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结构化学材开发“三部曲”

2020-05-03 13:59张晞
江西教育B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材三部曲小棒

张晞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理解知识发生、发展、慢慢长出来的动态过程,是一个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效果与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材料不单是现成的教材,更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通过研读理解教材,剖析数学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的适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材料,它是实现数学学科本质与学习方式深度融合的载体。

一、研读理解:看见思维的生长

认真研读理解教材和学生是学材开发的第一步。在知识结构的整体关联中我们要看到以知识结构为载体的思维发展,更要看见思维的生长。因此,在研读教材和读懂学生的基础上统整、开发、挖掘、拓展教材,学材才更趋结构化,更适合学生学习。

首先要研读教材,看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知识结构的整体关联。小学数学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基本含义和读写方法以及相应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基本含义和读写方法,增强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感受基本的计数原理,积累认数经验,为学习相应的计算以及认识更大的数提供支持。“满十进一”和“计数原理”是本课学习的核心元素,学材的开发要围绕关键元素设计核心的问题。结构化学习不仅要研读教材,还要研读学生。教材的编排应该是遵循大部分学生的年龄特点,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则未必能完全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开发学材之前,必须进行学情分析。本单元课前学情调研设计了三个问题:①你对11~20已经有了哪些认识?②数出10根小棒,把它们捆成1捆,根据捆的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③生活中见过十个十个包装或者十个十个数物体的例子吗?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对于11~20各数的读写和顺序没有问题,但多数孩子是只唱数,对数的实际含义并不理解。所以,教学时要突出数的顺序、大小和实际含义以及计数原理和位值制的渗透。

有了研读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我们就能更好地遵从数学学科“整体性建构”的本质特征,顺应数学学习的内在心理需求,为结构化数学课堂提供科学的物性保证。

二、目标驱动:引领教材向学材转化

学材开发的依据是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引领教材向学材转化,让数学知识成为数学文化。因此,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学材开发的第二步。仍以“11~20各数的认识”为例,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其教学目标为:①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正确认读11~20,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初步感知各数的组成,能正确认读11~20。②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③初步理解“满十进一”以及相同单位可以累加、不同单位可以组合的计数原理,初步渗透位值制。④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有了教学目标作为导向,以教材为依托,实现学材的精准开发就成为可能。因为结构化学材开发,要精选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即要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优化问题情境,变被动简单学习为深度学习。所以,学材的开发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基于学情,符合学理,设计者要有一定的高度。另外,还要通过问题设计,找准结构化学习关联点,助推认知冲突处实现积极迁移。在学材开发时主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如何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找准新旧连续的认知起点,直观帮助他们认知“一”“十”是计数单位?②如何设计问题,让学生经历11~20各数的认识与已有认知之间的关联过程,理解计数的原理?③如何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丰富、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延展循环提升,强化初步建立的数感、计数原理,渗透位值制?

基于结构化认知要求,设定好教学目标,精准开发学材,可以避免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教学,也避免为分数而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和操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指日可待。

三、学材架构:学习资源的结构化呈现

结构化学材架构就是将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进行结构化呈现,主要包括已有的经验、问题的情境、核心的问题等。问题的设计是结构化学习中学材开发的关键元素之一。以问题驱动,通过起点连续、探究关联、延展循环、指向反例、举三反一、举一反三等多种形式,逐步走向知识学习的相近、相似与相通,发展学生内在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创设问题情境,找准认知起点。11~20各数的已有认知基础是10以内数的认识,找准认知起点,顺学而教,符合知识结构,也符合逻辑结构,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线(数轴)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把它作为认数的重要载体有着重要的价值。驱动问题是:①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这些数在数线上都有自己的家,能找到吗?②它们分别是怎么组成的?这些数中哪一个是与众不同的数?③10前面的数都比10小,有没有比10大的数呢?以上三个问题将学习自然指向认知起点,指向比10大的数,进而连续新知的探究。

经历探究过程,形成结构关联。11~20各数的认识,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应体现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数感。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不能局限在浅层次的认数上,而是认数背后的数感、计数原理、计数方法,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学生经历的过程越完整,获得的体验就越多,我们的目标就越容易达成。这里的三个层次都以问题驱动来关联。第一层次是认识计数单位“十”。驱动问题是:①猜一猜,这把小棒多少根?要知道到底多少根,怎么办?②想一想,10个一和1个十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十”有什么用呢?让学生在猜一猜、数一数、捆一捆、议一议的活动中感知10个一就是1个十。这里很重要的是通过学材的开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明白1捆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它是1个十。随即,自然会有一个疑问:认识了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十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勾连了生活中的“十”,让学生体验并了解生活中按群计数的运用,体会到用十作单位来计数的好处。其实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勾连与数学中的计数单位“十”之间的关系,才是教学的关键。第二层次,认识数11~19。先呈现12根小棒,让学生数一数。驱动问题是:①有什么好办法,把这12根小棒重新摆一摆,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12根呢?②先数出10根捆成1捆,然后每次添1根,说出摆的数是多少?③把摆的小棒和对应的数整理一下,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议一议,勾连已有经验一根一根数和按群计数之间的关联,用小棒表示12,摆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让学生从10根(1捆)开始1根1根地添,一边添一边数,一直到19,突出计数的原理,相同的计数单位可以累加,不同的计数单位可以组合。第三层次认识20,驱动问题是:19根添上1根是多少根?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棒添到19时是数数的一个节点,这时除了1捆,旁边又满了十根,这个10根也可以把它捆成新的一捆,这样就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这就突出了满十进一和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累加的计数方法和原理。

学习项目应用,拓展丰富体验。通过不同形式的数数活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认识、加深体验,让学生在估一估、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相关各数实际数值的把握能力,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画的活动中,进一步延展到下一节课的内容,前沿后续的结构化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画一画”,提出:在数线上我们能表示11~20各數,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11~20各数呢?请在自己的本子上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学生可以用小棒图、圆圈图、计数器、数轴等多种表征的方法表示11~20,丰富对这些数的认知体验。(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文津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731836457@qq.com

猜你喜欢
学材三部曲小棒
初中数学对学材进行再建构的策略分析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分析
基于“三学”理论下“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巧移小棒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日杂志总结出轨者“三部曲”
共需多少根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