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路径探讨

2020-04-30 06:48周桂芹
文存阅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贫困治理探讨

摘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即将实现。但是,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终结,衣食无忧满足以后,新的贫困治理诉求将会产生,后扶贫时代的乡村贫困治理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重大议题。《江苏省农村精准扶贫 脱贫致富实践研究》一书,抓住时代课题,从富裕地区、相对贫困、精准扶贫三个维度阐释了江苏省农村反贫困实践经验,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值得推荐。

关键词: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探讨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即将实现。但是,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中国反贫困事业的终结,衣食无忧满足以后,新的贫困治理诉求将会产生,后扶贫时代的乡村贫困治理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重大议题。

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说过:“即使我们的世界已变得空前的富裕,这个世界也是极其贫困和不平等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五百年以后还会有贫困。

那么,后扶贫时代的贫困具有哪些特征?如何打造扶贫脱贫战略的“后2020升级版”?诸如此类问题亟需理论上的解答。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江苏海洋大学李秀芸副教授、杨雪英教授合力撰写的《江苏省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实践研究》一书,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对此问题进行了关注并为之进行了深刻思考。

一、从研究内容来看

从研究内容来看,《江苏省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实践研究》一书,表述的主要是富庶地区的农村贫困治理问题。

江苏省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是富庶地区,也是2019年底宣布率先建成小康的省份。全省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自然条件优越。长江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尤其苏南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区位优势鲜明,自古是“人间天堂”“富庶之地”。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953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17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57元,居全国各省市前列。

但是,富庶地区也存在穷人。“十三五”时期,江苏省虽然没有国定贫困人口,但还存在大量低收入群体。阅读本书不难发现,在我国,贫困不仅是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面对的棘手问题,也是东部经济先发地区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与中西部地区的显性贫困不同,在富庶的江苏省,家庭收入型原生性贫困人数不多,贫困人口主要源于因病、因残、因学或灾等诱发的次生性“支出型”贫困、暂时性贫困、隐性贫困。[1]对此,作者以国内外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为研究出发点,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着江苏省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证论述。书中前三章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归纳,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贫困研究的学术演进,形成了对贫困研究的理论检索。[2]

贫困与反贫困是人类永恒课题。现实中,富庶地区往往是经济生活的先行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样存在。现实中富庶地区农村的贫困问题往往很容易被忽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十分有限。以“率先实现小康、率先实现代化”的富庶省份江苏为案例探讨农村贫困问题,可以给其他地区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经验借鉴。

二、从选题视角来看

从选题视角来看,《江苏省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实践研究》一书,是基于相对贫困的判断,是在相对贫困理论的前提下来探讨农村贫困治理问题。这在开篇序言及第一章部分,作者有非常明确的表述。实际上,由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江苏省也在2015年宣布已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具有不同的意义。绝对贫困更多体现为衣不蔽体、食不裹腹或者最低层次的温饱,根源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自蒙昧时代以来,人类绝大多数时间普遍受到绝对贫困困扰。相对贫困是比较而言的贫困,往往以低于社会平均或中等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为尺度。相对贫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类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不断提高,会促使衡量贫困水平的指标呈现高位化,进而使相对贫困人口所占的比重会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剧,会促使地区发展差距和贫富阶层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两者的共同作用将使相对贫困问题更加突出。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社会分工、私有制和对剩余财富的贪欲,使财富迅速积聚和集中在一个人数很少的阶级手中,与此同时,大众日益贫困化,贫民的人数也日益增长,于是形成了穷人和富人两个对立的阶级。”[3]阿马蒂亚·森(1981)通过实证研究也强调指出,“饥荒可能不完全是由于食品短缺造成的,而是权利失败以及不民主的恶果。”[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的“相对贫困”,并不是指每一个收入组与更高收入组相比较而言的“相对贫困”,而是指随着发展阶段变化,按照与时俱进的扶贫脱贫标准确定的生活困难现象。

“十三五”时期,江苏省面对的农村脱贫攻坚目标是相对贫困问题。其相对贫困不仅体现在区域内部社会分化及产生的阶层分化,也体现在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对此,书中第四、五、六三章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贫困特征、贫困原因及反贫困措施、成效等进行了分别研究。[2]第八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江苏省三大区域贫困现状、贫困度及空间分布、反贫困政策、措施差异及成效等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5]

相对贫困与能力的不足、机会的缺失和权利的剥夺密切相关,其主要特征是社会的“相对剥夺”。相对贫困产生的真正原因不在于生产力的落后,而主要是由于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不公与不完善而导致的经济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正,从而使一部分人无法充分享受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成果,进而影响其主体性的正常形成和發展。相对贫困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导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也极易导致剥夺感越积越多,从而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

发现现象是认识事物的开始,而把握本质才是认识事物的根本,也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作者以江苏省农村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实践为案例,适时探讨相对贫困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在缓解相对贫困方面,江苏省反贫困实践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其反贫困经验具有示范作用。《江苏省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实践研究》一书研究,不仅突破了长期以来农村贫困研究只聚焦于绝对贫困的局限,而且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问题的转换相一致。从这方面理解,作者的研究,既可为探索长期可持续减贫战略提供一种可能的理论解释,而且还可以为预见不发达地区相对贫困的未来走势和有效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并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从研究的理论逻辑看

从研究的理论逻辑看,《江苏省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实践研究》一书,主要是立足于精准扶贫语境,来探讨农村贫困治理问题。

精准扶贫是中国“十三五”时期农村反贫困国家战略。书中第三章首先对精准扶贫理论这一新时代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进行了解读,[6]从精准扶贫的提出到深刻内涵,从精准扶贫的理论依据到政策特质,进行了多视角展开,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

第三章以后其他章节论证过程中,都是建立在此理论基础之上。作者立足精准扶贫语境,以精准扶贫理论为分析工具,紧扣精准要义,对江苏省农村贫困现状、扶贫政策供给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数据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对贫困治理的实践认识。

四、反贫困永远在路上

2020年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也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扶贫任务,扶贫开发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扶贫脱贫也是如此。了解后扶贫时代我国乡村贫困治理面临的变化趋势和挑战,探索可行的治理路径,对于进一步完善贫困治理体系、提升贫困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江苏省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实践研究》一书的出版,对新时期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如何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相对贫困的关键少数,如何实现精准扶贫的提档升级与江苏省的“两个率先”的理论展望,作者还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挖掘。

参考文献:

[1][2][5][6]李秀芸,杨雪英:江苏省农村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10:1-64;71-145;152-168;49-64.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1.164.

[4]阿马蒂亚·森(印度).王宇,王文玉译:贫困与饥荒一论权利与剥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8.

作者简介:

周桂芹(1965年—),女,教授,主要從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研究。

猜你喜欢
贫困治理探讨
互异与共融:民间组织参与藏区贫困治理的能力比较与路径探究
贫困治理视角下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背景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研究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农村贫困治理
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精准扶贫
中国贫困家庭类型需求和服务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