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域下云南“直过民族区”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2020-05-03 13:48李芸
青年与社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基础教育

摘 要:“直过民族”是未经民主改革,直接由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比较落后,教育质量相比其他民族不高,文章通过对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嘉禾乡中“直过民族”的基础教育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直過民族”;基础教育;教育质量;教育扶持

一、云南省“直过民族”的概况

“直过民族”是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产物,是指新中国成立后,未经民主改革,直接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13个州(市)58个县(市、区),主要聚居在271个乡(镇) 的1179个行政村,包括独龙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傈僳族、怒族、景颇族、佤族和部分拉祜族、哈尼族、瑶族等20个民族,他们所居住的区域被称为“直过民族区”,主要集中在云南,今有200多万人口。

“直过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仍处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几乎都是居住在边境沿线、高山峡谷、原始密林中,新中国成立前,“直过民族”饱受压迫和歧视,沿袭着刀耕火种、采集渔猎、刻木结绳的原始生活,社会发育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直过民族”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整体性贫困现象仍然突出。

二、云南“直过民族区”的基础教育现状及质量

基础教育是指国家为了提升国民的一般素质,由国家对适龄儿童实施的最低限度的普通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由于我国还没有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因此,在我国,基础教育主要指的是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教育,即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

精准扶贫是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云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直过民族”的脱贫是云南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在决胜小康的关键阶段,云南“直过民族” 脱贫攻坚鏖战正酣。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要加快其他“直过民族”和“民族直过区”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从这些“直过民族”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精准扶贫。尚未脱贫的“直过民族”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他们的贫困往往是整体的、深度的“素质型贫困”,在这些“直过民族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往往较差,贫困的代际传递严重,单一“输血式”的扶贫很难产生持久效应,扶贫的关键在于扶智,教育扶贫是“直过民族区”脱贫的必由之路。

在党和政府关怀重视下,“直过民族”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跨越,2019年上半年,云南宣布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三个“直过民族”率先实现整族脱贫,其他“直过民族”也将在2020年完全脱贫。要在2020年实现其余“直过民族”的全面小康,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要更好地对这些“直过民族”进行教育扶贫,就必须从这些“直过民族”的教育实际出发,在调研中,笔者以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嘉禾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基础教育质量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嘉禾乡的基本情况

嘉禾乡位于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北部,全乡面积531.75平方公里,境内群山叠嶂、河流纵横,最高海拔2075米,最低海拔360米,是一个坝子少坡地多的农业乡。居住着哈尼、拉祜族、布朗族、彝、傣等9个少数民族,其中哈尼族占72.26%,是一个以“直过哈尼族”为主,多种民族杂居的山区乡,下辖10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94个村民小组,2017年末,共有人口3434户14536人,其中农业人口3230户13734人,有低保户978户1562人,全乡10个行政村均属贫困村,2018年实施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工作后,锁定嘉禾乡建档立卡户2454户9535人,其中已脱贫户1959户7792人,未脱贫495户1743人。2019年全乡贫困发生率1.25%,2019年全乡计划脱贫出列8个村430户1571人;2020年计划脱贫出列65户172人。

(二)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嘉禾乡基础教育质量的现状及问题

(1)学校布局不合理

目前,嘉禾乡共有一所中学,三所小学,一所幼儿园,除一所小学外,其余这几所学校都聚集在嘉禾乡政府所在地江西村,学校布局不合理,由于嘉禾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山高坡陡,对于偏远山区的”直过民族“求学孩子而言,路途遥远,对于年龄较大,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而言可以选择住校,而对于年龄偏小,尚未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而言,要按时上学,孩子们要么需要翻山越岭走好几个小时,安全没有保障;要么需要家长接送或坐班车,这就导致求学成本上升,由此进一步加剧家庭贫困。由于以上原因,有些家庭和孩子干脆放弃就学,

(2)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直过民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2018年嘉禾乡义务阶段的入学率为98%,但教育质量却不尽人意。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一部分“直过民族”群众文化水平低,形成了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生活意识,在教育上的理念相对落后。受大环境的影响,“直过民族”学生的学习动力普遍不强,尤其是面对如今很多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社会现状,“读书无用论”在很多“直过民族”家庭很有市场,很多家长认为读书再多也还是找不到工作,还浪费钱,还不如早点外出打工挣钱,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上学的不便,更是让很多家长不支持孩子上学,只是在政府和学校的号召下才勉强送孩子完成义务阶段的学习,而在家长的影响下,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和发达地区的学生存在着差异,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学习动力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教育质量的低下又导致教育的回报率偏低,加深了素质型贫困。

(3)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资源落后

嘉禾乡近三年的教育支出是900多万元,占全乡财政支出的5%,这样的教育投入金额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导致嘉禾乡的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教育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现代化教学设备较为缺乏,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嘉禾乡目前共有教师126人,师资力量在学历、职称方面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小学和中学的教师普遍为专科学历,本科学历者寥寥无几,教师职称95%为中级和初级,高级职称教师非常稀缺。在学前教育方面,嘉禾乡仅有的一所幼儿园是民办的,这所幼儿园的的老师基本上都是中专或是中学毕业,很多学前教育的老师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进修机会也较少,教育理念较为落后。

(4)教育配套不精准,教育支持缺乏针对性

在过去的教育配套中,忽略了“直过民族”的“直过性”和特殊性,套用一般的教育支持模式,教育配套没有很好的针对“直过民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师、教材没有实施“双语”教学。

目前,嘉禾乡的所有学校都没有实施“双语”教学。由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嘉禾乡很多直过民族的家庭平时都用民族语言交流,家长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导致很多“直过民族”的孩子在入学前是看不懂也听不懂汉语的,而这些孩子入学后,学校实施的又是汉语教学,这就导致很多孩子很难适应,学习兴趣骤减,教学质量不高。

三、嘉禾乡“直过民族”教育质量提升的对策

(一)补充完善教学点,合理布局学校

嘉禾乡的“直过民族”居住分散,很多都居住在山区,而嘉禾乡的学校几乎都聚集在嘉禾乡政府所在地,这样的学校布局不仅会增加就学的难度和成本,而且还会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令学生们不得不把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用在就学的路途上,降低了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因此,要提升嘉禾乡“直过民族”的教育质量,就要根据学前儿童和适龄儿童的居住情况,补充完善教学点,合理布局学校,以方便有效地聚集山区“直过民族”的学生学习,使低龄的学生能就近上学,让上学不再成为家庭的负担,同时,也能让学生们能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

(二)激发“直过民族学生”学习动力

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直过民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直过民族”的贫困根源认识不足,自我改变的意识淡薄,所以帮助“直过民族”学生认识贫困,是激发“直过民族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直过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对“直过民族”的孩子普及脱贫知识,让他们摆脱老一辈“等靠要”的思维模式,树立自主脱贫、自我改变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育他们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志向。

(三)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提升师资水平

教育质量的提升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提升教育质量,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尽管近三年来,嘉禾乡的教育投入的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嘉禾乡是一个“直过民族”为主的山区贫困乡,财政收入整体不高,教育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贫穷成为“直过民族”区教育发展最大的绊脚石。经济和教育总是相伴相生的,经济保障教育,教育推动经济。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必须拓宽教育资源来源的渠道,当地政府部门应打破教育资金来源单一的局面,逐渐建立起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共同支撑的教育资金体系,推动教育资金来源多元化、市场化,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扶贫攻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过民族区”应该合理优化师资结构,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首先,建立师徒对接帮扶制度,实行学校之间、教师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其次,加强对“直过民族”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树立新型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教育质效。最后,由于“直过民族区”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山区,条件非常艰苦,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并吸引更多的教师投身其中,应提高“直过民族区”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和发展空间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提升师资水平。

(四)推进双语教育,增强教育扶持的精准性

解决“直过民族”区学生语言障碍,促进学生语言发展,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前提,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

首先,要加强课程的双语改革。我国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进行“直过民族”区的课程双语改革,就要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要结合当地实际,由地州一级教育部门自编民族双语教材,以适应本地“直过民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结构。

其次,要优化“直过民族区”教师教育方法。在“直过民族区”,既精通双语又精通专业知识还懂教育的教师凤毛麟角,这势必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不符合“直过民族”学生的实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育职能部门和学校要多培养懂专业、会教学的双语教师,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其符合“直过民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增强教育的精准性。

教育是“直过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将有助于“直过民族”摆脱贫困,迈进小康社会,使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聂琴.全纳教育视角下“直过民族”教育支持服务系统建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06).

[2] 繆关永,陈琳,杨宏文.西双版纳州“直过民族”精准扶贫依然任重道远[N].中国民族报,2017-02-17.

[3] 杨银付.70年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国道路”[N].中国教育学刊,2019-10-01.

基金项目:文章系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校级课题《教育扶贫视角下云南“直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XYB06。

作者简介:李芸,副教授,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基础教育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