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共产主义在中华文化土壤中成长发展之必然

2020-05-03 13:48王梦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中华文化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不断发展壮大,社会文化的各种新思潮也层出不穷,其中有优秀的引领时代的新思想,也有沉渣泛起的落后糟粕。文章紧紧围绕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简述共产主义在中华文化土壤发展的进程。从文化在历史必然选择共产主义过程中的作用、共产主义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促进,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坚持及持续发展的引领做了一定历史维度的分析。

关键词:共产主义;中华文化;新思潮

一、共产主义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结合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的工业革命,让西方成为了各类学科、技术的发源兴起地;同一时期在东方,大不列颠人用他们的坚船利炮撬动了自诩泱泱大国的中华民族的封建根基,中华文明节节败退,国家几近灭亡,文明几乎断裂。

政治体制的封建腐败、财富的疯狂剥削、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给我们这个民族带上了深深的枷锁,民族的危亡深深刺痛着当时那些有识、有志之士的心。曾国藩、左忠堂、李鸿章提出了“器不如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搞洋务运动,结果也只是使中华大地学到了一点西洋的皮毛,未能幸免亡国的命运。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维新,也仅仅是昙花一现。孙中山认为,中国不是器不如人,是体制的问题,政治制度的问题,是制不如人。

可是他们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没有成功。中国还是军阀混战,各自争利,中国在世界上一样被列强欺辱,被各国瓜分。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解决了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仅停留在使用儒家文化的理念去改良有产阶级与皇权阶级之间的利益问题,并没有解决劳苦大众与有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919年,胡适、陈独秀、林长民、蔡元培等领导和发起了五四运动,正是这个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同时它也开启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让各阶层人士参与到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中来,引起了对文化各个层面的深层次思考、冲击和洗涤。革命先驱们提出中国的问题不仅是器不如人,制不如人,同时还认为是我们的思想文化也不如人,将中国危亡的根源归咎于汉文化之上。

事实真的如此吗?肯定不是,那是因为中国各方面的全面落后,让我们普罗大众、让我们的民族精英彻底失去了自信,他们从各方面去寻找落后的原因,想从根上去除我们的“病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到了危亡的边缘,一种文明一种文化到了崩溃的边缘,何谈自信。这些知识分子,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良心,他们思想碰撞、挣扎就是想要民族救亡。

二、共产主义确立过程中中华文化所起的作用

中国能不能近代化?能不能赶上西方?能不能利用科学和机械?能不能废除长久以来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现代的民族国家?

这是时代留的命题,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在国家最黑暗,人民最无望的时候,一批年轻人走上中国政治舞台,怀揣理想,凭着一腔热血,浴血奋斗,为我们这个民族求存亡。

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到曾、左、李的洋务自强,到康梁的戊戌维新,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我们这个民族历经尝试,百折不挠,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担负起这个历史使命。

那又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促使这些个人,这些群体,勇于承担这份历史责任,舍身忘我地全心投入呢。

共产主义在引入中国时,劳苦大众也是看不到的,正是一些饱读诗书的能人志士,他们发现了共产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所宣扬的价值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人,放弃自身优越的生活条件,投身于革命,投身于共产主义实践,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是为什么呢?

正是因为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正是因为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却留肝胆两昆仑”;

正是因为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正是因为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正是中华文化的力量,这正是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铸就了我们精神的脊梁,正是这份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构筑了我们强大的精神家园,给了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三、共产主义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促进和丰富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激情澎湃,没有十足尊严,是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1930-1934,4年)五次反圍剿;

(1934.10-1936.10,2年)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7.7.7-1945.8.15,8年)抗日战争;

(1945.8-1949.9,4年)解放战争;

(1950.10-1953.7,3年)抗美援朝。

这些历经千难万险的行动,一次次积攒的信心汇聚在一起,给了我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敢于前赴后继,敢于英勇顽强的力量,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力量。

近代以来累累的失败,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胜利,前所未有的胜利。

支撑这个胜利的就是那句:要为人民谋幸福,要为民族谋复兴。这就是我们党的初心。

新中国的建立,我们确立了稳定的政治体制,使中华文明在政治上摆脱了颓势,向全世界展示,这种文明也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政治体制,不用再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和组织,就像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讲的那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改革开放,又使中华文明在经济上扭转了劣势,我们能够迅速达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是一种文明的全面复兴,是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复兴。

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提“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是最核心的自信。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中的基础,是最根本的自信。

从此中国有了钱学森有了东风和两单一星;

中国有了银河、曙光超算机;

还有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

更有了领先世界的5G技术,有了我们引以为傲的华为;

我国的高铁纵横千里,为国家建设,为百姓民生不断地贡献力量;

一带一路更是通过高铁连接了沿线65个国家,把能够代表中国最新,最强的优势,最优质的产能,输出到别的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竞争全球市场份额。

还有了备受好评的《战狼2》耳目一新的《流浪地球》;

孔子学院,自2004年首个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开办,截止2018年底,全球共有154个国家(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不仅弘扬中华文化,更让我们几千年来的仁义礼智信在世界各地得以弘扬。

可解放前,我们的文化是这个文化,解放后,我们的文化依然还是这个文化,为什么以前我们没有这样的发明创造,没有我们的高科技发展,没有我们如此磅礴大气的电影,没有维也纳演奏大厅的艺术家身影?文化变了吗?没有。

是因为我们的文化里天然蕴含着兼容并蓄、推陈出新的基因,它随着时代的发展时间的推移让我们迸发出勃勃生机。

四、坚定的文化自信,不忘初心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把数千年文明传统与现代国家形态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具有“四超四特”的特征:“四超”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四特”即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

一部中华文化史,同时就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造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留下来的思想经典,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文化源头。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思想家从不同方面对中华文化积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由此积土为山,聚河成海。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来没有失去对中华文化和文明的自豪与自信。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5000年沧桑而从未中断,全赖这种创造力、发新力。诚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的支撑。中国今天的文化自信就是自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自然结果。富有創新活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今天的一些观点和理论,很多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与时俱进”,就源于《周易》的“与时偕行”,“和谐社会”概念源于《周易》的“太和”,还许许多多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正在形成的中国模式或者中国话语也是中国思想独立性和文明内源性的体现。

大唐盛世的时候,儒释道百花竞放,文化空前发展,汉朝时张骞出塞开辟了丝绸之路,跟全世界做生意,这是中庸的智慧,叫做“以我为主,同时海纳百川”。现如今的十九大,是一个中长期的规划,是一个民族复兴的规划。我们正在开辟新的丝绸之路-“一路一带”,其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简单说就是“五通”,涵盖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重点合作领域。这些领域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目的就是充分调动沿线各国的积极性,发掘沿线各国的合作潜力,营造更广阔的合作空间,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姿态,携手共谋发展、共创繁荣,而不是中国一国的独角戏。这就是我们文化思维的新发展,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域,而是“达则兼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和视野来跟世界各国共谋发展。在这种文化基础上的人们正在创造出更多新的技术、新的经济形态,这些发展让我们这个社会处处爆发出无比的生机,也让我们共产党人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历史既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担负这个使命,我们要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不断地完善自我,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以百倍的努力为这份无尽的崇高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王梦(1985- ),女,湖北人,本科,讲师,湖北青年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中华文化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