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芝:叩问青山寻水源

2020-04-26 01:44李震
走向世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含水量师姐石头

李震

在2019年底“最美自然资源人”活动评选中,一张女博士通过舔石头,就能初步判断其中含水量大小的照片走红网络,这张照片的主人公就是山东省地质调查院的研究员、地质工程博士杨丽芝。杨丽芝从事地质工作已有31个年头,在这意外“走红”背后,不单单是运气,更是她扎根一个行业,长期坚守引发的共鸣。

舔石知水其实是“土办法”

初见杨丽芝,她正拿着几块石头在办公室里和同事讨论着什么。杨丽芝说,这几块石头是从莱芜找到的,有几块石头上面有三叶虫化石,“化石本就稀有,但相对而言,三叶虫化石会多一些,但也是不可多得的。”

杨丽芝个头不高,留着干练的短发,眉宇间透着智慧。就是这样见过“大世面”的女博士,说起那张走红的照片,竟有些不好意思。“那其实是我同事拍的,是人家的作品。”杨丽芝说,照片拍摄的时间是2014年11月,他们在沂南县山北头村做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帮助当地老百姓解决生活用水困难,同事将大家工作时的状态定格成一张张照片,她这张只是其中之一。

当时杨丽芝正在进行打井找水作业,舔石头是为了初步判定含水层层位,预估一下出水量。“在野外,有些地方车开不上去,仪器设备带不全,所以我就用這种方式,初步判断含水层的位置。”杨丽芝说,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舌头的触感及湿印判断,“比如湿印很快消失了,说明石头颗粒结构粗,含水量就好一些。湿印消失得慢,说明颗粒结构致密,含水量可能相对少一些。同时,含泥量比较多时会粘舌头,可能含水量更少。”

杨丽芝表示,这只是一种“土办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石头。“像我们常见的石灰岩就可以,这个方法教科书里没有,是通过多年实践总结的。”杨丽芝说,真正要进行打井等作业时,还是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仪器。

野外找水31年

1966年春,杨丽芝出生在湖南省洞庭湖畔的沅江县南湖村。1974年,村里来了一群石油勘探队员,有几名队员就住在她家的厢房里。“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这些人经常哼着《我为祖国献石油》早出晚归,让只有七八岁的杨丽芝一下子喜欢并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因此,高考那年,她填报的三个志愿都与地质有关,最后她被武汉地质学院水文地质系录取,开启了“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的“发展模式”。“为祖国地质事业献出毕生力量”,是她对自己的承诺,也是梦想。1988年,杨丽芝毕业后便开始投身地质研究工作。

从湖南来到山东,地质工作“四海为家”的状态以及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的目的,在杨丽芝心里埋下种子,如今种子长成大树,每片树叶都是她宝贵的人生财富。

这些年,让杨丽芝印象最深刻的事发生在2011年。山东遭遇50年一遇的大旱,原本就缺水的沂蒙山区,陷入了缺水断水的困境,山东也全面开展了抗旱找水打井工作。那年2月,杨丽芝所在的抗旱小组来到沂蒙山区,这里一个村子吃水遇到难题,村民平日吃水靠大口井和小泉子,可一旦干旱,大口井没水,小泉子也断了流。

“我们组织了一个队伍上那边找水,用了20多天时间,打了一眼近300米的深井,水量很好,水质也很好。”杨丽芝回忆道,打完井出了水,附近老百姓全都出了门,不停地对他们表示感谢,还有的拎着篮子,里面装着花生、苹果,使劲往他们手里塞。

“其中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大娘,牙齿差不多掉光了,还给我们唱沂蒙山小调。”杨丽芝说,她在那一刻仿佛体会到了革命年代的军民鱼水情,在感动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工作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那段时间,杨丽芝所在的团队共在沂蒙山区打了近200眼井,给当地村民带来福祉。这些年来,杨丽芝几乎跑遍了山东的每个村庄,给无数百姓带去用水便利。

地质人家庭

在不少人眼中,地质工作可能就是开着越野车,翻山越岭,用放大镜和小锤在山间角落观察、敲打。“其实地质工作不是拿个小锤子在山上随便敲。”杨丽芝笑着说,“我们干的工作都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是最接地气的。”

作为一名水文地质人员,杨丽芝最初的工作是找水打井。后来,也开始做一些地下水污染评价、地热勘探、城市地质等方面的工作,此外,地质灾害防治也是众多工作之一。

杨丽芝坦言,地质工作确实又苦又累。“过去条件不太好,我们都是骑自行车去勘察,到了山脚下把自行车放到附近村庄,翻过山头沿途调查,等工作结束再从另一边下山。”

杨丽芝说,翻山时还要进行调查很费精力,有时他们会估算时间,如果饭点时下不了山,她就揣两个馒头,带一壶水,在山间的某个角落饱腹。“再比如,我们的工作是轮班倒,一边找水,一边由专业施工队打井,打井的时候需要我们在旁边盯守着,每挖一层就判断含水量如何,很可能一盯就是一天,不盯的人也不闲着,去别的地方继续找水。”杨丽芝说,“虽然苦,但我们也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风景。”每当看到村民脸上发自内心的喜悦,用方言说出“谢谢”时,她就会瞬间感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杨丽芝的工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家人。她的工作实行项目制,经常跟团队到处跑,有时一出门就是好几个月,这也让她陪伴家人的时间大大“缩水”。

杨丽芝的丈夫早些年也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后来为了兼顾家庭,转行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而他们的儿子杨雪柯也从小跟着母亲东奔西跑,听母亲讲工作时发生的趣事,逐渐对母亲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杨雪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母亲相同的学校和专业——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专业。

2012年10月,杨丽芝参加武汉的一个会议时,恰逢儿子杨雪柯班上组织了一场关于“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专题活动,应儿子的邀请,杨丽芝欣然前往参加活动。“我和儿子一块进门的时候,他就给下面的同学说,你们师姐来了,同学们也是一愣,连忙说师姐好师姐好。他说,这是我老妈,也是我师姐!”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是一个‘地质家庭。”如今,杨雪柯已毕业工作两年,同样从事与地质相关的工作。这让杨丽芝十分欣慰。“这份工作做这么多年,更像是一种信念吧。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只有甘甜没有辛苦,既然选择了,那就踏踏实实做下去,这就是我理解的不忘初心。”杨丽芝说。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刁艳杰

猜你喜欢
含水量师姐石头
青春才几年,师姐占四年祝我四周年生日快乐!
眼干的人别选高含水量隐形眼镜
师姐的一周
数字说
别小瞧了石头
径流小区土壤含水量TDR法与烘干法测试相关关系探讨
师姐的一周
石头里的鱼
电脑报最会省的师姐教你们6·18该怎么买!
变压器油纸绝缘含水量的介电响应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