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搭建“五心”平台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路径

2020-05-06 06:22冯茂东
民族大家庭 2020年1期
关键词:五心流动人口民族团结

文/冯茂东

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一项涉及民族团结、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的系统工程,是新时期中华民族走向更大包容性、更强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湖北省随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搭建“五心”平台,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五条路径”,取得一定成效。

路径一:搭建“真心厚爱”平台,创新服务管理的“四位一体”支持保障体系,助力脱贫攻坚

通过构建并有效实施“四位一体”支持保障体系,从政策、文化、技术和社会等四个维度,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在生产经营、劳动就业、子女入学、权益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帮助,使各类资源相互协调配合,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优化,助力脱贫攻坚。

以政策支持为主导。一是依据《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出台城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方面的地方法规和规章,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促进其社会融入;二是推进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完善《居住证制度》,保障城乡人口在国家政策、福利权益方面待遇一致;三是加强执法监督,落实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优惠政策;四是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参政议政的权利。

以文化支持为核心。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二是加强语言文化培训服务,巩固民族团结基础;三是尊重特定的民族文化习俗,维护社会稳定;四是积极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推进文化融入进程。

以技术支持为媒介。通过职业技能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和创业就业技术等支持措施,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发展和生活幸福。

以社会支持为关键。通过完善城市民族工作社会治理机制、培育城市民族工作社会组织力量、搭建城市民族工作社会服务平台等措施,及时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便捷服务,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同辖区居民交流融合、和睦共处,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

路径二:搭建“热心服务”平台,创新“精细化”服务管理措施,增进民族团结

特需保障精细化。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将少数民族的“入口”“入寺”“入土”等问题,列入民生重点项目予以照顾。

草店子社区少数民族联欢

西城草店子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座谈会

困难帮扶精细化。一是政策帮扶。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结对帮扶。开展“三帮一”结对共建活动,即由一位民警、一位社区干部和一位民族工作联络员与一位少数民族个体经营户进行结对帮扶共建,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创业、证照办理、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三是慰问帮扶。坚持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贫困户。

服务精细化。在各社区专门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窗口,真正落实来时有人询、住时有人引、政策有人讲、就业有人帮、冷暖有人问、困难有人解、纠纷有人调、违法有人管的“八有”服务要求。同时,通过印发《经商务工服务指南》《少数民族服务联系卡》,开设“少数民族服务热线”,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便捷服务。

路径三:搭建“同心共管”平台,创新“规范化”服务管理手段,维护社会稳定

制度规范化。为更好地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定民族工作学习例会制度、少数民族代表交友联谊制度、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维权帮困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六必访”制度(有矛盾纠纷必访,有重大疾病必访,有重信重访必访,有生产生活困难必访,有家庭成员残疾必访,有重要节日和重要活动时必访)等工作制度,避免工作的随意性、盲目性和短时性。

机制规范化。一是完善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的协作机制。随州市与少数民族流入地签订《关于共同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合作协议书》,建立互访联络、共管服务、经贸合作和维稳等机制;二是完善相关区域间的协作机制。同相邻的市、州之间建立区域间协作机制,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协同应对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三是完善相关部门间的协作机制。随州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委)积极与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省新疆工作组及市人社局、用工企业及所在地政府以及中介公司沟通对接,统筹协调做好相关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合力。并结合随州实际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对接服务管理工作机制,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工作原则、职责分工、劳务输入接纳安置程序、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等。

台账规范化。在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窗口建立登记台账,规范记载本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123456”方面的情况,即“一卡、两簿、三联手、四经常、五明确、六到位”。“一卡”,给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发放一张便民服务卡。“两簿”,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登记簿和开展活动记录簿。“三联手”,与社区民警、市场监督管理、社保三部门“联手”主动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四经常”,社区干部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经常联系沟通、经常宣传政策、经常提供创业(就业)信息、经常开展民族团结活动。

“五明确”,人员来源明确、经营状况明确、社会关系明确、思想动态明确、困难诉求明确。“六到位”,党的政策宣传到位,弱势群体帮扶到位,下岗就业培训到位,文化体育活动到位,重点对象结对到位,矛盾纠纷调解到位。

路径四:搭建“倾心关怀”平台,创新“四联四送”的服务管理模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联合送政策。统战、民宗、教育、工商、卫计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围绕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向规范化、人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实现了“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

联手送平台。统战、民宗部门积极主动联手相关部门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平台,切实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联手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人社部门为其送“就业平台”;联手教育部门为其子女送“就学平台”;联手卫健、医院部门为其送“就医平台”;联手社区为其送“生活平台”;联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中心)为其送“服务平台”等。

联动送服务。一是通过宣传媒介送服务。通过悬挂横幅、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微信、开展讲座等方式送政策上门,使民族团结教育宣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氛围;二是通过聘请社区少数民族联络员送服务。帮助外来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就业、就学、就医、法律维权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三是通过社区少数民族协调服务队送服务。在社区建立少数民族协调服务队,对少数民族人员实行跟踪服务,协调涉及少数民族的各种事务,全面准确掌握有关信息,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四是通过邀请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热心人士送服务。遇到不理解、言语不通的少数民族群众,及时邀请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热心人士参与协调;五是通过“志愿服务队”送服务。成立由律师、会计师、文艺工作者、医生等社会贤达组成的专业的志愿服务队,开展“公益进社区”活动,为社区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免费专业服务。

联谊送温暖。一是通过“结对帮扶”送温暖。社区党员干部与每一个少数民族家庭一对一结对子,开展谈心、帮扶和政策宣传活动;二是通过“联谊活动”送温暖。定期召开座谈会、交心会、新春联谊会,邀请少数民族居民参加社区文体活动,加强联系和互动;三是通过“民族团结联系卡”送温暖。社区印制民族团结联系卡,由党员干部在结对子活动中,上门将联系卡送到每一个少数民族家庭中,真正实现“事有人管、难有人帮、苦有人问、喜有人贺”。

路径五:搭建“暖心沟通”平台,创新“疏导结合”的服务管理方式,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着眼“三个着力”,加强政治领导。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着力提高各地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特殊重要性的认识;二是组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宗协调、部门参与、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三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着力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着眼“三个抓住”,加强思想引导。一是抓住中央、省委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的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民族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的认识问题,为“留得住”和“能受益”夯实基础;二是抓住民族团结创建的契机,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政治上自觉认同;三是抓住“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的契机,尊重穆斯林群众宗教信仰的习俗特点,引导其正信正行、爱国爱教。

着眼“情、理、法”,加强矛盾纠纷疏导。一是从“情”字上着眼,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成员乡亲乡情作用,主动加强情感沟通,及时化解矛盾;二是从“理”上着力,在调解涉及民族因素纠纷时,以“理”服人,妥善解决矛盾纠纷;三是从“法”上着手,始终把法律法规作为调解的重要手段,避免将一般性社会矛盾民族化的不良倾向,依法处理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般性经济纠纷、民事纠纷,在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则下开展纠纷调处和服务工作,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

猜你喜欢
五心流动人口民族团结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亚洲“天坑”里的“五心”党支部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独“数”一帜,五心并至
民族团结之歌
基层党建如何引领社区治理——鄠邑区推行“五心工作法”
“五心”茅台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数说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