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阴虚寒,伏邪成巢”论治卵巢囊肿❋

2020-05-08 05:54刘秀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伏邪胞宫少阴

刘秀健

(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85)

中医学尚无“卵巢囊肿”之病名,根据其症状和体征属于“癥瘕” “经行腹痛” “肠覃”等范畴。卵巢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最常见的病理形式,其形成主要是异位内膜侵入卵巢皮质,反复出血形成结节及包块的一种疾病。其病情迁延反复难以控制,发病方式、致病特点都与伏邪致病有一定的契合。笔者通过学习《吴述温病研究·伏邪》,发现卵巢囊肿的发病与伏邪致病特点有相似之处,根据伏邪致病的特点及发展、传变规律来认识卵巢囊肿,能做到见微知著、见病识源,抓住疾病的本质。本文将结合《吴述温病研究·伏邪》的学术理论,从伏邪学说“少阴虚寒,伏邪成巢”的角度切入,对卵巢囊肿的病因病机、发病规律和治则治法进行分析,探析卵巢囊肿的治疗。

1 伏邪与少阴虚寒

伏邪学说源于《黄帝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即是论述伏邪致病的病因病机。叶天士在其著作中提到:“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入春发于少阳,以春木内应肝胆也”[1],可见伏邪与少阴关系密切。尤在泾曰:“少阴为阴,寒邪亦为阴,以阴遇阴,故得藏而不发。”又如喻嘉言曰:“肾主闭藏者,因是认贼作子,贼亦无门可出,弥甚相安”,均论述了少阴与伏寒的密切关系。结合临床,卵巢囊肿患者平素常有畏寒、腰酸肢冷等少阴虚寒表现,疾病发作时表现为痛经,腹痛得温痛减,遇寒加重,伴有手足逆冷、面色苍白等症状,均符合寒邪致病的特点。《灵枢·水胀》曰: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故而有医家认为,妇女下腹部的块状物病因为伏寒伤于肾[2]。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冬伤于寒”使得少阴阳气亏虚,肾阴肾阳互根互用,病久阳损及阴。由于肾精化气,肾阴肾阳都是以肾精为物质基础,病久则导致少阴阴精亏虚,故“冬伤于寒”“冬不藏精”是为少阴虚寒,即少阴阳虚与少阴阴精亏虚[3]258是为伏邪的病因病机。

2 少阴肾与卵巢囊肿

少阴肾的虚和寒是卵巢囊肿发生的关键因素。少阴肾主生殖,经水出诸肾,肾和胞宫有直接的经脉相连,肾主胞宫。韩凤娟认为肾阳虚是卵巢囊肿发病的根本[4]。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与胞宫又同属下焦,正如《素问·奇病论篇》云:“胞络者,系于肾”,因此胞宫的温煦依赖肾阳。肾阳虚则命门火衰,阴寒内盛,而致冲任失于温煦,不能温暖胞宫,则胞宫虚寒,而致寒凝血滞,聚成癥瘕[5]。

从物质相关性分析并结合现代理论,卵巢囊肿本身是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雌激素属阴,也说明该病为少阴虚寒性疾病。卵巢囊肿发病多在三七至七七之间,经历了生理功能由旺盛到衰弱的过程,可见其与“天癸”关系密切,天癸又与西医的激素有特定的联系[6]。“肾”为藏精之脏,主管生殖发育,藏先天之精,天癸是与内分泌生殖相关的元阴元精。肾-天癸-冲任-子宫轴与当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有殊途同归之妙,对调节女性生殖功能机理的方向是大致相同的[7]。张仲林等[8]认为,其与激素水平异常有关,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紊乱导致病理性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影响卵泡的产生、发育、释放等环节,进而导致卵巢囊肿形成。

3 伏邪成巢

伏邪潜伏的原因首先是正虚,伏邪致病往往感而不发或反复发作。机体发生疾病的重要原因是正邪相争,当机体对疾病无应答、正邪不争时,邪气则潜伏;邪气潜伏到疾病发作、活跃,再到疾病缓解、邪气潜伏的反复发作过程是伏邪的基本特征[9]2-3。当正邪不争邪伏日久则形成痰和瘀,痰瘀互结最终导致疾病慢性化,结为有形病巢[9]40-41,伏邪的藏匿与正气的作用密切相关,伏邪是内异症发病的根本致病因素[10]。

卵巢囊肿的发病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出现病邪潜伏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其病变特点与伏邪相一致。女性在月经期气血阴阳均发生急剧变化,气血的骤然变化引动藏匿之寒邪、瘀血,借胞宫行经之际凝滞经脉,壅塞气血,结成病巢。经期过后,胞宫蓄血、子门闭,邪气再次隐匿,继续伤阳耗精,使得疾病渐进发展,病变部位囊肿不断扩大。日久,瘀血阻滞而血不循经,离经之血又成为致病因素,相互交结,瘀阻冲任胞宫,少阴虚寒,无力抗邪外出,伏邪致瘀损络,病理特点为易滞易积,易入难出,易瘀成巢,致使卵巢囊肿病情缠绵难愈,易于复发。

4 治则治法

中医辨证治疗卵巢囊肿具有无创伤性,在无硬性手术指证时,可以优先考虑中医治疗。本病因为“少阴虚寒,伏邪成巢”,治疗应本着扶正祛邪的原则,温补少阴,消癥散结。处方病证结合,以吴雄志验方化血煎[9]133-134为主方,针对病巢直取其病;针对少阴虚、寒等随证加减,对卵巢囊肿的治疗具有特殊的临床疗效,可以极大地减轻病人的身心压力。

化血煎是吴雄志治疗伏邪入络成巢的验方,主要由生黄芪、皂刺、海藻、水蛭、炙甘草组成。黄芪托邪,叶天士在《本草经解》中写到:“黄芪气微温,禀天春升少阳之气,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俱升,阳也……人身之虚,万有不齐,不外乎气血两端。黄芪气味甘温,温之以气,所以补形不足也;补之以味,所以益精不足也。”处方中黄芪用量较大,具有补气升阳、托毒、利水之功,使正气充足以对抗潜伏之邪,托邪外出;皂刺破邪主痈疽,未溃者能发散,已溃者能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皂刺具有抗菌、抗炎、抗凝血、抗纤维化、抗肿瘤之效;水蛭攻邪,《神农本草经》曰:“主逐恶血,瘀血,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海藻与甘草配伍可散伏邪,海藻与甘草同用属“十八反”配伍禁忌范畴,但历代不乏两者配伍应用的记载。《太平圣惠方·卷二·诸疾通用药》中有海藻甘草同用治疗瘿瘤的记载,《兰室秘藏》载有“散肿溃坚汤”,《证治准绳》载有“昆布散”,《外科正宗》载有“海藻玉壶汤”等,可见海藻配甘草软坚散结,能够治疗沉疴痼疾。化血煎中5味药均有利水之效,集托、破、攻、散四法来破溃伏邪成巢,使血化为水,气升水布化有形为无形之气。针对“冬伤于寒”当以温少阴之阳气,“冬不藏精”当以补少阴之阴精。伏邪尤以少阴少阳为核心,其中一种伏邪传变的渠道就是转出少阳、内陷少阴[3]149,伏邪既溃,外发何经,随证治之。当伏邪温病外出、转出少阳,需加以清解少阳之药,病久还可见邪伏厥阴者,更当灵活随证加减用药。

5 典型病案

卵巢囊肿西医以手术加激素类药物治疗为主,复发率高,反复手术和激素治疗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本患者畏寒肢冷为少阴阳虚,脉沉细无力为少阴阴阳两虚;月经量少,因少阴阳虚、寒凝血瘀易导致月经量少及月经后期,同时由于精血同源,少阴阴精亏虚亦可导致月经血少,舌淡胖大、苔白腻、阳虚气化功能减低则水湿代谢异常,故舌淡胖大、苔白腻;舌下瘀紫为阳虚寒凝血瘀入络,同时也是伏邪舌诊的特殊表现。血不利而为水,水血互结阻络成巢。口苦,烦躁易怒,仔细观察患者舌边尖舌质发红,因病邪伏于少阴传出少阳,少阳本火标阳。《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故加入黄芩清少阳气分之热、加郁金清少阳血分之热,伏邪发自血分,加郁金防止传入血分,从血分截断;因患者阳虚,内寒与外寒相互感召,故该病冬春季节常复发、加重,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少阴之阳,与吴门验方化血煎直达病巢,合方治疗而取得佳效。治疗卵巢囊肿从伏邪论治,从少阴虚寒、伏邪成巢论治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不但可改善囊肿大小,还可通过调神、调形达到身心健康,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猜你喜欢
伏邪胞宫少阴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黄帝内经》伏邪理论探析
补肾活血导法改善PER“胞宫摄精成孕”的网络调控机制研究
论少阴“三急下”
清代医家傅青主治不孕十法
基于玄府理论浅析“畅情开玄通轴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理论研讨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第282条之探析
拍打臀部防妇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