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同时性多原发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

2020-05-08 05:38
中国肿瘤临床 2020年4期
关键词:转移率食管腹部

同时性多原发食管鳞癌(syn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MESC)是指食管内同时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鳞状细胞病变的原发性肿瘤,其发生率在食管鳞癌中比例可高达30%[1],但预后情况仍存在较大争议。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仍为外科手术治疗,因此,了解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对于提高SMESC的外科治疗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56例SMESC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临床病理分析,进而探讨SMESC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就诊、通过术前检查或手术切除及病理切片检查确定的56例SMESC 的临床病例资料。纳入标准:1)术前检查发现并由病理确诊为SMESC;2)均行食管切除+淋巴结清扫术;3)术后病理证实为SMESC。排除标准:1)食管-胃交界部肿瘤;2)已行新辅助治疗的患者;3)左胸入路术式;4)病理证实为非鳞癌。多原发癌按照如下诊断标准[2]:每个癌灶必须独立存在;各自均具有独特的病理学形态;癌灶之间须间隔一定距离的正常组织,可明确除外转移和复发。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胸上腹部平扫及增强CT、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或超声内镜等检查,术后所有标本均行病理检查,必要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鉴别;在明确排除转移癌等可能后,确认为多原发食管鳞癌,将浸润深度较大者定义为原发癌灶,将浸润深度较小者定义为多发癌灶。

1.2.2 手术方法 根据术前检查及术中情况,结合术者经验选取手术方式,包括Ivor-Lewis手术和McKeown 手术。Ivor-Lewis 手术简要步骤:全身麻醉后,仰卧位,进行胃的游离-管状胃的制作-腹部区域淋巴结的清扫。腹部区域常规清扫16、17、18 及19组淋巴结。转左侧90°卧位,进行食管的游离-纵隔区域淋巴结的清扫-食管胃右胸内吻合。胸部区域常规清扫7、8M、8Lo及9R组淋巴结,选择清扫术前评估可疑转移2L/R、8U、4L/R组淋巴结。McKeown手术简要步骤:全身麻醉后,左侧90°卧位,进行食管的游离-纵隔区域淋巴结的清扫,胸部区域常规清扫2L/R、8U、4L/R、7、8M、8Lo及9R组淋巴结。转仰卧位进行胃的游离,行左颈部斜切口进行颈部食管的离断,腹部完成管胃制作-腹部区域淋巴结的清扫,清扫范围同上述术式。颈部完成管胃上提-食管胃颈部吻合。行颈部淋巴结清扫者,可做颈部弧形切口,清扫1L/R组淋巴结。根据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食管癌分期系统方法进行淋巴结分组命名;结合JES 标准,本研究中将2L/R 区域淋巴结仍命名为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

1.2.3 淋巴结病理学检查 常规取淋巴结最大剖面行H&E 染色,视情况行连续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最后由本院病理科医师阅片。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比表示,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阳性例数/该部位淋巴结清扫总病例数)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s 回归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癌灶最大径和淋巴结清扫数目评估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节点值,即约登指数最大时所对应的值。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56例患者男性49例,女性7例;年龄44~75岁,中位年龄61岁;经术前检查发现为多灶癌者共37例,经术后病理确认为双灶癌患者共50例,其余6例为三灶癌患者;共发现112个癌灶,7个(6.3%)位于食管上段,70个(62.5%)位于食管中段,35个(31.2%)位于食管下段。根据原发癌灶-多发癌灶位置关系总结为8组(大写英文字母代表原发癌灶,小写英文字母代表多发癌灶),分别是胸上段-中段(U-m)、胸上段-下段(U-l)、胸中段-上段(M-u)、胸中段-中段(M-m)、胸中段-下段(M-l)、胸下段-上段(L-u)、胸下段-中段(L-m)和胸下段-下段(L-l)组。

2.2 ROC曲线评估淋巴结转移最佳节点值

依据ROC 曲线(图1)确定的原发癌灶最大径评估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节点值为3.75 cm(分为<3.75 cm组与≥3.75 cm组)。多发癌灶总长度评估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节点值为4.75 cm(分为<4.75 cm组与≥4.75 cm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评估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节点值为23.5枚(分为<24枚组与≥24枚组)。

2.3 SMESC淋巴结转移规律

56例患者共清扫淋巴结1 280枚,平均清扫22.86枚/例;共3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60.7%。颈部、上、下纵隔和腹部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7%、34.7%、32.7%和38.2%(图2)。各肿瘤部位的不同区域及各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见表1~3,趋势见图3。其中,U-l组及L-u组各1例,均未发生转移,作图统计未予列出。U-m组2例,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50%(表1);M-u组4例,上、下纵隔及腹部转移率为33.3%、75%和50%,主要发生在喉返神经旁(表2)、隆突下、胃左动脉旁;M-m组17例,上、下纵膈及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均为35.3%,喉返神经旁、中段食管旁及贲门旁淋巴结转移率均高(表2);M-l组15例,上、下纵膈及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3%、20.0%和40.0%,主要转移部部位集中在贲门周围(表2);L-m组12例上、下纵隔和腹部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5%,41.7%和54.5%,喉返神经旁、下段食管旁及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均高(表3);L-l 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在下纵隔及腹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3%和25.0%,上纵隔区域淋巴结均无转移表3。

图1 ROC曲线确定最佳cut-off值

图2 56例SMESC患者主要区域淋巴结转移率分布

2.4 淋巴结转移的预后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表4)结果显示,SMESC淋巴结转移与癌灶长度及原发癌灶、多发癌灶浸润深度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原发癌灶浸润深度是SMESC 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清扫淋巴结数目≥24枚对发现淋巴结转移有意义(表5)。

表1 原发癌灶为上段者各主要区域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表3 原发癌灶为下段者各主要区域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表3 原发癌灶为下段者各主要区域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续表3)

图3 各癌灶部位-主要区域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表4 56例SMESC患者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

表5 56例SMESC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回归分析

表5 56例SMESC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回归分析(续表5)

3 讨论

近年来关于SMES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的报道日渐增多,但对SMESC 的淋巴结转移特征却极少研究。本研究中56例SMESC 共发现112个癌灶,在食管上、中、下段的比例分别为6.3%、62.5%和31.2%,说明SMESC 癌灶好发于食管中段及下段,与Kuwano 等[3]的报道一致。其中3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60.7%。在一组纳入1 361例胸段单发食管鳞癌患者的研究中,淋巴结转移率为52.5%,与本研究相比,其淋巴结转移率明显更低[4]。

佘志廉等[5]通过对19例多原发食管癌进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率高、转移的淋巴结数目多、淋巴结转移分布广泛等结论,且主癌灶位于胸下段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此结论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对不同部位的原发癌灶-多发癌灶的淋巴结转移阳性区域,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并总结规律如下:1)U-m、L-l组淋巴结有较大的就近转移趋势;2)M-l组淋巴结转移呈现出向上向下跳跃性转移趋势。分析数据发现,T1期患者共12例,7例(58.3%)位于M-l组,结合肿瘤好发部位,符合早期癌容易发生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特点[6](结果未列出);3)M-u、M-m及L-m组上、下纵隔及腹部均有较高淋巴结转移率。以上结果表明,SMESC 淋巴结转移广泛分布在纵隔及腹腔,虽然不同部位淋巴结转移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呈现出明显的转移倾向性,即符合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广泛性、沿纵轴双向性、就近转移及早期跳跃性等特点[7-10]。

本研究对SMES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原发癌灶浸润深度及长度外,多发癌灶浸润深度、多发癌灶总长度以及淋巴结清扫数目也是SMESC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原发癌灶浸润深度影响淋巴结转移,即随着原发癌灶的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随之升高,与国内外部分研究一致[11-12]。食管癌的发生是一个从食管鳞状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中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的演变过程。有研究对重度不典型增生进行分析,结果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已具备恶性的生物学行为[13-14]。所以,本研究将多发癌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归为一组,二者是否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相比浸润癌,当多发癌灶为重度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时,淋巴结转移率较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

在1983年,TNM 分期(第3版)以食道肿瘤长度定义T分期(长度≤5 cm为T1,>5 cm为T2)。1987年,学者将T分期标准改为食管壁浸润深度(第4版),并持续至今[15-16]。肿瘤长度作为肿瘤一个重要特点,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17-18]。本研究由于病例数不足,癌灶长度并非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但在单因素分析中,癌灶长度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且应用多癌灶的长度总和(P<0.01)来评估对淋巴结转移率的影响,较之仅以原发癌灶长度评估(P<0.05)更具有临床意义。

对于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最佳数目节点,NCCN指南提倡应清扫至少15枚淋巴结,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就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淋巴结转移率分析,发现淋巴结清扫数目≥24枚时,淋巴结转移率增加。多项研究结果表明[19-20],随着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多,淋巴结阳性率亦随之增加,并且对于微小转移灶清扫效率亦增加,最终得以降低肿瘤复发率。

综上所述,SMESC多发生于食管两个不同部位,累及食管较长,淋巴结转移分布广泛。其癌灶长度和浸润深度,以及清扫淋巴结数目,均与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有关。因此,对于原发癌灶浸润深度较大,多发癌灶已侵犯基底膜,或者癌灶总长较长的患者,应强调三切口术式及系统淋巴结清扫,并尽可能增加阴性切缘的长度,从而达到降低肿瘤复发,最终提高生存率的治疗目的。

猜你喜欢
转移率食管腹部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广义Markov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无源控制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离散广义Markov 跳变系统在一般转移率下的鲁棒稳定性
影响油墨转移率的机械压力分析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巴雷特食管该怎样治疗
祝您健康处方(6) 上腹部饱胀、隐痛、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