信息链,用以监测专业建设、课程教学质量状态,教师职业生涯和学生发展情况,据此进行及时反馈与改进。

4.质量考核与绩效激励相结合

建立由质量管理方和质量生成方共同组成的两级质量考核体系。学校层面由各质量管理部门,依据学校制度文件,对照各项任务目标对各部门重点工作和环节进行考核。部门层面由各质量生成部门成立内部质控小组,对照质量控制重点进行自主检查,发现问题可进行自主改进,提交学校后,再由职能部门进行复核。将两级考核结果纳入学校常态化的绩效管理之中。将考核结果与各部门、人员绩效挂钩,动态设置权重,强化关联,长效激发全校全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建设的主体能动性。

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的保障

1.加强全员意识

充分把握诊改的全局性,其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工作,与各部门、全体教职工的常规工作密切相关,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发展。应鼓励引导学校各部门、教职工、学生按照诊改工作要求,切实转变理念,增强诊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

2.强化责任落实

强化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分解到具体部门和人员,将内部质量保证工作目标和任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绩效考核,定期组织开展考核性诊改,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分析,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取得实效。

3.丰富专项研究

将内部质量诊改及相关研究专题纳入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鼓励教师结合诊改工作的目标任务,边诊改边研究,积极开发校本教学诊断项目,完善诊改工作体系并自主开展诊改,总结提炼诊改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体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

4.落实配套保障

通过优化学校内部管控机制,将控制过程贯穿到日常工作中,推进相关配套保障的落实,如制度机制、组织架构、信息化资源、专项经费等,进而全面保障学校质量诊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Z].教职成厅[2015]2号.

[2]教育部办公厅.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Z].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办发[2019]4号.

[4]任占营.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6-01-26.

[5]袁洪志.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保证体系人才培养
质量保证体系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应用初探
质量保证体系原理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设计保证体系建设和审查的若干专题研究之二——设计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B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证体系平台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