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2020-04-28 13:07陈恩平
职业·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企合作

陈恩平

摘 要:本文在技工院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引入企业新型学徒制,详细阐述其实施的主要步骤和内容,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和构建基于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丰富企业新型学徒制研究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职业学校 企业新型学徒制 电子技术应用 校企合作

2018年10月12日,人社部、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2018〕66号文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回应职教战线和社会多年的呼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认识因素

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职业教育持有偏见,学生和家长也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或者实训就是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对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存在抵触情绪。

2.实施因素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学生只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最辛苦、最简单、最基本的装配、包装等工作,很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

3.利益因素

愿意合作的企业,也局限在形式上的合作,只是让学生参与流水线作业或简单的操作,没有让学生深入了解生产工序流程、机器设备原理、基本维修方法、企业常规管理知识等。工学交替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试点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主要过程与措施(2016.9-2019.7)

2016年7月,笔者学院从学院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入企业调研,谋求把企业新型学徒制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突破口,在电子信息系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引入、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1.准备期

(1)选择试点企业。学院最初选择了A电子(扬州)股份有限公司、B科技(扬州)有限公司、C光电科技(仪征)有限公司三家公司作为此次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试点企业试点的企业,最终选定B科技(扬州)有限公司作为此次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试点企业。16级新生中最初的报名人数有46人,通过面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合作企业的双向选择,最终择优录取20人,并单独组班为16电子中职班。

(2)签订联合培养的校企合作协议。学院与B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的校企合作协议,学生及家长与B科技(扬州)有限公司签订学徒培养协议。此外,学院为进入企业当学徒的学生购买了实习保险,学校与学生家长共同承担监护责任。

(3)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2016年7月,学院聘请10名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成立了仪征技师学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成为试点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制订等教学资源的指导者。

2.实施期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联合培养的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全程参与试点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院的专业兼职教师,实行三段式育人机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2016年9月~2017年1月)。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每月安排半天时间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产品、生产流程、管理制度等内容,提前认识、了解和感受企业文化,体验所学专业的职业未来。

第二阶段:第二至第五学期(2017年3月~2019年1月)。第二阶段开始以“项目实训”和“学徒制”的形式进行,采用轮流训练的模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并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第六学期(2019年2月~2019年7月)。第三阶段,学生到B科技(扬州)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全程由企业师傅负责指导,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2)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宁镇扬地区电子产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笔者学院教师紧贴当前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合作形式,突出实践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

3.反馈期

经过近三年努力,学院基本形成“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元合一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探索创建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了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技能训练为纽带、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教师和师傅双重指导为支撑点、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初步破解了工学交替的难题,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同。

第一,职业能力显著增强。第一批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的20名学生100%达成在B科技(扬州)有限公司就业的意向,并顺利签下税后年薪不少于5万元的为期三年的劳动合同。这些学生作为企业的后备储备干部均为安排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重要生产岗位,将来有着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第二,职业素养提升明显。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过程中,笔者学院学生被当做企业的准员工。合作企业对其培养尽心尽力,使学生加快对企业产品、工艺特点、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的认知,同时促进了专业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高。期间,20位学生均顺利通过电子设备装接中、初级工,维修电工中级工的技能鉴定。

第三,产教融合成效显著。通过校企携手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推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师每年人均入企实践时间达到2个月。学校外聘企业专家3名,为企业培训授课20人次,培养了骨干教师13名,专业带头人5人,一体化教师比例达到100%。

三、反思

目前,我国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笔者学院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的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找准校企合作的关键利益共同点。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都是利益的共同体,任何不顾三方利益的校企合作都是短暂的。因此,找准校企合作的关键利益共同点,是吸引企业与学校共同培育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也是企业新型学徒制良好运行的重要举措。

第二,企业应支付合理的劳动报酬。目前以学徒身份进入企业的学生的报酬过低(1500元),影响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活动的积极性。今后有两方面需要努力:企业应按照法律规定支付给学生合理报酬,这也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学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提升素质、获得工作能力之上,而不是过分关注经济回报。

第三,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应创造出一个“尊重知识、珍惜人才、爱护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去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

四、小结

目前各个技工院校对企业新型学徒制的理解还缺乏一定的规范、原则和体系来保障,但是总体来说,企业新型学徒制是一种双主体的育人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政府、行业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建立外部保障机制,从学校、企业、家长(学生)三个层面建立内部保障机制。这些保障机制的建立对于新型学徒制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芮小兰.传统学徒制与新型学徒制的比较研究[J].消费导刊,2008(4).

[2]胡艳曦,曹立生,刘永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3]鲁丽彬.职业教育中企业新型学徒制应用的意义和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9).

[4]卢永辉.基于企业新型学徒制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9).

(作者单位:仪征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
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探讨
谈职高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让管理更有效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