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考制度改革引发的再思考

2020-04-27 08:55郭蔚蔚
中国学校体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体育考试应试中考

郭蔚蔚

2019年12月27日,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决定于2020年秋季新学年开始,从七年级入学新生实施考试新政。其中体育将与语文、数学、英语一样以100分计入升学总分这一信息迅速引起广泛关注与热议,赞同、质疑、反对等不同的声音同时涌出,主流媒体给予了重点讨论与报道,国内学校体育专家也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与指导。笔者作为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以下简称:中考体育)这一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对这件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工作进行了认真回顾、梳理与再思考,有几点想法或观点与同仁进行讨论、交流与分享。

一、云南中考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要求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云南中考制度改革的重点把体育与语数外并列按100分计入升学总分不是突然出现的一件事情,而是中招体育考试经过30多年探索、实践,逐步积累渐进的教育改革成果。

1.歷史背景

中考体育这件在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进程中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事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段。当时恢复高考时间不长,社会上都认为高考是改变人生的最重要途径,所以形成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场景。而高考科目是没有体育的,因而当时学校的体育课、体育活动受到了严重挤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已经形成,给当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带来了诸多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司的引导下,全国部分地方的学校体育工作者开始探索新的考试评价办法。这种探索初级阶段称为体育加试,即在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文化科目之后再加试体育,加试达标即可,当时的门槛较低,主要发挥了引导学校重视体育的作用。

1988年,时任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司体育处处长的杨宏松召集部分省、市代表聚集在河南省周口市召开了“中招体育加试工作研讨会”,总结各地经验,推进试点工作前行。经过8年左右的探索、试点、试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体育加试改变为体育考试并渐次成为部分省份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河南省的中考体育也经历了8年的反复试验,于1995年以教育厅正式文件的方式在全省启动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以下简称:中考体育)制度,规划用3年时间从城市学校到县城学校再到农村学校实现全覆盖。当时全省中考体育科目以30分计入学生中考升学总分,其中中长跑(男生1000m、女生800m)为必考项目,再设置两项速度、力量素质类项目,评分标准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分标准执行,以地级市为单位统一组织实施。到2013年中考体育分值增加到50分;到2016年再增加到70分,成为全国以省为单位中考体育计入升学总分最高的省份,在全国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回顾中考体育从探索试验到大面积推广再到取得社会认同,经历了30余年的时间,它也始终与中国教育改革同步,更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成果。可以说中考体育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教育理念的更新中、社会观念的改变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一是以素质教育为指引,改变了传统的考试评价办法,推进了全面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二是在全面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引导学生、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更加注重青少年体质健康,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氛围。

2.现实要求

可以说中考体育从萌芽、改进到提升经历了30多年时间,这一漫长过程为今天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深化考试录取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换一句话说,如果没有30多年来的试点、实验和持续推进,云南省在中考改革中把体育与语数外并列按100分计入升学总分就不可能水到渠成,也不可能有这么高的社会接受度。当然除了多年的积累渐进形成的良好基础之外,现阶段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现代社会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都产生了重要的催化剂作用。

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改革的重点要求:一是将初中毕业与高中录取“两考合一”,减轻学生考试负担;二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改革招生录取办法,调整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录取模式和规范有秩、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重新解读《指导意见》,不难看出国家层面在3年多之前已勾画好中考改革的框架,为中考体育改革预留了足够的空间。《指导意见》既是引领、指导,又为中考体育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创新平台、有利的舆论环境和循序渐进的改革进程。在1月10日教育部举行的2020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再次强调:“要深化学校体育中考等评价改革,引导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所以说云南省的中考改革既是多年实践积淀的扎实基础,更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呼唤和体现。相信随着云南省中考改革方案出台的引领与影响,全国各地一定会呈现出积极跟进的态势。这既是一个周期教育改革成果的展现,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中考体育改革的合理性与正向作用

如前所述,中考改革把体育与语数外并列按100分计入升学总分,既有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更有现代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除此之外,它还有几个方面的重要支撑:一是现代教育科学发展的正确走向。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再次强调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把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独特的育人功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改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富有针对性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30年来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的发展并不同步,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健康指标等多方面存在问题,有些还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国民体质健康的重大问题。在人的发展中身体健康、体魄强健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前提,其他所有的发展都依赖于此。因此,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引导性政策,甚至强制性要求,才符合国家发展大局、民族强健大策。三是“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已作出科学安排。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中,在9522总课时内,语文课时比例为20%~22%,数学课时比例为13%~15%,体育课时比例为10%~11%,列第3位(即952~1047个课时)。如果加上高中阶段216个体育课时、大学阶段144个体育课时,我们国家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14年体育课时达到1312~1400个。由此可见我国教育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视。因此,不管从课程课时安排的角度,还是充分发挥评价的引领、杠杆作用,把体育与语数外并列为主科,让体育从错误的边缘化回归教育主阵地都是科学、理性、客观的选择。四是挖掘、发挥体育的独特育人功能,营造全社会健康文明社会风尚的重要契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的“体”育不仅仅是使青少年学生体魄强健,更应使青少年学生人格健全。而过去较长时间以来,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改善学生群体的生物性指标,比较忽略其心理、精神状态的完善。近几年学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明确,通过体育学习让学生掌握与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情感与品格。简言之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其中体育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多次体验,而这正是体育带给青少年学生独特的、其他文化课难以给到的东西。这些参与、体验、习得、形成的优秀品质恰恰对青少年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这种认识和观念逐步被社会大众认同、接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三、对中考体育改革的质疑回应

在对云南省中考制度改革的热议中,赞同的声音占主流,但也不乏质疑和担心,甚至还有反对的意见。梳理一下主要是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公平问题,认为体育考试对身体素质较差较弱的学生不公平,残疾、伤病学生怎么保障公平?第二是负担问题,认为学生平时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体育以100分计入升学总分又给学生增加了额外的负担。第三是应试问题,认为所有的考试都会产生应试现象,体育也概莫能外。第四是作弊问题,认为体育考试相比文化课纸面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和空间大。此外,还有反对的意见认为将中考体育总分提至100分(与语数外等值)是一种“应试”思维,用其去解决文化课“应试”所产生的问题是非理性的。

面对上述问题,需要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才能使这些质疑与担心逐步化解。关于公平问题,每个青少年学生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千差万别,这是不争的客观现实。但从考试的角度,不可能为每一个学生设置一套考试内容和标准,否则就失去了考试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也无法实现可操作性。换一个角度来看,每个学生不仅有身体发展的差异,同时也有智力发展方面的差异,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学生智力发展早、学习能力强,有的学生智力发展晚、学习能力弱,而我们的各科文化课考试从来不会、也不可能解决学生在这方面的差异,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似乎文化课考试就该如此。其实我们只要承认学生不仅有身体发展方面的差异,也有智力发展方面的差异就比较能理解体育考试也是相对公平的。另外,在过去已有的体育考试方案中对残疾、伤病学生都给予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于负担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怎么认识负担的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导的教育生态下,学生的课业负担的确很重,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个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文化课课业负担,而对学生一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身体健康、审美素养、规则意识、合作精神等却给予得很少。所以在学习负担上应该有加有减、合理配置,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目前要减的是课程设置方案中规定课时以外的内容,切实保证体音美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原来过重的左脑负担分离一部分,让右脑也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心脑身和谐发展。

关于应试问题,首先要承认体育考试也没能走出应试的怪圈,应该设法有效规避应试给体育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体育考试出现的应试现象与文化课考试带来的应试现象有很大的不同,文化课应试现象带给学生的恶果可能是知识与技能的残缺,因为考什么学什么练什么,不考的内容少学不练。而体育考试的应试现象不同于文化课的应试,不管从事什么样的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甚至集中参加某一个项目,都基本上是全身性活动,对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以及身体的全面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很少出现上下肢不协调、力量速度耐心发展不协调等问题,这是体育运动规律以及青少年身体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当然这样说不是不需要解决体育应试问题,因为体育应试现象会给正常的体育课教学带来不应有的冲击。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采取设立体育考试题库、每年抽签确定考试项目的办法应对这种应试现象。

关于作弊问题,其实了解体育考试发展进程的人都非常清楚,体育考试的初始阶段基本上依靠人工测量、记录,确实给作弊留下不少空间。当时的解决办法主要是抓考评队伍思想建设和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基本规避了风险。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电子测量仪器的研发和全面投入使用,体育考试人为操作的空间已彻底清除。所以现阶段的体育考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已可完全杜绝作弊的可能性,体育考试的可信度堪比语数外等文化课考试。

关于反对“体育考试”的意见,认为将中考体育总分提至100分(与语数外等值)思维是一种“应试”思维,不能很好地解决文化课“应试”出现的问题。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而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但现实是残酷的,如果我们坐等理论上美好的条件与环境的实现再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我们就可能错失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如果我们现在不用“应试”的手段去有效遏制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状况,等条件成熟再做,等20、30年再做,我们就可能又使两代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继续恶化,到那时再醒悟、再改变就来不及了,中华民族可能就会真的有羸弱衰败的风险。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所以不能坐等,只能一边用“没办法”的办法、不是“好办法”的办法来强制推进,一边努力推广科学发展理念、创建科学评价体系,短期性措施与长远性政策合理搭配,才是现实条件下解决这一问题的务实态度。

我们应客观、理性认识与评价中考体育改革,体育考试应定位于激励性考试,不是甄别性、选拔性考试。现阶段如果考试能有效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为什么不考呢?体育考试不是一项永久性措施,待到素质教育大环境形成、全社会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之时,体育考试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四、中考体育改革发展前瞻

综前所述,中考体育改革是在30多年的探索、实践基础上,顺应现代教育发展需求、趋势下的一个必然结果。在云南省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在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过程中,一定会将学校体育应有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也将从原来教育的边缘化逐步回归到教育的主阵地。

在推进中考体育改革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谋划。

1.操作环节

中考体育改革的必要性已经充分论证,但要把这件好事做好,仍需在具体的操作方案制订过程中缜密、细致、周全。一是要建立体育考试题库,筛选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两大类若干个项目进入题库,每年考前一定时间公开、随机抽签确定当年的考试内容,避免长时间固定几个项目,有效规避体育考试的应试现象。二是制订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进入体育考试题库的所有项目都应制订出合理的评分标准,基本原則首先是评分标准不能过低,若过低就可能造成人人拿高分、不锻炼也能拿高分的现象,非常不利于调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评分标准也不宜过高,若过高会给学生造成高不可攀的感觉,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参照现有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适度调高。三是依靠科技手段确保考试公开公平公正。各地应动用行政资源,确保所有体育考试项目测试器材电子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消除人为操作空间,取得社会认可与信任。四是转变体育考试模式,即变原有的初中三年一次终结性考试为三年中每年一考、成绩按比例累加的方式,保证学生初中三年都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持续、渐进、有效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避免因临时突击性应付给学生造成的身心伤害。

2.综合施策

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增强青少年体质、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形成体育品德、养成锻炼习惯,为青少年一生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打好基础。要实现这样的综合性目标,仅靠中考体育改革这一项措施是不够的,必须综合施策才能有效达成。一是,要大力宣传现代教育发展理念,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二是,要着力改善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条件,如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提供能满足需要的体育经费等。三是,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中考体育改革实现了对初中段学生个体评价的突破,但高中段仍然缺乏合理有效的个体评价办法,高考仍然难以体现对学生体育、身体发展水平的评价。除了个体评价体系的建立之外,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区域教育质量的评价乃至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中,学校体育也仍然缺位较多,需要逐步健全。四是,要继续探索、创新类似于体育考试这样对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重大影响的工作措施。如,探索、建立有效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以下简称“一小时”)的平台与机制,并使其规范化、制度化,在全国实行。笔者认为,落实“一小时”既是国家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针对性很强的重要措施与平台。过去30多年“一小时”之所以落实得不理想,主要是没有找到一个有效机制。河南省在这方面已有成功案例,2009年河南省发现、培育并开始在全省推广“每天两个大课间”,即每天上下午各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制度上为落实“一小时”找到了平台。10年间召开了7次全省阳光体育推进会,2013年省政府批转文件在全省所有的中小学实施“每天两个大课间”制度,到目前已成为河南省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每天两个大课间”乃至升级版“每天一次活动课”已成为河南省落实“一小时”的基本平台,成为青少年增强体质的主要渠道,成为青少年掌握体育技能的重要手段,成为青少年形成锻炼习惯的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体育考试应试中考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宜春市推进中考体育考试改革
错别字先生
应试良方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
第一次体育考试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