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温胃贴)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0例

2020-05-07 02:24诸凡凡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7期
关键词:腹痛证候穴位

诸凡凡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由胃肠感染、社会环境、精神心理压力等诸多因素作用引发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我国以腹泻型最为常见[1],常见症状为腹痛、腹胀、粪质稀薄。目前诊断仍然缺乏客观的形态学改变和相关异常生化指标[2],常用药物有止泻剂、胃肠微生态制剂、解痉剂等[3]。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笔者所在科室从多年外治经验中总结发现,中药穴位贴敷(温胃贴)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有良好疗效,本设计方案采用匹维溴铵作为对照,具体研究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来自2017年6月至2020年9月我科门诊就诊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病程3个月-30年,平均3.8年。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1.1岁。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4]:病程6个月以上且近3个月每周至少2天出现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两项:①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②排便后症状改善。③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排除器质性疾病。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5]:主要症状①腹痛或腹部不适;②大便稀溏或五更泻。③大便次数频繁。次要症状①食欲不振;②倦怠乏力;③形寒肢冷;④腰膝酸软;⑤食后腹胀。脾肾阳虚证需满足主症2项、次症2项。

1.2.3 纳入标准:

①获得知情同意书过程符合G C P 规定。②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③符合IBS-D中医脾肾阳虚证标准及西医诊断标准。④志愿受试,知情同意。

1.2.4 排除标准:①血常规示白细胞>10.0×109/L或白细胞<3.0×109/L。②对本药物中成分有过敏者,或平素对2种或以上药物或食物过敏者。③经证实患有其他器质性病变或证实非IBS-D。④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可能入组后导致脱落或流程复杂化。⑤目前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⑥具有严重原发性血液疾病、心脏、肺脏、肾脏、脾脏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⑦由于智力或行为障碍无法理解知情同意者。⑧酒精、药物滥用病史。⑨糖尿病。⑩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或2周内已使用其他治疗IBS-D的中西药物。

2 治疗方法

2.1 给药方法:

⑴治疗组:每3天一次穴位贴敷,每次4小时。⑵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一日3次,每次50mg。

2.2 疗程:

14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随访1个疗程。

2.3 温胃贴:

①中药成分:本院自制成中药粉剂,由肉桂、细辛、甘松、白芷、炮附子、公丁香、吴茱萸、干姜、延胡索、炒白芥子、花椒、荜拨等组成;②制备方法:清洁局部皮肤,取药粉少许,加入姜汁调制成糊,搓成约1.5cm×1.5cm×1.5cm大小的药丸,放于大小约3cm×3cm×0.2cm的辅料上,贴敷于穴位。③取穴:中脘,气海,足三里(双),脾腧(双),肾腧(双)。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停药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中医证候疗效总积分及IBS-SSS评分下降情况,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3.2 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积分:[5]根据《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制定,主症次症按病情无、轻、中、重分级,按 0、3、5、7计分。

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由排便满意度、腹痛频率、腹胀程度、腹痛程度、生活干扰5方面进行评价,每方面由1-5级组成,1级20分,每项满分100分,总分500分,75-175分为轻度,176-300分为中度,>300分为重度[6]。

3.3 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 21统计软件。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计量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

4 治疗结果

4.1 临床疗效:

治疗2周: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9/20),对照组70%(14/2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周:治疗组总有效90%(18/20),对照组60%(12/2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2周:两组组内比较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停药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停药2周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停药2周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停药2周后治疗组 20 25.95±8.32 7.90±6.18 9.60±7.49对照组 20 27.19±8.95 12.92±7.87 13.98±7.24

4.3 IBS-SSS评分:

治疗2周:两组组内比较均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停药后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停药2周后IBS-SS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停药2周后IBS-SS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停药2周后治疗组 20 213.60±76.97 83.75±42.79 103.25±63.48对照组 20 215.11±93.36 139.31±72.20 154.86±78.50

4.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贴敷处局部皮肤微红,对照组有1例腹胀。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 (1/20),对照组为5%(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 论

5.1 理论依据

IBS-D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异常肠道黏膜细胞、异常神经递质 、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黏膜屏障异常、精神心理及饮食等[7]。匹维溴铵能作用于肠道平滑肌阻断钙离子流入,从而解除痉挛、止痛。

5.2 作用机制

IBS-D属“腹痛”“泄泻”范畴,病位在脾,标在肠。《景岳全书》“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然本病反复发作,谷气日耗,日久必伤及肾脏。”久泻伐阳,肾为一身阳气之根,终致脾肾阳虚,阳虚失于温化,寒湿阻滞肠中;或年老体弱,真阳不足,肾阳衰微,脾失温煦,湿从内生,肾关不固,泄泻不止。

5.3 穴位选择

取穴:中脘,气海,足三里(双),脾腧(双),肾腧(双);中脘是脏腑经期汇聚之处,能温中止泻、通六腑、升清降浊。气海是人体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足三里是胃下合穴,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通调腑气。脾俞和肾俞是脾脏和肾脏背俞穴,一方面取各腧穴近治作用,另一方面取背俞穴对相应脏腑内治作用,寓“治病求本”之意。诸穴合用,功效倍增。

5.4 药物使用

中药成分:本院自制成中药粉剂,由肉桂、细辛、炮附子、公丁香、吴茱萸、干姜、延胡索、炒白芥子、花椒、荜拨、甘松、白芷等组成。

肉桂,《本草新编》记载:“疗下焦虚寒,治秋冬腹痛、泄泻”。细辛内可上行横走,通全身之气,外可温散风寒,通经络之滞。炮附子,性味辛热,通十二经纯阳,壮脾阳,温肾阳,散寒止痛。丁香入肺、脾、胃、肾经,主冷气腹痛,配姜汁调和增加其挥发渗透之力。吴茱萸温肾暖脾,使火旺土强,助阳止泻。干姜补火助阳、温中祛寒。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其主要成分为叔胺、季胺类生物碱,镇痛效果较好[8]。白芥子、花椒、白芷、荜拨等辛温发散,可循皮肤-经脉-脏腑达到脾肾同调,健脾温肾作用。

综上所诉,穴位贴敷(温胃贴)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具有确切疗效,温胃贴具有“简、便、验、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腹痛证候穴位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养心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