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020-05-09 09:47赵小彦熊韵波
青年与社会 2020年4期
关键词:哲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赵小彦 熊韵波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建设发展进步的核心标志,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通过加强对该生态文明观的创新研究应用工作,能够有效完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构建和谐健康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利基础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发展要始终坚持以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科学指导,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态观融入其中,建设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态文明思想。文章将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哲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其能够有效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基于新时期发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理论基础内容主要涵盖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当代中国社会生态理性以及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它们三者相互作用在一起形成了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形成是以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作为核心理论基础的,无产阶级精神领袖马克思曾经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述,充分展现出了无产阶级社会下的先进生态文明思想。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重要思想,其通过与恩格斯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分析人与自然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科学有效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规律,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联系的,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社会生产活动日益频繁起来,人在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占据了主体位置,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改变自然环境,从而持续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获取力度,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马克思生态文明观虽然不否认人类对于自然的积极改造,但是同时也指出了人类社会在发展中要合理运用自然资源,优化改造自然环境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我们不仅仅只是生活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同时也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基于该种社会关系下,人类完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与改变。人类各种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均是以社会为中介的,因此社会关系对人同自然的关系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当人类进入到阶级社会后,就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产生不平衡的局面,资产阶级下的人们为了满足一己之私,会无限度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积累更大的价值以此推动资本主义的社会扩张。在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看来,资本主义这种对工业与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将会导致给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灾难。针对于此,马克思提出要有效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制度,加强对社会发展制度改革完善工作,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

(二)传统文化生态观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丰富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样存在着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态发展观理论思想,其中以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生态观伦理思想作为核心代表,传统文化生态观的研究应用能够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建设发展提供极为重要的思想源泉。就比如,在儒家生态观伦理思想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敬畏天命”的生态观伦理思想,其中“天命”实质是指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规律,也就是万物在自然发展中都会有着自身的生存发展规律,人类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科学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不能恶意破坏自然规律。此外,孔子提出的“乐山乐水”伦理思想也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观念,该生态观念要求人们要自觉将人与自然和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始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发展。除了孔子以外,儒家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也提出了“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观念,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呼吁人们在通过利用各种方式去从大自然获取资源时,要与自然保持良好的关系,人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

(一)是新时代的哲学理论

基于新时期发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时代发展哲学理论研究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人类可以去利用改造自然,但同时也要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始终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发展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显然站在了新时代人类文明道义的“制高点”上,其能够为人类社会未来文明发展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石,同时也为新时代生态伦理思想发展提供了先进哲学理论研究方向。

习近平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促进建立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有效提供了科学指南。从全球哲学发展治理角度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是世界本源的真实面貌,映射在“自由意志”上就需要在人类社会实践的“生命共同体”中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以及尊重自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充分体现了新时代“自己人民的产物”,已然成为了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和谐建设发展的哲学思想理论之光。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宣言一样“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类的唯一选择”。中国梦亦是世界大同梦,每个国家人民都希望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能够得到世界人民认可和理解的重要前提。虽然说中国并不会主动向各个国家输出意识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对关于人类命运未来发展问题上不表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新时代的哲学理论,能够让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始终占据一席之地,要他国一起共同探讨未来人类命运发展方向,如何更好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

(二)是新时代的行动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新时代全球治理的重要行动哲学,同时也是对西方绿色思想和绿色政党实践的一种“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觀有效揭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人类文明演进发展规律,并且还指明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前提就是必须先推动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跳出了西方生态学者和绿色政党组织所谓的生态文明非意识形态化的陷阱,给出了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答案,还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人类在地球上发展的唯一未来选择”。就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样“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矛盾是有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它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但是绝不能让它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下的共产党人必须有这样的意志和胸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发展,必然是人与社会、自然三者的相互合作作用,要想实现天人合一的发展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有效将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物质文明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落实好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措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不是那种空洞而抽象的理论与教条,而是人类共同追求美好文明生活的科学价值坐标[4],是人类社会建设美好绿色家园的重要行动指南。在面对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危机挑战时,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站出来承担大国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切实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实践发展措施,为进行深刻的生态文明发展观而不断努力革命,这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开辟出光明前景,成为新时代各个国家的生态文明保护行动指导,向世界贡献出中国人民的实践发展经验和智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伦理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哲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促使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确认识到生态发展规律,如何更好地解决生态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伦理思想则让我们是到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建设发展能够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最大的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学红.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意蕴[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8(03):24-26.

[2] 通嘎拉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J].法学研究,2016(02):51-53.

[3] 刘小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8(05):74-76.

[4] 谢光前,王杏玲.生态文明刍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5-7.

基金项目:文章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权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HSKY2015D01。

作者简介:赵小彦(1976.12- ),男,汉族,安徽固镇人,蚌埠医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熊韵波(1974.11- ),男,汉族,安徽潜山人,博士,副教授,蚌埠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学术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哲学。

猜你喜欢
哲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哲学理论体系构建态势管窥——以《社会科学文摘》(2016—2020)相关转载数据为基础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哲学理论的使命与担当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思考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对语文教学智慧的启示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