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体育强国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20-05-07 00:51卢文云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发展

卢文云

(上海体育学院 休闲学院,上海 200438)

2019年8月,国务院发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对体育强国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三个阶段目标、五大任务、六大政策保障及九个重点工程项目。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任务要求为“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并从完善体制、构建训练体系、建立竞赛体系、做好备战参赛工作、提升三大球水平、推进职业体育发展和科技助力奥运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竞技体育由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引领作用,如何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竞技体育的任务要求,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体育强国建设的整体要求,聚焦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精准施策,既是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需要,也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 迈向体育强国我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我国竞技体育功能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其他方面的作用发挥较为有限。在经济作用发挥方面,竞赛表演业的总量不够、规模较小,2017年总产出为231.4亿元,增加值为91.2亿元,占国家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比值仅为1.1%和1.2%,难以有效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形成经济新动能[1]。从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发挥看,受应试教育和运动安全影响,学校教育对竞技体育长期忽视,形成教育与竞技体育“形合而神不合”的状态,使得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大部分指标持续下降,影响到民族的未来;运动员培养的“体教结合”设想未能照进现实,使得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教育中竞技体育的缺失带来了教育的异化,而运动员培养中教育的缺失带来了竞技体育的异化,最终受伤害最深的是广大的青少年,影响的是民族未来[2]。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作用发挥方面,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广泛;我国运动员、教练员作为文化使者,利用国际大型竞赛讲好中国故事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忽视运动项目文化的挖掘、推广,使得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缺失。对群众体育的带动作用发挥方面,一是现有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割裂了与群众体育的有机联系,表现为运动项目布局与全民健身的重合度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早期专门化,忽视青少年身体素养的培养;职业体育没有建立起从草根到顶级联赛的多层次、分区域的金字塔开放式联赛模式,无法对基层群众的参与起到推动、促进作用,而且联赛本身也不注重对项目的普及与推广。二是竞技体育资源服务群众体育开发不力,表现为各类大型运动会的场馆过多地考虑了竞技体育需求,忽视了赛后大众的体育需求,使大型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低下[3];体育明星参与公益活动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对青少年参与体育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够[4];竞技体育科技成果服务全民健身的转化机制尚未形成,使得竞技体育促进群众体育锻炼科学化水平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1.2 竞技成绩下滑

北京奥运会我国竞技成绩排名第一,创造了历史的最好成绩,其后参加了两届夏季奥运会和3届冬季奥运会,无论是获金牌数、奖牌数,还是金牌排名均持续下滑(表1)。2009—2017年,我国获世界冠军项数、人数、个数和创世界纪录次数也下降明显(表2),这对2020东京奥运会的备战和2022年北京冬奥运的筹办是巨大的挑战。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看,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其后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20年东京奥运会优异的竞技成绩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圆满筹办,必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光彩,也可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近期强化奥运备战、扭转竞技成绩下滑趋势显得尤为迫切。

表1 2008—2018年参加夏季、冬季奥运会成绩(单位:枚)Table 1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 results from 2008 to 2018(Unit:Pieces)

数据来源: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表2 2009—2017年获世界冠军和创世界纪录情况Table 2 The number of world championships and world records from 2009 to 201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8)

1.3 运动项目的结构性缺陷

冬季项目薄弱,从1980起我国共参加了11届冬奥会,仅获金牌13枚、银牌28枚、铜牌21枚,最好成绩为温哥华冬奥会排名第7,而同期美国获金牌74枚、银牌72枚、铜牌62枚,最好成绩为盐湖城冬奥会排名第一,我国的竞技成绩远远落后于美国。人才基础方面,2016年我国冬季项目分技术等级运动员人数最低的跳台滑雪仅16人,最高的速度滑冰也才291人,且同一项目不同等级运动员的比例不协调,人才基础相当薄弱(表3),2022年北京冬奥会很多项目需要通过跨界跨项选材实现全面参赛的目标,充分暴露了冬季项目人才短缺的窘境。田径、游泳基础大项仅有点的突破,整体上与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较大。深受群众喜爱、国际影响力大的集体球类项目,除女子排球外,其他项目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备受关注的足球更是长期游离在世界大赛之外。缺乏像美国超级碗和NBA、韩国跆拳道、日本柔道和空手道、英国板球等那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体育品牌。如何补运动项目弱项是体育强国建设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表3 2016年我国冰雪项目分技术等级优秀运动队运动员人数(单位:人)Table 3 The number of outstanding athletes in China’s ice and snow events in 2016(Unit:Person)

数据来源:2017年体育事业统计年鉴

1.4 创新驱动不足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比赛次数、训练负荷等数量上的增长推动,集约化程度不高。在制度创新方面,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原有举国体制难以为继的外部压力下启动,还处于新旧体制的转换中,整个改革总是在改革引发问题再回到举国体制之间不断摇摆,既影响了竞技体育系统的和谐度、有序性,难以实现系统功能的整体优化,促进竞技体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合理开发以及有效利用,也影响到全面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的进程。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体育科技资源整合不足,科、训、医、教一体化的完整链条尚未建立;高水平的体育科研创新成果缺乏;科研成果转化速度较慢,利用率不高,实用性较差;高素质的体育科研专业人才短缺且分布不均;体育科研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经费短缺,且资金分配不平衡等问题[5]。王怀波对竞技体育强省江苏的研究显示,2002—2012年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年均贡献率仅为35.1%,但资本对竞技体育发展的平均贡献率达到62.81%,表现出明显的要素驱动特征[6]。

1.5 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在参与国际体育治理方面,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人员偏少,关键部门、关键岗位有决策权和发言权的任职数量有限。我国尚无人在国际单项体育协会担任主席;在35个国际体育单项组织领导机构中的参与率仅为51.43%,排世界第七位,而排第一位的美国和排第二位的英国参与率分别为82.86%、80.0%[7]。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在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上的表现不相称,不能满足中国体育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体育治理的需要。此外,我国许多项目缺乏高水平的国际级裁判,截至2016年我国有国际级裁判485名,分布在28个项目,其中奥运项目仅17项,且全部为夏季项目,又以我国优势项目乒乓球和举重人数最多,分别为108人、56人,直接导致我国在许多国际体育竞赛中“话语权”的缺失[8]。

在内部治理方面,由于缺乏清晰的改革顶层设计,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和全国单项体育协会各自的定位职能不明确,相互关系尚不明晰,使得不同竞技体育治理主体间的有机合作关系无法建立,难以实现协同治理。竞技体育发展内外关系的调适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市场化的竞争手段、行业自治和自我管理手段运用不足。在竞技体育治理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的行为,典型的如中国足协在职业联赛中途调整中超、中甲联赛、足协杯赛,抽调U25球员参加国家队集训。此外,赛风赛纪、年龄造假、假球黑哨、使用兴奋剂等问题也长期存在。

1.6 后备人才萎缩

传统三级训练网的基础受到很大冲击,表现为受训练管理和水平粗放低下、学校招生和学生出路“两难”等影响,各级各类体校,尤其是少儿业余体校持续萎缩,从1990年的3 687所减少到2016年的1 428所,训练规模日益萎缩。各级各类体校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的主要来源,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体校平均每年向优秀运动队输送近4 000人,占优秀运动队新增人数的92%,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所获奖牌的运动员全部来自各级体校[9]。在体校发展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教育部门在动力和能力上尚无法承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渠道的责任,社会力量培养后备人才更是存在不少政策、体制机制上的障碍[10]。这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巨大的挑战,必然影响体育强国建设的大局。

2 迈向体育强国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对策

2.1 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伟大梦想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要求竞技体育发挥多元功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助力实现中国梦。在政治功能方面,应服务大国外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重要外事活动为契机,搭建以赛事为主的体育人文交流平台,丰富对外交流的内容与形式;通过参与和筹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展示国家形象、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治理,始终做全球体育发展的贡献者、国际体育秩序的维护者,展示大国情怀和国际担当,为国际体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经济功能方面,要服务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深入挖掘竞技体育蕴含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打造完整的竞赛表演产业链,切实发挥其对体育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经济新增长点、发展新动能。在教育功能方面,发挥竞技体育对青少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竞技体育进学校,塑造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遏制青少年身体素质下滑趋势,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在文化功能方面,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自信、公平竞争、团队合作、顽强拼搏为核心的竞技体育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有内涵、有震撼力的民族体育品牌,提高中华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向社会提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竞赛服务产品,丰富人民的精神食粮。此外,竞技体育还应服务于群众体育发展,发挥其对群众体育参与的感召作用,充分利用竞技体育资源弥补群众体育资源的不足,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助力。

竞技体育多元功能发挥的基础是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表现优异,即国际重大比赛的排名列前,主要通过金牌或奖牌的数量和质量体现。二是基础实力强,表现为运动项目发展结构均衡、竞技体育治理能力强(包括参与国际竞技体育治理和国家内部竞技体育治理两方面)、科技创新能力强、筹办国际重大比赛能力强、竞赛表演业繁荣、经费投入充足、教练员水平高、场馆设施优越、后备人才来源充足等。目前,我国竞技综合实力与世界体育强国比较尚有差距,田径游泳、集体球类、冰雪弱项明显,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水平等短板突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必须强弱项、补短板,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实现竞技体育自身强,才能有效发挥竞技体育多元功能,切实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2.2 构建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体制

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在业界已形成共识。坚持举国体制的核心在于保持其合理内核,即坚持竞技体育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坚持发挥政府对竞技体育发展的统筹、调控、整合、引导作用,坚持公共财政对竞技体育的投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成功的历史经验总结[11]。完善举国体制的核心是要解决竞技体育功能单一,内在动力不足,政府垄断导致的低效率、规模难以扩大等问题。其关键是要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满足社会多样化的竞技体育需求,扩大竞技体育规模;另一方面,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在发挥政府调控引导作用的前提下,统筹全国体育系统的力量,充分整合市场、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发挥地方的优势,形成竞技体育发展的合力,实现竞技体育发展的新跨越。

形成新体制的方式应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诱致性制度变迁,政府应彻底转变职能,按照政社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社会组织、体育企事业单位理顺关系,把能够由市场和体育社会组织承担的竞技体育职能转移出去,依法赋予体育企事业单位更多的法人自主权。对市场无动力、社会无能力介入,但受益面广、综合效益高的竞技体育项目,要打破政府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授权委托、政府购买等形式提高财政投资效率。深入推进竞技体育领域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做实做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分别赋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群众体育管理职能、中国奥委会竞技体育管理职能,发挥其在政府与其他体育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的中介和协调作用。加快推进运动项目协会制改革,通过赋权增能不断提高项目协会的行业治理能力,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创新国家队组建模式,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国家队运动员选拔制度,激发全社会参与竞技体育的活力;国家集训队建设向地方、俱乐部、企业开放,不断壮大社会承接竞技体育任务的能力。建立竞技体育公共投入的效益评估体系,形成直接资助运动员和向运动项目协会购买服务相结合的公共投入方式,切实发挥公共投资对竞技体育的引导、调节作用,提高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以体育综合体为抓手,探索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全民健身休闲、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及延伸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模式,切实发挥竞技体育的引领带动作用。

2.3 推动竞技体育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推动竞技体育的新发展,必须实现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走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使创新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创新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二是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消除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提高系统的组织化状态,改善竞技体育资源配置效率。针对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科技创新驱动不足的问题,要深化对竞技体育发展规律、运动项目训练竞赛规律和市场化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中遵循规律、驾驭规律,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训练创新,通过精心选材,引进国际前沿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结合各项目实际创新训练方法、手段以及技战术不断提高训练效益与质量,保证运动成绩的稳步提高。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材料、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广泛运用,提升训练的智能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对训练基地科研、医疗、文化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在全国布局建立若干世界一流的“科、训、医、教”一体化训练基地,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条件。在体制创新方面,要重视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实现整个系统的协调运行,促进竞技体育资源在不同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有效整合。优化运动项目发展结构,巩固现有优势项目,培育项目核心竞争力;优先发展田径、游泳基础大项,振兴集体球类项目,补强冰雪运动项目,提升职业体育项目,品牌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竞技体育全面均衡发展。加强运动队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建设,构建符合科学训练发展要求的训练组织形式,实现以组织创新带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创新体育科技工作的体制机制,围绕竞技体育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难点问题,统筹国际和国内体育科技资源,构建多学科、跨国、跨部门的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联合进行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医疗保障工作,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利用,提升科技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贡献率。

2.4 全面推进竞赛体制改革

竞赛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是竞技体育功能作用发挥的中介,通过对竞赛内容、形式的建构,可以凸显或增加竞技体育的某些功能,使竞技体育的发展更好地契合社会需要[12]。新时代,面对国家对竞技体育功能发挥的新要求,要全面推进竞赛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竞赛在推动全民健身、发现和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带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对外交往、繁荣文化方面的作用。在竞赛结构调整方面,积极申办国际体育赛事,吸引更多国际精品赛事、重大赛事落户中国;培育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品牌赛事;打造“一带一路”沿线精品体育赛事。对现有赛事进行分类改革,综合性运动会以发挥竞赛的综合价值为主,坚持精简、节俭办赛,完善办赛方式和组织管理办法;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主办的比赛以检验和提高竞技水平为目标,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符合竞技体育人才成长规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单项竞赛制度。推动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发展道路,建立从草根到顶层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区域联赛体系,发挥联赛对项目的普及推动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协会监管、联盟自律的联赛管理体制,并协调处理好职业联赛与提高竞技水平为国争光的关系、职业联赛与参加国家队备战和国际大赛的关系,实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针对赛事审批权取消后安保审批难、主办方诚信缺失和办赛质量不高等问题,加快构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体育赛事治理机制,根据不同监管对象明确监管内容、监管程序和处理方式,加快实现从重前置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督转变,确保赛事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与公安、消防等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动机制,实现赛事安保的“一站式服务”;建立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主体的信用记录,加大对体育赛事活动诚信主体激励和对严重失信主体的惩戒力度。建立体育赛事评价标准体系,将其作为公共资金投入赛事的重要依据。繁荣体育竞赛市场,推动体育赛事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彻底解决我国体育竞赛无形资产保护问题;推动建立全国体育赛事资源交易平台,促进竞赛举办权、冠名权、转播权、无形资产开发权及竞赛综合服务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

2.5 改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应从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整体出发,夯实和强化学校体育基础,调整和优化原有三级训练网络,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走多元参与、协同发展的道路[13]。学校体育应从全面提升青少年身体素养出发,从根本上破除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壁垒,扎实做好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和校际体育竞赛活动等各项工作;制定实施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大力推进“一校一品”建设,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训练,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不断涌现提供宽厚的基础。加强和巩固体校在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推进各类体校建设发展和转型,优化体校项目布局,重点发展奥运优势项目和田径游泳基础大项,切实加强体教融合,破除体校发展瓶颈,增强体校发展特色和活力。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服务的力度,鼓励兴办多种形式的青少年体育训练机构,拓宽社会资源进入青少年体育领域的途径。发挥竞赛杠杆拉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作用,打造全国U系列青少年比赛,建立打破注册限制、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相互衔接、覆盖大多数奥运项目和部分非奥运项目的竞赛体系,形成区县级-省级-区域-全国层层选拔后备人才的机制。提高后备人才的选材育才水平和教练员执教水平,将青少年训练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注意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保护运动员的受教育、再就业、收益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权利。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实施“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改善后备人才培养的训练设施和教练团队,彻底改变冰雪项目基础薄弱问题。

2.6 强化奥运会备战参赛工作

以备战东京奥运会为重点,彻底扭转竞技体育成绩下滑趋势,形成实施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惩严明、运转有效的常态化奥运备战组织管理体系与机制。首先,科学研判东京奥运会的竞争态势,制定正确的战略,提高备战的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化水平。赢得2020年东京奥运会举办权后,日本成立了专门的奥运会备战组织机构,确定了金牌30枚、金牌榜第三的目标,并制定了系列备战参赛计划和政策,包括国家级训练机构建设、重点项目支持、弱势项目扶持、财政预算增加、运动员保障强化等,竞技成绩提升效果明显。里约奥运会上,日本以12枚金牌、41枚奖牌的成绩列奖牌榜第六。加上东道主优势,以及东京奥运会上日本运动员在增设的棒垒球、空手道、攀岩、冲浪和滑板等5个项目上均具备夺牌实力。因此,日本东京奥运会上实现预定的参赛目标完全可能,这直接影响到中国在东京奥运会奖牌榜的排序,且中日两国在体操、游泳、田径、羽毛球、乒乓球、帆船、跆拳道、摔跤、柔道、空手道、铁人三项、攀岩等项目上的直接对抗,可能会影响到民族情结[14]。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应将日本作为东京奥运会的主要竞争对手,研究主要对手的情况,制定详细的东京奥运备战工作计划,将奥运任务落实到具体的运动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与保障,大力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增加夺取金牌概率,确保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上以最佳竞技状态创造最佳运动成绩。其次,要强化运动员精神、意志、心理和作风的锤炼,增强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集体主义精神、运动员的斗志贯穿于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落实在每一堂训练课和每一个运动员身上,在东京奥运赛场上特别是与日本的直接对抗中展示积极进取、奋发拼搏的中华儿女风采。再次,公开、公平、公正地做好参赛选拔工作,调动各方积极性。最后,做好东京奥运会参赛期间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对突发事件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防止事态扩大升级。

以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全面提升我国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形成长效发展机制,彻底改变冬季项目薄弱局面。一是以全面参赛、全面突破、全面带动为目标,对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巩固扩展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和空中技巧等优势项目的领先地位,给予优先保障,争取优势项目跃上新台阶;采取跨越式、超常规措施,给予冰壶、单板滑雪等潜优项目集中保障,力争实现新突破;加大冰球、高山滑雪、雪车、雪橇和北欧两项等落后项目和空白项目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落实好跨界跨项选材工作,扩大备战整体规模。二是推进雪上项目国家训练基地建设,弥补雪上项目训练场地短板。雪山训练基地建设要以冰雪综合体为方向,合理配备功能,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智慧化水平,使之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训练基地。三是精心打造各项目国家集训队,在建队方式上大力推进由省区市或企业直接组建或与国家共建国家集训队,切实形成举国备战冬奥会的格局;完善国家集训队的组建、选拔、训练、管理等各项制度,加强对国家集训队经费投入、奖励政策、基地建设、后勤服务、情报信息、科研等方面的保障。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快速提升竞技水平。实施冬奥会引智工程,大力引进国际高水平教练员、科技团队,解决运动员训练中的关键问题;选拔一批队伍,到冬季项目高水平国家进行集中训练,融入世界冰雪运动发展的大环境,快速提高项目竞技水平。五是建立冬季项目骨干人才库,大力加强冬奥项目教练员、裁判员、科研人员、国际体育组织任职人员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15]。

2.7 大力弘扬竞技体育文化

文化是竞技体育的核心,是竞技体育的根和魂,大力弘扬竞技体育文化可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厚植基础。一是要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我国体育健儿在体育赛场上展现的拼搏精神、奋斗精神,增强国家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中华体育精神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把竞技体育所包含的“参与、进取、平等、公正”等理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二是营造风清气正的竞技体育行业文化,建立体育系统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和日常巡视制度,彻底扭转行业不正之风;认真贯彻落实《反兴奋剂条例》,研究开放办竞技体育形式下对市场和社会主体的兴奋剂管理办法,加大对冬季项目跨界跨项国家集训队兴奋剂教育和检测力度,推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国家反兴奋剂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确保干干净净参赛;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检查处罚力度,通过黑名单制和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竞技体育环境。三是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挖掘整理运动项目文化,形成具有不同运动项目特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符号;组织运动队和体育明星进学校、到社区,传播运动项目文化,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以各类赛事为平台,举办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文化展示,营造体育赛事文化氛围;举办以青少年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营,让青少年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了解项目发展历史、文化内涵、优良传统和人物故事,激发青少年体育锻炼兴趣,传播和弘扬体育精神;利用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弘扬冰雪运动项目文化。四是加强运动队文化建设,发扬老一辈竞技体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竞技体育队伍,最大限度地调动运动员的内在动力,勇攀竞技体育的高峰。五是提升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武术、健身气功、舞龙、舞狮、龙舟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发展,打造民族体育品牌;扩大本土原创赛事影响力,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力大、品牌知名度高、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本土原创品牌赛事;以筹办和参加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为契机,向世界发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包括对参与国际体育竞赛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形象进行整体设计,中国的国际媒体根据国家形象构建的需要主动进行媒介议程构建,提升政府在体育事件中的危机公关能力,修复体育不良事件对国家形象的影响等[16];坚持和拓展对外体育援助工作,进一步拓展体育援助的形式和手段;发挥运动员国家形象使者的作用,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和力量。

3 结语

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要求提升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挥其对群众体育的带动作用,为健康中国战略助力;发挥其对促进消费、带动体育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核心引导作用,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提质;发挥其展示和建构国家形象的作用,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战略增效;发挥其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引导、促进作用,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增彩。为使竞技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切实担负起其政治责任与使命,针对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要精准施策,近期以强化东京奥运备战和北京冬奥会备战为重点,彻底扭转竞技成绩下滑趋势和改变冬季项目薄弱局面;加快构建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体制,形成竞技体育发展合力。要切实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不断提升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推动竞技体育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竞技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夯实竞技体育发展的人才基础;全面推进竞赛体制改革,使竞技体育的发展更好地契合社会需要;大力弘扬竞技体育文化,厚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电竞种植记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们的“体育梦”
教师发展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